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合作中存在着矛盾、斗争,但在国共两党共同的努力下,尤其是共产党在遭遇到国民党的两次反共高潮中执行了正确的方针,进行了适当的让步,最终共同坚持了战斗并赢得了胜利。总结这次国共合作让步的历史启示,对于国共两党今后的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但矛盾一直没有消除,政治斗争和军事摩擦不断发生,两党之间的谈判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王世杰先后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身份,参与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的多次谈判,直至重庆谈判,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其中经过,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详情请看《王世杰与国共谈判》。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高潮中,国共两党分别派出一批精英奔赴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但是,这所为中国革命度养人才的大学自创办伊始,就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既有国共两党间的,又有中共内部的,还有苏共内部与共产国际的,各种矛盾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景观,并对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化。前此严重对立的国内各政治势力,尤其是武装对抗的国共两党,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走向联合,共同抗日,尽管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未停止,但其内容与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时,为着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民主问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共两党曾浴血拼杀了将近10年;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党仍是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就是在“第二次合作”期间,两党之间也还是矛盾重重,摩擦与冲突不断。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这样,国共为什么要第二次合作呢?回答只有一个:为了抗日。但国共两党怎样才能达成合作,如何才能化解双方之间的积怨和不断出现的对立与矛盾,缓和冲突与摩擦,维系和平与合作,恐怕除了两党高层之间的具体协商和谈判外,别无他途。可以这样说,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没有国共两党的谈判,就不会有国共两党的合作,有了也不可能维持。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这一时期国共两党谈判的绝大部分重要历史事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战略与国共摩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苏联及其为主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抗战时期,苏联出于拖住日本于中国战场、延宕其北上的战略考虑,支持中国的抗战,不希望国共两党发生摩擦,损害中国的抗日斗争。但苏联在国共关系问题上,采取的重蒋轻共的战略方针,客观上又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蒋介石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又先后被制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苏联对华战略及采取的相应步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对抗战时期国共摩擦的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是两党关系史上的第二次合作。这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特别是在近代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国共两党合作,均于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本文就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略作探讨。一、国共两党的合作,使抗日战争得以全面展开,并取得最后胜利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战;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争,曾一度使这一地区成为新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反映了美苏在远东又妥协、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全面研究国共和美苏这一时期在东北的斗争,有助于深入理解战后初期美、苏在远东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武志 《沧桑》2009,(4):24-25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各阶层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但在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反对妥协、坚持抗战到底的斗争中,地方实力派为此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汉口执行部,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后建立起来的国民党中央派驻中区的党务组织,为时短暂.它的历史,反映了其时国共党内合作的样态和矛盾,说明党内合作对共产党来说固然是的,但组织上的党团形式和思想理论上的分野,使党内合作这种方式具有先天的局限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最裂,在汉口执行部的历史里能够找到端倪.  相似文献   

11.
一1945年8月10日,伴随《日本乞降照会》而升起的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瞬间照彻了远东。隐藏在战火硝烟中的一切矛盾,因日本投降纤毫毕现地暴露出来。围绕中国命运和前途所展开的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美苏关系等顿形复杂起来。战时军事、政策、经济和外交的斗争和角逐,都在中国战区受降问题上继续、转换和发展。如何分配抗战胜利果实的现实问题便成了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了中日关系、美苏战后对华政策实施的前提。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排斥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而且也排斥国民党地方实力…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把国共两党合作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险恶形势下,在同国民党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将这一原则的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灵活运用,以有理的斗争进行反击和防御,以有利的斗争打击和制约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以有节的斗争使得国民党蒋介石继续留在抗日阵营内,从而维持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高超的斗争艺术,充分显示了其政治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随着新型政党的出现和学生运动的发展,政党介入学生运动成为一种常态。学生运动不但成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治斗争的胜负。因此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学运策略的优越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命运,而构成学运策略最核心的三个要素是"组织""宣传"与"行动"。"五二〇"运动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爆发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生运动,通过对这次运动中国共两党学运策略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共两党在学运策略的运用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但决定了"五二〇"运动的结果,更深远地影响了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有见于此,提出“平均地权”,企图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民主革命,实际上则是围绕着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共两党为此展开了斗争。无疑,能否正确解决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农村生产力,则成为国共两党成败的关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抗战建国”的口号。共产党也一再表明,共产党不仅要共同抗日,而且要“合作建国”。①但是,如何通过抗战进行建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国共两党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和尖锐、复杂的斗争。这个斗争,直接影响着抗战的结局和中国政治前途。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始末》一文介绍了中国各受降点的受降情况及国共两党在接受日军投降中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由于美国武力介入朝鲜战争,使本可以一举解决的台湾问题被暂时搁置起来。美国政府出于反共反华立场和推行亚太战略的需要,炮制出一个又一个分离台湾的论调。对此,国共两党不约而同地站在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上,进行了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8.
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的革命师生在反帝反军阀斗争中涌现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国共两党早期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明白了。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市。众所周知,戴季陶早年就追随孙中山,为国民党元老之一,以坚定"反共"著称。但并不为人熟知的是,戴早年却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甚至几乎参与了中共的  相似文献   

20.
堵晓东 《民国档案》2001,(3):89-91,104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共两党都做了大量的抗战准备工作。但由于国共两党的性质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对抗战的准备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