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京内务府皇庄是皇帝的私产,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顺治初年,盛京包衣三旗设佐领三人,管理所属事务”。盛京内务府皇庄中的粮庄由管领管理;棉庄、盐庄、蓝(靛)庄、果园、打牲、牧场等专业庄由佐领管理。不论由管领或佐领管理,盛京内务府皇庄的人、事、财、物均由盛京内务府统摄。盛京内务府又须事事向总管内  相似文献   

2.
包衣,源自女真部落时期贵族家内供役使之家人与奴仆。后金建立及八旗编设,使得包衣组织得以形成并分编包衣牛录及浑托和管理。入关之时,留驻盛京之包衣佐领内因存在正身旗人所属家人及奴仆,使得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于包衣参领外单独编设而盛京之浑托和下人等仍由京旗所属。包衣三佐领所属人等身份,以被俘旧汉人及关内移民为主。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档案馆藏《顺治年间档》共1册71件,系北京总管内务府给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行文的抄存稿,成文时间在顺治四年至八年间,主要内容有:包衣人丁的调动、顶补、奖罚,婚配,编设粮庄并规定报粮数目,包衣人丁承担耕种粮食、饲养牲畜,捕打野牲、栽培果树、汲饯果品、纺纱织布、烧制木炭、守护陵园、维修宫殿等项差务。 《顺治年间档》形成时间较早,其内容虽然属于皇室事务,但相当具体地反映了清初满族社会中奴隶制的残余和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例如,盛京地区的皇室庄园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包衣”,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家奴,他们被严格地束缚在庄园内,没有人身自由,承担沉重的劳役,就连其子女也不能逃脱,不得不世代为奴。再如,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死后,顺治皇帝追治其欺君罔上之罪,并将其夺去的正白旗控制权收回,从而恢复了皇太极开创的皇帝亲领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体制,于是在盛京也就增设了正白旗一个包衣佐领。  相似文献   

4.
满族入主中原后,为了供应皇室生活所需,在盛京等地设立了大量农奴制的粮庄,庄丁主要来自战争俘获的人口和带地投充的汉人,每庄设庄头一人进行管理,粮庄每年要交纳一定数目的粮食,同时还要喂养当差马匹、交纳鹅鸭以及负担各项杂差。清廷在顺治初年于盛京设立了镶黄、正黄、正白三个包衣佐领对其进行管辖。盛京包衣粮庄在康熙初年有二十七个,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后,将大量的三藩属下人丁安置于盛京地区,使粮庄数目迅速增加。清朝对粮庄人丁的控制非常严格,他们没有婚姻自主权,庄丁之女要经皇室挑选秀女(仅是挑选宫女)落选后方准出嫁…  相似文献   

5.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在盛京先后设镶黄、正黄、正白三个包衣佐领承办盛京地区的皇室事务,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管辖三个包衣佐领,由盛京将军兼任总管大臣,主要管理福陵、昭陵等关外三陵事务、陪都宫殿、各种皇室庄园及承办各项贡赋。清朝对包衣三旗下人的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规定他们离开居住地都要向该管官请假,并规定每三年清查一次人口,称做比丁。封面书影即选自辽宁省档案馆藏同治三年(1864年)盛京内务府三旗管领下人丁三代册,册内详细登录了福陵、昭陵及三旗其它内管领下每户当差执事人、壮丁、牲丁、蜜丁的身份、名…  相似文献   

6.
内务府是清代独创的管理皇室宫禁事务的机构,它的成员由来自皇属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十五个包衣佐领、十八个旗鼓佐领、二个朝鲜佐领、一个回子佐领和三十个内管领的包衣人和太监组成。包衣,满语为booi,一般是包衣人、包衣阿哈(即booiniyalma、booi aha)的简称,意思是家里的。家里的人、家仆。包衣最初起源于部落下层成员和非血缘关系的氏族、家族成员,随着满族早期社会的发展和各家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包衣的来源和组成日益复杂,包衣的身份地位日趋稳定,而包衣作为一个奴仆阶层最终成为内务…  相似文献   

7.
清代八旗史上有一项特殊的制度——抬旗。所谓抬旗,就是将某旗佐领下某家族人,抬入地位较高的旗分中,另外,由包衣佐领(奴仆组织)抬为本旗非奴仆的旗人组织——旗分佐领者,虽未出原旗,也谓之抬旗。本文主要叙述这一制度的内容及实行情况,并试图通过抬旗问题,对旗人内部的等级差别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8.
佟永功 《满族研究》2002,273(1):29-34
本对清代盛京总管内务腐设置的时间、职能、裁撤等问题作了较详细考证,认为最初设置于顺治三年,称包衣佐领。乾隆十七年,根据皇帝东巡,加强对皇室事务管理需要,正式设置洋总管内务腐,作为盛京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的管理机关,如同北京总管内务腐。1924年被盛京内务腐一产事宜处接管,第二年交奉天省政府,宣千清代的盛京总管内务府解体。  相似文献   

9.
杜家骥 《清史研究》2020,119(3):1-16
以诸申作为被剥削者论述社会性质,似偏颇且有自相矛盾之处。广大旗人官员的主要担任者是诸申,而其面对皇帝又自称"奴才",满文是aha(阿哈),与包衣阿哈、户下家奴的阿哈,是同一个词。但诸申、包衣皆非贱民"奴隶",为正身旗人。诸申的"奴才"身份,只对皇帝、王公本主子家有低贱性,对他人并无意义,他们相当多的是处于社会高等阶层。八旗领主领有诸申的分封制,入关后在下五旗中延续实行。道光朝限制下五旗王公所领旗分佐领诸申(哈哴阿)的数量,并解除较高官员之家对王公主子的奴才身份,但至清末仍有三分之一残留。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务府的粮庄渊源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托克索”庄园,这种特殊性质的旗地虽然只占整个旗地的一小部分,然而却也是清代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过去史学界由于满文史料发掘的匮乏,在粮庄的性质、经营管理及社会作用等诸方面探讨不够深透,又往往与官庄混同。由于工作的方便,笔者接触了大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其中多系满文记载,故愿将所见整理成文,就教于史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盛京内务府户口册》、《黑图档》、《满州旧惯调查报告书》等文献,对于《盛京内务府户口册》册载人群的来源、在八旗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及人丁编审制度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盛京内务府实行的是等级包衣管理体制,包衣除身份低贱的在档奴仆外,还有正身旗人。由于内务府正身旗人兼有包衣身份,较之  相似文献   

12.
东北皇庄由盛京内务府粮庄、山海关外(锦州)粮庄、打特乌拉粮庄和盛京等处棉、蓝、盐各类专业庄及果园组成,是清朝皇室私有财产。它同畿辅皇庄一样,有个由农奴制向租佃制演变过程。本文仅就这一演变过程加以叙述,以期对清朝皇庄后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八旗索伦的编旗设佐早在其南迁内徙之前即已开始进行。八旗索伦旗佐组织的编设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清太宗崇德年间开始至清世宗雍正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旗佐组织的编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有如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南迁之前索伦牛录的编设、顺治初年南迁之后布特哈八旗佐领的编设、黑龙江将军设镇后驻防八旗佐领的编设。清政府八旗索伦编旗设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考虑清朝北部边疆防务的需要,以及八旗索伦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民族特点。清政府对八旗索伦大规模的编旗设佐、实行八旗制度,不仅对清朝巩固和稳定东北边疆并防范沙俄侵略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清代八旗索伦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朝东北的粮庄,由盛京粮庄、锦州粮庄和打牲乌拉粮庄三部分构成。因其生产以粮食为主,供皇室享用,亦称大粮庄、皇粮庄、庄屯或官地,是清代皇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乾隆以前东北粮庄的研究,史学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乾隆以后东北粮庄的破坏和丈放等问题,尚无专门论列。本文拟利用档案等资料,对此问题加以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5.
清代盛京旗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地是中国历史上清王朝所制定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旗地具体是指清代满族八旗旗人所属的土地,这一土地形式,源于盛京,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则主要分布在俄辅,古北口、热河、盛京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将圈占的钱辅地区和八旗兵丁驻防各地的土地,按照清前;日制将其分配给满族八旗官兵。在这部分土地中,分配给八旗官员的土地被称为官员庄田,兵丁领取的被称为份地,二者统称为旗地,这类旗地在清代属于一般旗地。皇室占有的皇在及赐与诸王的王庄,则不同于一般旗地,但它亦属于旗地范畴。旗地,清…  相似文献   

16.
一 清代东北土地制度分官地、旗地、民地、蒙地四部分。旗地又分一般旗地和官庄,官庄因占有形态的不同又分:内务府官庄(皇庄)、宗室王公官庄(王庄)、八旗官员官庄、驻防八旗官庄以及各部衙属户、礼、工部官庄。因官庄的产品不一,又可区别为粮庄,粮庄还叫大粮庄(大粮是稗的俗称,粮庄主要贡纳物),除大粮庄外,还有粟、黑豆、家鸭、羊草等;园庄(蔬菜、园林、山场);盐庄;碱庄;棉花庄;靛庄;苇庄等。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上看到佟永功、关嘉禄两先生撰写的《乾隆朝盛京内务府的设立》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颇有疑点,故撰此文,以求教于两位先生与同行专家。盛京内务府,又称盛京总管内务府,它是清政府在其陪都盛京所设立的为皇家服务的机构,“掌管清代盛京三旗包衣与宫禁诸事”,①隶属于北京总管内务府。关于它设立的时间,如佟、关二先生文中所言“清代官方史书及私家著述.或记述不确,或语焉不详”。②他们经过详细的论证.认为盛京内务府设立于乾隆十七年。③笔者对此也有一些看法:一、盛京包衣三…  相似文献   

18.
按语是《钦定八旗通志·旗分志》中独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语增补及订正了八旗佐领编立的时间、来源、历任管理者以及改旗、抬旗、分编、裁汰等佐领变化的相关信息,反映了乾隆时期八旗基层组织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玉海 《清史研究》2024,(1):47-56
后金天聪年间蒙古各部纷纷来归后,在崇德元年的盛京大会上,漠南蒙古16部49名贵族与满汉贵族臣僚共同推举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臣汗”,正式确立君臣关系。在漠南蒙古地区设旗编佐的过程中,唯独喀喇车里克部未能独立建旗,随之失去原有的相对独立性,其部名也逐渐被世人淡忘。自天聪四年噶尔玛台吉率众来归至康熙四年的索诺木兄弟南下归附清朝,喀喇车里克部归清之举历时三十余年,被编入翁牛特右翼旗、克什克腾旗和满蒙八旗等不同管理体制,成为清朝管理蒙古各部的特殊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