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元丰转向元祐的过程中,臣僚对待宋神宗及熙丰之政出现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主张,即新党的"绍述"和旧党的"更化",最终后者的主张获得高太后的采信。在此过程中,司马光提出的诉诸神宗遗意的论述成为元祐更化的主要理论基础。然而元祐臣僚一面批判、攻击神宗的用人、政策,一面却高举神宗的大旗,宣称元祐政治路线与神宗的遗意、本意一脉相承,出现施政中反对神宗之政,但在理念上服膺"绍述"的矛盾现象,不仅不能反制新党的"绍述"诉求,反而被新党制造的"诽谤先帝"舆论所牵制。元祐臣僚的政治路线论述存在深刻的矛盾,这是元祐之政迅速转向绍述之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明确的新旧之分,即“新党”、“旧党”等群体认同词汇的频繁出现,大约即在戊戌变法前后,在新政推行较早的湖南,新旧之分在光绪二十三年末似已基本确定。叶德辉在那年底的《与石醉六书》中,已开始大肆攻击梁启超在湖南传播公羊学,他在后来刊印的信末按语中说...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朝的建储之议,一直以来备受清史研究者关注,惟康熙晚年大学士王掞密奏建储一事的始末,尚未尽白于世。弄清此事原委,对了解康熙册储思想的变化及王挾家族的际遇,不无裨益。本文通过文献及史事考证,以厘订《文献丛编·康熙建储案》所收王掞议储密折的奏上时间为主线,进而剖析王掞议储的心理及康熙处理此事的隐衷。  相似文献   

4.
贻谷为清末督办垦务大臣,绥远城将军,1902年奉旨到内蒙古西部进行垦务工作,1908年由于归化城副都统文哲辉参奏,贻谷被撤职交法部查办,贻谷在任七年间,在内蒙古大力推行垦务政策,为清政府搜刮到不少银两,在发展水利、教育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贻谷被参劾案发生之后,朝野上下舆论为之哗然,由于频繁变动主管该案的官员加之其他原因,贻谷案被搁置三年之久,本文力图通过相关资料一窥贻谷被参案的过程以及该案审理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严复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创办的"求是堂艺局"﹙俗称船政学堂﹚学习轮船驾驶。学制5年,于同治十年毕业。光绪二年(1876年),严复作为船政局的官派留学生,赴英国留学深造,入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建筑海军炮台等。光绪五年学成归国。~①严复的这种中西兼修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6.
郑栋玲 《史学月刊》2023,(3):126-132
<正>北宋神宗朝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改革事件,被后世称为聚讼千年的变法。这次变法改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巨大的,围绕新法的存废问题,朝廷内部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两大对立政治集团。北宋中后期,两党之间的矛盾反复激化和升级,新旧两派交替执政,政局反复震荡,绝大部分朝臣或主动或被动寄身于新党或旧党,他们的政治命运随着政局的跌宕起伏而大起大落。然而,在不同时期,也有少数官员试图平衡党争,调和新旧两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逝世所引起的舆论界关注为近代中国罕见。舆论反应重点有二:一是对孙中山其人其事进行评价,褒之者为舆论主流,肯定孙中山之功绩,对其为人处事、革命精神、道德品质等大加赞赏,誉之为一伟大杰出人物,贬之者作为"另类的声音",从与孙中山不同政治立场出发,述说孙中山自身弊病,揭露其错误,描绘其失败者形象,甚至有目孙中山为"罪人"者;二是报道孙中山逝世对未来政局发展的影响,于国民党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于北京政府亦复如此,不过消极影响为舆论着力关注。所以欲达盖棺论定,只能强人所难,国民党经过一番努力与型塑,建构孙中山崇拜直到尊其为"国父",可算"盖棺论定",但亦不长久。  相似文献   

8.
《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确立,与伪《古文尚书》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起先是后者受前者影响,渐渐地前者转而受后者支配。学者由审查伪古文案衍生出来"伪作之人""或云王肃,或云王肃之徒"诸种论说,颇近于"辨伪"之同时而孽生"造伪"之虚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伪《古文尚书》公案在学术史上处于至关重要的枢纽地位,《孔子家语》伪书案愈演愈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命题。在对王肃人品心术的怀疑上,在辨伪方法之挪用上,在将文本一析为二的思路上,在"一手"伪书说之运用推演上,学者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普遍存在一种类似于伪《古文尚书》案一样的《孔子家语》伪书案锻炼成狱之心理趋向,产生了机械移植、推论过度、疏而不证、笼统混淆、牵强附会等问题。其间所滋生的王肃伪造五书之说,又成为近代康有为的刘歆"遍伪群经"说之肇端,影响广远。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古代文人受人请托写字撰文获取稿酬的历史由来已久,为这一现象定名,则是在隋代。明人彭大翼在《山堂肆考》中说:"分纪草麻,润笔自隋唐有之。"《隋书·郑译传》有"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之说。而后,润笔即成为文人稿酬的代名词。宋代文人的稿酬,又叫"润毫""濡毫""濡润"。宋代文人的稿酬,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官家和私人两种。有资格接受官家稿酬  相似文献   

10.
晏星 《中国钱币》2008,(3):34-35
一个偶然机会,在邮肆购得~纸前清光绪廿一年间的台南官银票(如图)虽然是木版土纸,印刷粗陋,但浑身上下,满盖着各式大小关防、图记、押印,花花绿绿的一大堆,年月日编号齐全,骑缝左右皆有"勘合"可凭,相信它绝非赝造之物,而是道道地地的一张官银钱票,相当于现在的银行钞票.古意盎然,颇有史趣.  相似文献   

11.
"康党"是戊戌时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指认对象与判分标准在戊戌政变前后都经历了复杂的流变。在变法的视野之下,"康党"最初是指康门师徒,时人判分"康党"的标准主要是康门师徒由"公羊"学而来的变法理论(时人称之为"康学"或"康教")及其结党做派;而后,随着康门师徒影响力的扩大,"康党"的指认对象逐渐向康门师徒的支持者扩张。戊戌政变后,"康党"的判分标准与指认对象再度发生变化。政变之初,政治上的"谋逆"与否,成为清廷判定是否"康党"的主要依据;而后,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本来被清廷判为"逆党"的"康党"却出现了与"新党"混一之势。而"康党"指涉的流变实与戊戌政局的变动有着复杂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9月11日,国民党考核纪律委员会(以下简称考纪会)决定撤销"立法院长"王金平的党籍。一宗横跨蓝绿阵营的"司法说情案",引爆了国民党内的"九月政争",震惊各界。岛内舆论将这场政治风暴称为"台湾政坛9·11"。"司法说情",马英九"开铡斩王""司法说情案"源起于"全民电通案"。1998年,民进党"立法委员"(简称"立委")、全民电通投资公司总经理柯建铭通过股票违规买卖获得1200万  相似文献   

13.
成都都江堰市现存的四部旧方志为清乾隆、光绪年问和民国时期编纂。旧方志多由时任地方官吏主持并组织当地文士编纂,有的甚至直接出自于地方官员之手,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和当地的最高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4.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15.
1907年的丁未皖案是一个突发事件,却推动了清末政局的进程:在权力高层,既影响到丁未政潮的政治走向,间接促使清政府决意设资政院和筹办谘议局;在朝野舆论,将满汉关系、革命党等问题推向舆论焦点;在长江中下游巡防设置上,清政府改变了此前的长江防务格局,试图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引发了清政府与沿江督抚的博弈。从整体上把握清政府、革命党及其他政治势力的相互角力与影响,可以细致深入地展现清末革命与改革之间"互动"影响的史实联系。  相似文献   

16.
《輶轩语》为近代著名教育活动家张之洞所撰。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督学四川,此书是为诸生、学僮"举业"而作,分"语行"、"语学"、"语文"三篇,先行后文,重在讲读书治学之方法,其书名之所以叫"輶轩语",是"取扬子云书輶轩使者绝代语释之义"。此书集中体现了张之洞早期德育为体,智育为用,恶公羊,兼汉宋,以及"经世""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正当年,福建船政局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在客观上培养造就了一批在"技""政""教"多领域为中国社会变革开出新路径、新境界的民族精英。《福建船政局史稿》一书作者林庆元教授指出:"19世纪90年代以后,在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领域,活跃着一支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船政前后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这支新型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近代史上的公车上书,指的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法图强的事件,被人们视为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中国近代草根政治的开端。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与康有为针锋相对,另有一小撮守旧派"公车"也在上书,其中打头阵的是一位湖南邵阳籍的举人。晚清以来的邵阳,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这里虽然"旧不与中国通",却出了"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一步步把袁世凯扶至皇帝至  相似文献   

19.
維新运动(1895—1898年)是爱国救亡运动。这个运动是以康有为为首的具有資产阶級‘民主’思想、而带有封建色彩的士大夫阶層,和以光緒皇帝为首的政治上無实权的滿、汉兩族大官僚所联合發动的。在1898年前,这个改良主义的維新党,比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宁可亡国’的旧党,显然是一个較进步的政派。但是,历史的發展注定着改良主义行不通,它終于失敗了! 在維新运动时期干涉中国内政的主要的帝国主义有以英国为首的联合日本、美国为一派,与之对立的是帝俄一派。前者他们利用維新党,后者他們勾结旧党而进行活动。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的一派干涉中国内政的手法,首先是幕后指示广学会里伪裝傳教士的帝国主义分子,以伪善的脸孔赞助中国变法自强,后来則由他們自己露面‘保护’維新党重要人物,并且企圖以武力干涉中国。本文主要是简述这个間題中的一个小問題,即广学会帝国主义傳教士与維新运动  相似文献   

20.
汉简《奏谳书》案例一记载了蛮夷成年男子毋忧因逃避"都尉屯"而被起诉,由夷道官吏审理,但未能判决.该案被上报廷尉,廷尉判处毋忧腰斩刑.本案诉讼程序完整,适用军法也符合汉初的司法要求,所以毋忧案是一则典型的军法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