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仑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理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实现交际目的 而连续不断进行语境顺应的过程。电影字幕翻译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方式,从动态顺应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电影字幕翻译活动带给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影字幕翻译就是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根据语言语境及交际语境,做出选择,完成语境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石荣 《沧桑》2011,(1):258-25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语境分析对于正确翻译十分关键,语境在理解原文时对确定词义、判断句法和解读句意起促进作用,在表达译文时对译文文体风格、遣词造句和篇章修饰起制约作用。要正确处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其根本的基础或条件就是对两种语言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李倩  张超峰 《沧桑》2009,(1):137-138
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水准的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一。本文以斯珀伯和威尔逊“关联理论”为指导,简要探讨了该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以秦皇岛旅游资料文化翻译为例,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了旅游资料文化翻译策略的动态选择。文章指出,异化翻译有利于中国特色文化传播,使国外游客在理解译文的过程中获得额外语境效果;归化翻译有利于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使国外游客在理解原文文化信息的过程中不必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在实际的旅游文化翻译过程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归化和异化策略应该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国外游客需求和中国旅游文化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顺应理论作为一个综观性的语用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就是为达到交际目的而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要根据语言结构和语境做出动态选择。口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同时也要顺应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口译教学中,剖析和解释各种语境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顺应意识和能力,是每位口译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旅游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注意,激发他们去旅游地旅游。因此,旅游广告的重点就是游客。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文体,旅游广告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旅游广告时,译文只有在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下,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本文发现关联理论能够有力地指导广告翻译。在提出了基本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之后,以具体的广告为例,阐述了这些方法在旅游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指出译者在该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莉 《文史博览》2013,(4):39-41
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需要认知语境的介入,就是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以译者为中心,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去建构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语境,并以各种明示手段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时,言外之意的翻译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建构言外之意翻译的语境建构认知模型,包含六个心智空间,关联和推理贯穿整个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但能对翻译活动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指导。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根据关联理论,翻译可以看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显示出与翻译有着良好的兼容性,它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解释翻译这一复杂的组码/解码过程。由于关联理论与隐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动态的方式分析、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启示性和指导性,力图为隐喻翻译提供更完善的方法论的理论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9.
《旅游纵览》2013,(12):9-11
<正>旅游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游客注意,激发他们去旅游地旅游。因此,旅游广告的重点就是游客。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文体,旅游广告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旅游广告时,译文只有在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下,才能激发消费者的旅游欲望。本文发现关联理论能够有力地指导广告翻译。在提出了基本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之后,以具体的广告为例,阐述了这些方法在旅游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指出译者在该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翻译的交际行为是一种三元关系,有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流行为,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不可译性。本文结合霍克斯的《石头记》译本,应用明示--推理模式来说明翻译交际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环境和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一致,来解释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不意味着不译,只意味着翻译中的一种局限性,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造成这种局限性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原则出发,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并以此说明译文要以最佳关联为最终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言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and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比如,语篇构建功能,延缓标记功能,话轮接续功能,试探、商榷功能,及其语用模糊性,旨在揭示其在语境条件下的顺应性特征和语用理据,最后指出,在言语交际中,类似词语具有很强的动态语境特征,必须顺应其语境特征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  相似文献   

13.
语域是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它是语场、语旨和语式三项参数的综合体现。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对语域三项参数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确定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语场要求突显其主题信息或特色信息;语旨决定着语境信息的增加和非关联信息的删除;语式影响到修辞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李利娟 《丝绸之路》2013,(4):157-158
语用学涉及语言的使用及其功能。意图性作为语用学中的核心概念,探讨了用来揭示语言使用者的立场及观点的语言特征或手段。语用意义实质上是语境中的意图,而语用翻译是用来传递原语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途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借助语境和推理方法正确地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考虑语言、文化和认知环境的差异,运用适当、灵活的手段将原语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杨静茹 《神州》2014,(11):131-131
历史上对翻译标准的讨论数不胜数,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一直都在延续。翻译的标准很难去界定,它的标准是多元化的。翻译是一项特殊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它是跨文化夸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化的多样性使得翻译应具备不同的策略。最具争议的两大策略便是归化和异化。持归化的观点人认为译文应“本土化”,使译文适应本国读者。持异化观点的人认为应从原文出发,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本文将重点探索翻译的标准与策略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圣经词汇作为其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英语圣经词汇的汉译成了翻译的难点。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尽可能使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入手,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探索和合本英语圣经词汇的翻译策略,既能准确传递原文中圣经词汇的信息,还能使译文更易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17.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翻译界围绕中国文学、文化译出、汉英翻译译者模式展开了广泛讨论。有乐观者,认为我国完全是翻译大国;有质疑者,认定母语译文质量总是优于非母语译文质量。对此,本文肯定中国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提出结合语言量表,对汉英中介语展开评估,摸索地道英语的门槛,为汉英翻译教学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8.
康微 《神州》2012,(26):144-144
语境对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渗透于其运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使用非言语交际手段时,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受话人如何理解其信息内容,都依赖于语境。因此,研究非言语交际必须重视其所处各种语境的研究。本文基于对马林诺夫斯基语境分类方法的赞同,进而研究"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在俄语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分析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状以及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从创建英语学习的文化语境、注重中国文化的渗透以及注重中西文化对比三方面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及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邓良春 《丝绸之路》2010,(20):51-52
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与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强调译文符合翻译行为目的,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某种功能对等.本文拟从杜甫〈春望〉一诗的三个译本中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寻找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