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商代青铜面具的起源、文化内涵、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青铜面具起源于石器时代,青铜面具的源地在北方,青铜面具的使用与巫术有关,墓葬中的青铜面具反映了死者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2.
游戏的人     
在一次采访工作中,我们目睹面具匠人雕刻一只木制面具,面具是一张如同植物精怪般的脸,微笑着并具有权势感,旁观者被告知面具是位男性人物,被专门塑造得挺拔的下颚与额头权作标志。面具做好后,这位匠人戴上它,随即有韵律地摆动头颈,眨动眼睛,面具立刻有了生命的闪烁。面具摘下后,露出匠人黝黑的、平凡而缺乏特点的脸,他没有表情,若无其事,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面具揭下时的这个锋利瞬间令人震颤不已。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纵目式青铜面具的人类学意义王纪潮1986年广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中有三件面具(A型)的眼睛呈圆柱状突出眼眶,特别引人注意①。联系到《华阳国志·蜀志》中“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一段文字,学者们把它称做“纵目式面具”,认为它代表古蜀...  相似文献   

4.
2002年,滕州市庄里西遗址出土了青铜人面具与青铜兽面具共12件。文章主要分析了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面具与其他地区出土青铜面具存在的联系,试论滕州地区出土的青铜面具的用途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具是化装的一种形式,自石器时代以来就一直流行于世界各地。面具款式繁多,变化万千,可用来制作的材料极为丰富。一般来说,面具所代表的是超自然的神、人类的祖先以及虚构的人物,也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的肖像。因此,面具经常是作为和各种神灵对话的手段,以祈求他们事事保佑,借以抵御难以预料的灾祸。从事面具制作的几乎都是专业工匠或著名雕刻师,有些面具制作者本人即是巫师。面具在宗教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面具艺人通常被认为具有创造某种精神力量形象的灵感。人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渗透着某种精神  相似文献   

6.
前观 目的地     
《风景名胜》2013,(2):22-27
目的地·国外意大利威尼斯满街面具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威尼斯狂欢节又称威尼斯面具节,每年二月举行,近几年来形成为国际盛事,每年专程到访的国际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溯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  相似文献   

7.
我曾见过一只华丽的面具。它那绚丽的着色,繁多的装饰,狰狞的表情一直被我封存在记忆的深处,有时在睡梦中想起它时,便会感到头晕目眩,仿佛掉进了一个深邃的旋涡,醒来后便会一身冷汗。在我看来,所谓面子只不过是人们脸上的一层色彩缤纷却又杂乱虚伪的面具,金色代表钱财,红色代表名誉,黑色代表地位。这三种代表色的杂糅便是粉饰面具的颜料。人前的出人头地,前呼后拥;人后的暗收渔利,好听奉承便是面具上那繁冗的装饰。贪得无厌,恶贯满盈的丑  相似文献   

8.
鸟崇拜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在藏文化中也有丰富的体现。藏戏是藏文化的代表之一,面具是其不可或缺、极富特色的元素。在动物面具中有多种鸟面具,在藏戏《白玛文巴》中有所体现。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了一件藏戏《白玛文巴》云雀面具,其制作工艺如何,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此面具为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时需经制作胎模、制作贴布白坯和按照绘画造像规范进行安装附件及着彩绘色三道工序。云雀等鸟类角色在藏戏《白玛文巴》中多次出现,帮助主人公排忧解难,体现了藏族的鸟文化。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以及甘肃文县的白马藏族,举凡各山寨都有木刻面具。(相邻汉族人称其为鬼面子、脸壳子)而白马藏族则称为“朝格”(意为变幻男相,为变幻女相,男相面具和女相面具又统称为朝格)。文县、南坪的白马藏族村寨,每村有5—6个面具不等。由“会首”(保管面具和负责主持当年朝格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正应运而生的"面具部队"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艺术,莫过于能剧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表演时必须戴上面具。面具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无比神秘,平时都密藏于精致的木盒中,绝不轻易示人。他们深信,一个面具就是一个角色的灵魂,绝不容任何人轻易侵犯。大幕开启,戴上面具走向舞台的能剧演员,不再是他自己,而是面具所代表的那个角色。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抢掠的血火硝烟尚未散尽,一支特殊兵种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专以征服中国民心为主要任务的"宣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3,(7):79-79
在2013年"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展览"面具·灵魂的艺术",于6月18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的100件面具藏品,除着重展示面具的社会、宗教、艺术基本功能外,还展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面具遗珍所蕴涵的政权、宗教、教育、农耕、建筑、娱乐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张文静  王晓琨 《北方文物》2023,(2):54-60+103
北福地遗址出土的145件人面纹陶片,形制特殊引人注目。发掘者和研究者多认为是假面面具,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且有明确地层关系的面具。从这批人面纹陶片的出土层位出发,同时注意观察制作方法、颜色及与房屋布局的关系等问题。通过类型学分析,发现北福地遗址的人面纹陶片至少可以分为三组,各组的功能亦不同。第一组可能是用来佩戴的面具,经过与现代人的脸部测量数据比对,佩戴者很可能是女性;第二组可能是手持的物品;第三组可能是用于悬挂的饰品。  相似文献   

13.
南京博物院院藏辽代金丝面具一件.面具是2001年从上海征集购买的.面具和同墓的一些其它文物原系从北方地区盗墓而出,多次转手至上海,准备出境时被截获,后被上海一家公司购得部分.南京博物院得悉消息后,征集购买了其中一件金丝面具.  相似文献   

14.
豆豆  李树家 《世界》2008,(3):25-27
1木制面具挂饰一定是因为韩国的面具舞,半个世纪前,韩国就有带面具舞蹈的习惯,或人物、动物、或神灵、鬼怪。我们当然不会跳这种传统的舞蹈,但是两个挂在墙上的小面具还是一定要的——没有舞蹈的本领,也要有舞蹈的用心。  相似文献   

15.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丧葬面具亦如是.我国北方葬俗中使用丧葬面具由来已久,并经历了由覆面到盖面的过程.这种风俗与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观念密切相关,并因此而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候芳洁 《丝绸之路》2010,(12):32-33
萨满面具的出现依托于某种萨满教仪式,因仪式不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功能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对萨满面具的作用以及体现出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生活状况、思想观念等,也有助于深入开展面具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金属面具和网络是辽代契丹族葬俗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研究契丹人习俗、宗教的宝贵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拟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金属面具与网络的来源和功能出发,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一面具是世界范围内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契丹面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源于其游猎民族习俗而产生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信仰的产物。狩猎生产和巫术是面具起源最重要的因素,面具是原始伪装狩猎的工具。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中,有一头戴兽冠,张弓搭剑的猎人,其冠做兽头形、竖耳、长嘴张开,为典型兽冠面具①。另…  相似文献   

18.
张丹波 《文物天地》2021,(1):95-103
从人类信仰万物有灵的远古时代开始,面具就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某种神灵的象征。面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神奇多彩的面具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藏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探索与研究的重要对象。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各民族生活的地域及其社会历史也各不相同,在文化传统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在面具文化上呈现出了地域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9月21日~11月20日,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了"金色记忆—中国14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该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目前中国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8件黄金面具,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独特面具文化。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通常都与礼仪、祭祀、丧葬等密切相关。其中,以黄金制成的面具十分罕见,在世界范围内发现较少,因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考古界发现了许多原始面具,引起了雕塑界、戏剧界和宗教界的重视,对它提出了种种解释,有的说是玩具,有的说是图腾,有的说是护身符,有的说是舞蹈面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解释上述考古资料,必须对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面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