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割肢葬是史前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从民族志看 ,割肢葬有不同的类型 ,其起因也不相同。这对解释有关考古资料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区石棺葬的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境内滇中和滇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用石板或石块砌成的石棺,时代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西汉。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化类型,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等方面都异于邻近的川西高原石棺葬。但因各种原因,云南部分地区的石棺葬往往为学们在研究西南石棺葬时所忽略。本试对该省的石棺葬从考古学和化人类学的角度做一整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存在毁尸葬、毁器葬与焚物葬三种葬俗葬仪,它们表现为在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文化内涵上的复杂性与神秘性.这些葬俗具有世界性,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相似文献   

6.
张传勇 《民俗研究》2009,(1):110-122
清代江南地区盛行停棺不葬习俗,浮厝棺枢存在浅土厝与砖厝等型式。由于江南地区同时存在浅葬与浮葬的习俗,使得浮厝之棺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似葬非葬的属性,与墓葬难以区分。浅土厝尤为明显。在清代司法实践中,甚至将其作为墓葬对待。砖厝因与传统上“覆土为坟”的观念相悖,在正统观念中是作为浮厝存在的。不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作为一种葬式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尸床葬是一类人群可能出于信仰而采取的特殊葬式,其典型特征为不用木棺,在墓室内设置生土台或用砖石与土混筑平台以陈尸,后发展为使用石尸床、石围屏石榻,部分有叠葬现象。墓葬主要发现于河西周边地区,从西晋十六国延续至唐代。北朝时期有一部分随着人口流动而扩大至平城、关中及洛阳。尸床葬的墓主推测可能为北方某一不用木棺埋葬的游牧民族,后来主要活动于西域,在嚈哒、粟特、突厥、回鹘中可能都有该类人群存在。中古时期一部分到达河西,与各民族错居日久而形成尸床葬俗,到北朝后期少数使用木棺。中古时期尸床葬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其成员死后的埋葬方式直接与家庭、家族和宗族相联系。“袝葬”现象揭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拊葬墓是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从属,多人共用一墓的墓葬。考古学研究中墓室的多少常常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联系在一起。但袝葬现象直接表现在墓葬形制特征上,是墓葬类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袝葬需要出现的多室墓并非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不能作为判别墓葬等级的标准。汉代的袝葬墓一般不改变流行的墓葬形制,而是改变某些空间的功能,西晋以后袝葬墓影响到墓葬形制的改变。拊葬墓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的地位增强,土地所有制、生产经营和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史前碎物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史前时期的碎物葬划分为用碎物陪葬、殓葬及祭奠三大类型 ,并分别用考古发现较为详尽地举例说明。在文后又对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如认为碎物葬中碎物的意图应是避邪和为死者享用两者兼而有之 ;碎物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碎物葬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10.
麦坪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植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汉源麦坪遗址06HMDⅡT4⑥H9样品中随机挑选的水稻双峰乳突型植硅体形态参数的测量,运用栽培稻和野生稻判别函数,推断麦坪遗址距今4500~4700年间出现的水稻为栽培稻.这批水稻植硅体的发现提供了史前稻作农业向西传播的新线索,也证实了史前大渡河流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综合考古学及其他学科资料,可将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距今10000~ 8000年前的栽培稻起源期,距今8000~6000年前的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距今6000~4500年前的稻作农业发达及传播扩散期.  相似文献   

11.
葬魂     
我,要埋葬自己的魂。寻一份山清水秀,觅一方恬静闲适,给我的魂,一个皈依。  相似文献   

12.
吴敬 《华夏考古》2012,(1):111-114
通过对南、北方地区出土墓志、地券中记载宋人葬期的统计,得到了对宋人葬期的一些初步认识。根据这些认识提出了宋人葬期过长是宋代的普遍现象,并且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8~2020年,为配合基础建设,山东大学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安北郊十里铺汉墓群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500余座,其中9座为陶棺葬,包括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土圹砖椁墓两种,形制保存相对完整,其年代为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该批墓葬的发掘,对于了解陶棺葬在两京地区的传布、汉代婴幼儿丧葬习俗的演变和区域差异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骨针数量可观、形状多样、制作精细,穿孔骨针更是其制作水平成熟的体现。先民们使用骨针缝合衣物、编制渔网,少数细长、规整的骨针还可能用于缝合伤口。一件完整的骨针,需经过选料、截料、刮磨成型、加工针眼、打磨抛光等工序。  相似文献   

15.
"葬"和"埋"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6.
农牧业起源的研究与东北新石器时代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文化中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实际上 代表了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牧业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发 生在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对这一转化的研究直接涉及到 考古学时代的划分。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有过相当多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劳雷- 克维(Rowley-Conwy)三阶段模式和美国的普莱斯(Price)的四个重要因素及农业起源三阶段 的理论。国内学者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例如陈文华先生的中国农业发生的三阶段的论述 等。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以典型地区的考古文化为基础的,例如中原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像东北地区这样的边远地区在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有许多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向农牧业转 化的研究上也应当充分考虑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有关论述来确定这一地区的考 古学时代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对史前时期瓮棺葬内在含义进行诠释的基础上,针对石家河化晚期的肖家屋脊和枣林岗瓮棺葬群进行个案研究,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已出现严重的群体分化和阶层对立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刘慧 《四川文物》2009,(4):35-42
本文通过对考古所发现的长江三峡渔具和鱼类骨骼遗骸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将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的渔业生产分为东、西两大区,发现其在时间、空间、渔业资料及渔具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同时分析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经济结构的组成情况,指出渔业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肉食资源的获取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峡地区渔业经济的繁荣与其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丰富的渔业资源、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以及较高的渔业生产水平有关,研究渔业生产对认识三峡古代文化、经济结构与生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燕培 《华夏考古》2019,(5):63-69,101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刀在晚期早段以细泥质红陶为主,晚期中段以泥质灰陶为主。陶刀大多为陶片改制而成,晚期早段的部分遗址(石虎山Ⅱ遗址、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白泥窑子K点)出土的陶刀还可见打制痕迹,在晚期中、晚段,不见打制迹象,皆为磨制。陶刀的制作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该地区所发现的陶刀,为陶刀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