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连生 《沧桑》2010,(4):123-124
建国初期,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改善烈军属的生活,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地区积极开展代耕。代耕的原因、对象、形式和特点等都不同于以前,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范连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6):61-68,126,127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改革各种封建婚姻陋习,逐步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使婚姻自由观念得到逐步确立,妇女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并基本建立起结婚登记制度。《婚姻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为黔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奠定了基础。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并非一纸法令就可以完全改变,社会风俗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靠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因此,《婚姻法》在黔东南地区的推行不是一帆风顺的,少数民族地区婚姻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代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宿志刚 《史学月刊》2007,3(9):64-71
抗日根据地的代耕是根据地政权实行的帮助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抗工属和退伍军人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制度。在陕甘宁边区,它是诸多优抗措施中最中心的方式。边区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条例和细则,制定了代耕原则、代耕办法、代耕方式及加强代耕的组织领导和思想教育等措施。代耕的实施,对改善抗工属及退伍军人的生活,稳定军心,激励士气乃至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边区的代耕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政治特征和全民性、长期性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及华北抗日根据地代耕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陕甘宁及华北抗日根据地为无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抗日军人家属实行代耕的原因、措施,揭示了代耕对明显改善抗属生活水平,推动扩军与归队工作、激励士气,带动生产、凝聚人心、鼓舞全民抗战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5.
於厚荣  彭茜 《旅游纵览》2023,(13):81-8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目前该地区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然而,黔东南地区在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发展。基于此,本文先分析黔东南旅游现状,然后探究黔东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产品单一、缺乏高品质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手段落后、缺乏品牌效应,最后提出黔东南旅游发展策略,以提升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雍正年间“开辟苗疆”的商业经济影响。“苗疆”开辟后,打破了“生苗”地区的封闭状态,清水江和都柳江水运通道得以开通,形成了黔东南的交通网,依托“两江”的航运之利,黔东南木材贸易日趋繁荣;同时,清廷在黔东南置厅设卫,安插屯民,以及大量客民的流入,促使了农村场市的兴起;在与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一批商业城镇在“两江”沿岸兴起,初步构成黔东南地区的市场网络,共同推动了黔东南地区的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范贤坤 《神州》2014,(17):57-58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中国,拥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形式,特别在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是艺术研究与创造的源泉。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也是民间工艺之一,承载着苗族历史进程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日益完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其对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应用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工业设计的方法与体会,试析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的重要性,并介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多姿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郑屹 《丝绸之路》2004,(3):29-33
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侗族服饰千姿百态,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工艺十分精湛,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它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图腾崇拜和传说故事,使服饰成为珍贵的无字史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清代黔东南地区农林产业在经济开发下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为论述对象 ,对影响农林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结构因素作深入分析 ,认为该地区局地范围内历史上形成的农林并重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 ,而且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形成的生态 -生产结构相对优化 ,有着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潜力。但是由于影响农林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合理性 ,使农林经济开发的良性运作缺乏必要保证 ,进而出现地方环境与社会恶性发展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邹雪 《旅游纵览》2013,(12):189
黔东南定位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熟景区的接待压力,同质景区的门庭冷落的矛盾也越发显现。从旅游业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构筑"苗乡十景",打造一村一特,一寨一奇的旅游新亮点,是消除民族文化资源同质化,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大繁荣的必然选择。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目的地,为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唯有和谐发展才能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朝精细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不仅需要解决一些棘手的深度问题,还需要我们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强调个性化服务,继续完善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从而打造出更加舒适的旅游服务体验,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范围,更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当地旅游资源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带动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文章以"黔东南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长春市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虎  韩良  佟连军 《人文地理》2006,21(3):99-103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把能源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可以探讨普遍意义上,能源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事实上从结论可以看出,不光劳动、资本以及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人们生产和生活用能的增加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电力作为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深刻体现,上述能源和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为各种城市合理利用电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主要是由于文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体系建设亟需不断强化,在融资渠道方面上必须要加以拓展。同样的,在文化结构方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的文化队伍结构整体上没有进行有效规划,才能出现各种问题。为此,笔者就从侗族自治州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产救灾是1949—1950年新中国受灾地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党和政府强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救灾的根本办法。为此,山东省五莲县在冬季因地制宜,重点开展固定代耕和积肥运动,进行了充分的春耕准备;春季则推广良种,及时发放救济粮和贷放贸易粮,保障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在1949—1950年的生产救灾工作中,党和政府发挥着组织领导作用,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方式,既有力地解决了劳动力、畜力不足等问题,又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从而最终保证了土地适时耕种,迎来了农业丰收。  相似文献   

16.
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管辖,遵循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并结合黔东南"苗疆"的不知礼义、经济文化落后、"难以汉法治"的实际,对既定的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与变通,即在黔东南"苗疆"开设"苗科"考试、"设苗籍进取之例"、推行灵活考生户籍资格管理、增加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的内容等地方性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汉族人口的入迁、激发了黔东南"苗疆"民族子弟学习儒学的热情,增强了黔东南"苗疆"人民对中原儒家文化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清政府在黔东南"苗疆"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7.
《文史天地》2014,(8):F0004-F0004
斗牛节是贵州苗族和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是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以争胜论负的大型赛事,被称为“东方式斗牛”。规模以黔东南苗侗地区每年7月初的斗牛节为甚。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管理、军事指挥中心,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古代城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历来是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重要任务之一。聚落一般指人们聚居的地方,是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空间及场所。广义的聚落包括城市,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夷,从历史上来说建制较晚,汉文化的传入从唐代开始。据唐史记载:思州、播州建立之后,边郡立学,私塾启蒙教育进入思州(岑巩)、新兴川日州)地区。至宋代建安夷(镇远)、邓水(三穗)等地.私塾已有较大的发展。到明代私塾教育在黔东南各府、州、卫、县、厅,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有了较普遍的发展。思州是黔东南建制最早的一个州。唐贞观四年(630年)始登思州宁夷郡,元代设思州宣慰司,就建立了思州宣慰司学。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市政使司,贵州列为行省,思州宣慰司学就改为思州府学,这就是黔东…  相似文献   

20.
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东北部地区。这一地区山林茂密,河汊纵横,因此渔猎资源十分丰富。赫哲族地区冬季寒冷,积雪半年之久,冬季出行以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在狩猎生产和交通运输中,狗是重要的助手和交通工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赫哲族人民与狗积累了深厚的感情,体现在其民俗的各个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