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鼎革之际,清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已演变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是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中央集权对地方督抚收权的结果。关于"权力流向"问题,在清末民初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制度变迁与重建的过程中,清政府的统治权力经由南京临时政府与南京临时参议院,最终转移到袁世凯北洋集团。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对民初政治走向的重要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际爆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乘势而动,从军人干政到军人主政,试图重建统治权威而未能奏效,政局分崩离析,导致民国初年的军阀政治。民初军阀不是清末地方督抚势力自然增长的延伸,而是掌握军队尤其是新军的新生势力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咸同之际湘军瘟疫流行,其爆发之频繁,范围之广,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除战争与自然灾害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湘军医事制度的落后。为保障作战的需要,湘军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力求补救。湘军瘟疫的流行也暴露了中国医疗卫生近代化的迟滞。  相似文献   

3.
李安山 《世界历史》2006,1(2):92-102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战争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并以战利品的赏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为例,探讨了古代战争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作者的论点是:战争可以通过各种物质因素影响政治权力。战争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投资,其结果也直接影响国家的物质基础。赏赐战利品对王权产生双重影响,既可以激励士兵,提高军人的忠诚度,也可以导致军人压力集团的形成或军心涣散,从而削弱王权。新的人力资源(战俘、奴隶和臣民)为巩固王权提供了便利条件。作者认为对殉葬的传统解释过分强调政治层面而忽略了这一现象的宗教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如何跳出反腐困境:建党90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反腐难以破局,反腐倡廉陷入困境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程中,无论区域性执掌政权,还是执掌全国政权,反腐败不仅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政治任务!在这90年中,先后经历过战争反腐(主要以血与火的战争为载体)、运动反腐(主要以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运动为载体)、权力反腐(主要以领导者的认识、决心、关注度和手中的权力为载体)。  相似文献   

5.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愿 《史学月刊》2012,(7):83-88
苏德战争的爆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远东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密切关注着远东局势,而且立刻做出了防止日本北进苏联的反应。更重要的,苏德战争爆发促使远东局势进一步趋向明朗,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对日本推行更为强硬的威慑政策。首先,它进一步冲击了远东原已摇摇欲坠的力量均势,迫使美国更积极地介入到远东事务中来;其次,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战场在美国远东政策筹算中的地位,美国必须更重视中国的态度;再次,美苏结盟增强了美国对抗日本的决心和信心;最后,援苏政策的确立使得美日妥协的希望更加渺茫。1941年下半年不断升级的美日矛盾正是在苏德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彭剑 《清史研究》2022,(6):44-54
自1930年代以来,学界探讨晚清权力结构,都在“内”“外”的框架下言说,或称咸同军兴以来一直是“外重内轻”,或称清末新政期间演化成了“内外皆轻”。谈及晚清权力结构的影响,学界都与民初的军阀割据相联系。其实,预备立宪期间,权力结构发生了超出“内”“外”格局,朝着三权鼎立方向发展的新变化。在此过程中,崛起的不仅仅是军人,还有绅士。这两个集团在推翻清廷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民初共享政权,北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不但有军阀,也有绅士,不但有割据,也有宪政,这是清季权力结构新变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在我国亦被称为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最多、规模最大、军事与外交斗争交织进行、影响深远的一次国际性战争。这次战争不仅彻底洗雪了我国百年的耻辱,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对此,世界舆论具有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关键的战争,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南北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乘第二次直奉战争正酣之际,突然由热河前线回到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把持中枢的吴佩孚因此败走江南。在政局混沌之中,本已失势的段祺瑞复出,执掌了国家最高权力。他为什么能出山?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当时各种矛盾冲突的调和的产物。笔者对此表示怀疑,现进行辩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日本的社会经济。正当日本经济进退维谷之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重大转机:地处朝鲜东邻的日本成为美军的军事基地和作战物资供应地,战争“特需”直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战争不仅给日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政治影响也使日本经济间接受益,极大地助推了日本日后的经济腾飞。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中国文化遗产》2012,(4):110-110
《茶叶战争——茶与天朝的兴衰》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影响了世界性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传统的茶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粗略的文化风俗介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入手者。  相似文献   

13.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演讲时被刺杀,这一事件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回顾世界近现代史,我们发现曾有多位政治人物是遇刺身亡的,他们中有的成为战争导火索,有的改变了国内发展走向,有的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风潮,有的成为至今仍未解开的谜案。而我们都知道,刺杀事件一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看似偶然的刺杀行为,往往必然地改变了国内或国际政治格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 以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说维也纳会议以后的欧洲历史是“复辟时代”也同样是确切的。五强把持的维也纳会议重建的欧洲政治体系除了一些地方有改变,几乎和拿破仑战争前的均势状态一模一样。” 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格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俄国明显的优势为主导的中欧与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制度安排实现了充分凝聚共识、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目标,构筑了同心圆政治格局。在政治共同体中,同心圆政治格局通过国家政治制度予以实现。从统一战线话语来看,我国的同心圆政治格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国家团结、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国家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实践。这种国家治理实践可描述为"同心圆制度安排"。我国国家制度的权力关  相似文献   

17.
晚清政治格局及权力结构的变化与近代化进程陈今晓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变化之一是中国开始对近代化的探求。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下,清朝传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具有改革意识的新的政治派别崛起的条件下起步的。近代化的每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赵艳玲 《沧桑》2009,(6):30-31,53
辛亥革命后,直督之争始终是直隶地方议会机构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的重要政争之一。直督之争的实质是在由集权政制向分权政制转型初期,直隶地方议会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之间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政治博弈。直督之争的结果说明,民初传统行政权力高于一切的政治权力格局并未发生质的变化,议会也未取得应有的权力,作用也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
对于政治权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权力制衡的观念,是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制衡观念,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希腊智者派以下形成的权力制衡观念的核心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中国传统的制衡观念则是以“道义”制约权力,这样的制衡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从属参与型政治心态。因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制衡观念,剖析中国古代社会知识阶层的政治心态,对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仁宗亲政后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这种政治格局的原因包括:祖宗家法的制约,以文治国的政治取向,权力的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