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逸铭 《丝绸之路》2013,(6):151-152
环境伦理是迫于生态危机,力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际伦理中的"善"推延到人与自认的关系领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为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所提出来的,具有反思性和历史前瞻性。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疏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科学的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强 《黑龙江史志》2008,(18):13-14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对当代也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他的"仁者爱人"的和为贵思想、"君子以义为上"的义利观、"修身正己"的道德思想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家庭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既是孟子"内圣外王"精神传统的完整呈现,又是渗透在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永恒执念。通过研究习近平对儒家"修齐治平"政治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解析他的修身之德、家风思想、爱民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建构起习近平家国情怀"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内涵框架,对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合理精髓,破除部分党员干部道德沦丧的困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大致可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三个层次。依照传统儒家的哲学理念,个人道德的完善是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天下太平的基础。家庭迄今为止仍是影响中国人道德观念养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庭的核心伦理"孝"自然成为构建中国人和谐自我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个人修养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知,利奥波德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研究生态整体主义。在自然中生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沙乡年鉴》中的生态思想已日益成熟。丰富的生态伦理的思想不仅丰富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伦理观、价值观和决策行为,人们逐步认识到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以及生态整体主义内容的分析解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研究其生态伦理观背后的内涵,意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其具有的"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说明修身在儒家文化中占据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身之本和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其次,对修身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在建设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精髓,做一个有修养、品德高尚,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做人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相似文献   

10.
丛臻 《神州》2011,(6X):20-21
《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著作。《大学》认为,治国应以“修身”为本,而“修身”又以“诚意”为本,“为民父母”的伦理基础是“诚其意”,诚信教育的人格前提是“毋自欺”。  相似文献   

11.
园林建设为工业化进程的人类优化了生存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为城市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园林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化思想在本质上与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理念有着一致性,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生共进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领导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古代领导和管理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修身正己的从政道德、以民为本的思想、举贤用贤之道、中庸忠恕之道等,都在促进社会文明公正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安邦治国的领导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本文从治国、为政、用人、克己和处事等方面探析了孔子的领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礼学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荀子提出“礼三本”学说,将礼的内容置于天人、父子、君臣这三对基本关系之上,为每个人在以血缘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关系中找到了特定的位置以及相互联系的桥梁;他通过对人性的重新界定,提出人性恶,为人以礼克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对社会组成的深入认识,对人“群”、“分”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论证为礼是有差别的和谐这一内涵奠定了存在基础,完成了儒家“克己复礼”的内在逻辑演化。儒家礼学思想由此成为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体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荀子在论述其礼学思想的过程中深入阐述了他关于人类文明形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及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吕坤(1563—1618年)字叔简,号新吾。今河南省宁陵县人。是晚明涌现出的一位颇有特色的思想家。吕坤的理学思想,较之其前辈或同时代的其他理学家,很有些特点。本文拟对这些特点作一讨论。理学的基本精神,可简要概括为:理学家都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的身心性命之学,不应只局限于主体自身的内省修养的狭窄范围,还应囊括有人伦日用、治国淑世的事业方面。而“正心,诚意、修身”的身心性命  相似文献   

15.
张璐 《丝绸之路》2013,(2):92-93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等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和谐不仅是老子的最终价值原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在个人品行方面,历来讲"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健全自己的人格,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准备条件。逻辑上讲,如果"身"不"修",便不足堪当治国、平天下的大任。所以《大学》里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是传统士人无不趋之若鹜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起点  相似文献   

17.
纯阳宫,其单体建筑看似平凡、低矮,但就其整体来讲则是井井有条,相互照应,博大严谨,充分表现出道教追求既朴实又广阔、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心理,也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各代帝王无不充分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道德标准为他们的统治阶级服务。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历代士人追捧,奉为金科玉律。这实际上讲的是人生哲学,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观。从自身修养做起,从家庭的和谐做起,而后才能为社会服务,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而要让家庭和睦友爱,儒家认为必须要突出一个"孝"字,"孝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孝"字,古作:。上面为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在百姓眼里,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完人",因为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在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所变通与创新,表现在岭南传统建筑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以广东地区为例,阐述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