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年仅3岁即入嗣大统,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慈禧太后继光绪帝之后,又精心挑选出的第二位幼主,只因此子是慈禧妹妹之孙,光绪帝之亲侄,醇亲王载沣之子,同时还是慈禧宠臣荣禄的外孙。此举的深意还在于,慈禧深谙幼主年龄愈小,则愈能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死因是砒霜中毒(见本期《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本文整理出从十月十日(为慈禧太后祝寿的日子)前后到二十一日光绪帝死亡大致十天内的情况,并结合现代法医有关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的论述,探讨了光绪帝砒霜中毒  相似文献   

3.
岑春煊为兴教办学两次上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益晋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是位显赫的政坛人物,清廷宠臣.岑是广西西林人,早年曾参加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受光绪帝的重用.有感于国势危艰,先后两次奏请清廷兴办教育并躬行之.1897年岑受光绪帝召见询维新良策时即力陈国势...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1,(3)
正设色纸本尺寸101×48厘米题识∶光绪癸巳孟春上澣御笔。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慈禧皇太后之宝、欢喜园、大雅斋、推倒一世之智勇说明:本作品七条金鱼是慈禧七十大寿亲笔所绘,金鱼及水藻色彩淡雅,线条笔墨清新,具有极高的绘画技巧。"推倒一世之智勇"是慈禧晚年藏品之重要闲章,著作《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慈禧太后演义》书中对于光绪帝和慈禧的喜爱书法及绘画多有提及。"推倒一世之智勇"本为李白诗词,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用在本副作品可见其开拓万古之心胸,"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大雅斋"钤印均是晚年所用。大雅斋原为慈禧在圆明园的住处,"大雅斋"遂成为慈禧的私人堂款。  相似文献   

5.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光绪帝幼年登基,亲政后试图学习日本改革,任用康有为变法维新,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清新之气。但光绪皇帝最终不敌守旧派及其后台慈禧太后,被软禁瀛台,整整过了10年的幽禁生活,直至去世。有人说光绪的死是慈禧太后所害,也有人说是袁世凯等为之。众说纷纭的光绪死因疑案,也终于在这位皇帝的百年忌日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相似文献   

6.
正当光绪帝离开颐和园返回宫中时,颐和园内出现了重大事件,这就是慈禧太后决定回西苑。  相似文献   

7.
咸丰帝去世后,清朝原有的由皇帝独揽大权的局面不复存在,国家政务依靠咸丰帝遗命的"赞襄政务大臣"制度来维持,内外奏折、大小国事由八位政务大臣赞襄处理,交两宫皇太后钤印确认。这一权力格局因"辛酉政变"而改变,并由此而衍生出垂帘听政及议政王、军机大臣辅佐制度:内外奏折,由两宫皇太后先阅,并授意议政王军机大臣拟批。同治帝亲政后,政务与文书程序"归复旧制",同治帝恢复一切权力。光绪帝登基,垂帘听政再次举行。待到光绪帝成年,其生父奕先是创造皇帝亲政同时皇太后训政的特殊体制,光绪帝完全处于文书和政务"训练"之中;后来又创造一种有限度的皇太后"归政"模式,光绪帝的奏折处理、上谕拟定之权大打折扣,无限期接受慈禧太后监督,为此后宫廷争权和晚清政局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真假光绪     
刘萍 《文史月刊》2011,(1):25-25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的瀛台,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9.
正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大臣,在慈禧太后最后几年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他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对袁世凯信任有加,所以,袁世凯并没有因受到弹劾而受到任何处罚,反而步步高升。但是,1908年下半年,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反对袁世凯的潜流一直不断,在慈禧太后活着的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文史月刊》2011,(5):47-47
翁同龢,同治、光绪两代帝师,1898年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罢官革职,遣返故里。  相似文献   

11.
朱批是清代皇帝对奏折给出的处理意见,具备行政命令之效,也是皇帝大权独揽的直接表征。按理,只有在位且亲政的皇帝方有为奏折进行朱批之权。然现存清宫档案显示,光绪帝在亲政前5年,就开始用朱笔批示奏折。比对《随手登记档》、《清实录》、《军机处录副奏折》等档案文献可知,这些朱批并非如之前学者推断的那样,是慈禧太后的手迹,它们出自少年光绪皇帝之手。然而,这些朱批并无行政效力,它们是光绪帝在翁同龢、孙家鼐等帝师的指导下,为成年后亲政进行的所谓"习批折"的政务训练。这种训练起自光绪八年(1882),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为止。奏折内容,包罗官制、农业、外交、教育等诸多方面,在难度上由浅入深,朱批内容,反映了光绪帝早年的教育实况,也提示着日后他思想的部分源头。  相似文献   

12.
晓川 《文史月刊》2011,(2):45-45
清光绪十五年,光绪帝大婚后,慈禧太后再次撤帘,归政于皇上。归政后,她终日闲在颐和园内无所事事。在这百无聊赖之际,她想与宫眷们谈谈书画,借以排忧解闷。无奈,皇后嫔妃们均不谙此道。于是,慈禧太后降旨各省监抚,在全国寻找工于翰墨和绘事的妇人。  相似文献   

13.
“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扶床一见雏孙拜,定省仪鸾仅隔晨。”这是后人述及清末慈禧太后死时情景的一首宫词。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俗称西太后,是咸丰帝奕詝之贵妃,同治帝载淳之生母,光绪帝载湉之母后,生前屡加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以下简称“慈禧”),死后葬于定陵东普陀峪,称定东陵,谥号为“孝钦显皇后”。  相似文献   

14.
从档案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身边太监的审讯似乎是在训政以后10多天才进行的,对光绪帝的监禁则更晚。因此,以下的叙说,主要是抄录有关档案,以纠正私家述中没有根据的种种描写。  相似文献   

15.
尹传刚 《文史天地》2011,(11):48-53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载沣正是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使清王朝的谢幕少了不少铁血之灾。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拥顺治入主北京,开清朝260余年洪业。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驾崩,溥仪即位,其生父载沣以摄政王之名监国,1911年保路风潮起,武昌起义生,在革命洪流面前,载沣去摄政王之位退回醇王藩邸。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诏书发布,清祚遂终。正可谓清以摄政王兴,以摄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清朝最后12年乃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之一,那么,1905年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日俄战争宣告结束,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矢志推翻清朝的中国同盟会却在东京宣告成立,曾经亲手镇压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授意光绪帝,一边宣布废除延续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一边破天荒地派遣载泽等5名大臣,远航东、西两洋,专程考察  相似文献   

17.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慈禧太后在病逝前,先授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为摄政王,命其将3岁儿子溥仪送入宫内;后又立溥仪为嗣皇帝,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掌管国家军政大事。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成为满洲  相似文献   

18.
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有为在戊戌时期的影响和地位究竟如何,多年以来颇有争议。邝兆江在《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发表《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一文,质疑康有为在戊戌时期的作用和地位。本文作者则认为,康之变法思想水平,远迈时人;康氏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得到光绪帝重视和信任,得以通过上书言事,影响光绪帝和新政的推行;康党曾经预谋“杀禄围园”、伺机擒杀慈禧太后,成为戊戌政变的导火索;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及政变,关系重大,应是不可抹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正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光绪皇帝和大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一对母子,两个政敌,一个是38岁的盛年,一个是78岁的老者,他们的死相隔不到20小时。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一百多年前,光绪帝被谋杀的说法就开始在民间流传。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的研究还基本认定光  相似文献   

20.
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中,慈禧太后从1861到1908年,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这位以"保守"面孔居多、曾经利用义和团、向全世界宣战的老太太,到1901年,又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之同心",下令"改弦更张",实行新政。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评价她呢?一、"同道堂"印:慈禧太后掌权的开端慈禧为何能够掌权?不像今天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