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史天地》2012,(3):95-95
关于诸葛先生的家庭财产,在《又与李严书》中有所表露。诸葛亮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就是说,他的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刘安荣 《沧桑》2013,(2):149-152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亟待提高。本文以山西宁武贫困区为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吉林省就业和收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宁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4,19(2):79-83,55
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向21世纪胜利推进的时候,失业和再就业这个跨世纪难题已凸现在我们面前。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企业本身消化失业的能力已十分有限,靠国有企业解决失业的思路难以成为现实。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消除国有企业冗员劳动力向民营经济转移的所有制障碍,增强吸纳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吉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同时,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更为严峻。启动民营经济对缓解目前吉林省城乡就业压力、增加人民收入,进而带动消费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欧洲领主和农民的收入变化受制于人口和经济因素、庄园制和农奴制等体制性因素。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着土地持有、粮价、工资和地租等的变动,庄园制和农奴制使中世纪大地产放弃了古代不持有土地和无偿劳动的奴隶制的剥削方式,而授与农民份地并向其征收地租和税金。大致说,中世纪早中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上行导致领主收入增加和农民收入减少,而中世纪晚期人口和经济、庄园制和农奴制的下行则促使领主收入减少和农民收入增加。总的说,中世纪大地产上佃农的土地持有以及缴纳地租和税金是有法可依的,蛮族法典、土地登录簿和惯例书等组成的习惯法旨在将领主对农民剥削的种类和数量固定化和精确化,领主和农民均可以此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习惯法的出现不是领主恩赐的结果,而是植根于日尔曼人有关法律是人民制定的立法模式,以及中世纪农民对领主长达几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王晓东 《攀登》2004,23(2):81-83
本对限制循化县农牧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具体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认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保障和提高要通过社会二元结构的矫正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以解决;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的提高应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归属,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杜老,大家感到他最大的特色,感受最突出的,他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这一点许多同志都讲到了。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就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农民利益代言人,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因为他是一个越老越年轻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杜老十分关心农民的利益,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而且特别善于在复杂的矛盾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8.
9.
10.
以“讴歌农村新发展、展示农民新风采、开创和谐新境界”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2008年11月5日晚在苏州举行。会演由文化部、江苏省政府主办,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政府承办。这是首次以农村为主题、以农民为主体的规模盛大的全国农民艺术盛会,充分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新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中国农民史这样一个大题目,应该讲的问题自然十分多。但由于我们的知识太少,同时更为便于引起讨论计,我们只挑选了四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略予论列。它们是:一、农民史研究回顾;二、中国农民的特点和贡献;三、历史周期和农民战争;四、“高水平均衡的陷井”和其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中国脑力劳动者收入状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同脑力劳动者阶层自身比较,收入普遍有了提高;同体力劳动者比较,脑力劳动者收入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典型的脑体倒挂、一般的脑体倒挂、脑体正挂三个阶段;在脑力劳动者阶层内部比较,收入增长极不平衡。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分析。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我们应从这样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脑力劳动者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孙晓一  徐勇  汤青 《人文地理》2016,31(3):81-87
半城镇化农民是城镇化的主要对象,其非农生计的稳定性对城镇化的顺利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半城镇化农民的受雇单位性质和从事的具体职业对其非农生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按照受雇单位性质和具体职业进行分类。根据专家打分问卷和典型人群调查结果,建立了不同受雇单位性质下的具体职业稳定性等级体系,并对榆阳区、原州区和宝塔区的半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稳定性状况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城镇化农民的非农生计稳定性等级普遍很低,低等级类比重都在60%以上。城镇化提高了半城镇化农民的收入水平,但不同稳定性非农生计之间的收入情况差异很大。建立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制度和提高福利保障是推进半城镇化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先生,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中国广麦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这位中华民族优秀儿子的光辉足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笔者认为,李大创先生不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缔造中国共产党两个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农民问题也作了积极的探索,是中国农民运动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早年农民运动实践的先驱之一。一深深的农民情结李大测出生于今河北省乐亭县大黑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生活在浩翰的大海(渤海)之滨和川流不息的滦河岸边,这对于陶冶李大别的性情,开…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要使近代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富有成果,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弄清楚近代中国农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阶级,是农奴,是农村小资产阶级,还是农村无产阶级。因为这三种不同属性的农民,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性格都各自打上了自己的阶级烙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念、战略、政策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积累与消费关系变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正收入分配政策是影响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收入分配问题,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进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最终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和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中国70多年收入分配政策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7年是以集中化、低水平和平均化为特点的政策初创阶段;1978—199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区间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早已存在,但目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是从全国的角度出发,从省区的角度进行的定量对比研究很少。而现实中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成因分析以及因地制宜地制定城乡居民收入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利用1978- 2000年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两个方面对省区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东向西逐渐扩大的空间布局以及时间序列变化上的不同步性,同时,还对形成这种空间不平衡和时间变化不同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的成因分析及城乡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她是亚美尼亚年轻的女护士,家境殷实,美丽善良;他是中国山东荣成的农民,忠厚老实,却一贫如洗;一段异国情缘让两人牵手,然而,幸福的背后也有酸楚和泪水……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努内和男主人公邓忠刚,如今都生活在山东荣成石岛的海港,他们在那里开了一家名为“努内咖啡屋的故事”的咖啡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有财产吗——兼谈农民承包地的补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句话使许多中国人的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