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渊源有自,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则既吸收了红山文化的因素,也吸收了良渚文化的因素,此种兼容并收的开放胸怀最终导致了本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的门槛。  相似文献   

2.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多的地区,这种交流远自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当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于欧亚草原考古,而新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首饰作为比较独特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也能从一定方面反映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本文选择新疆地区近几十年考古发掘所见史前时期的首饰作为研究对象,试对其进行考古学研究。首饰虽为考古遗存中很小的一个种类,却承载着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值得重视。本文以新疆史前时期的首饰为题,讨论出土首饰器物组合的变化,仅以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3.
陈斯文  刘云辉 《文博》2012,(2):10-16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大一统时代,玉璧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玉璧继承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传统风格并且有新的变化,以其选料精美、工艺讲究、纹饰丰富、使用范围广泛、数量最多堪称经典。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玉璧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葬中,本文在总结墓葬出土玉璧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归纳出汉代玉璧的社会功能,着重介绍其作为葬玉的使用情况,据此分析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所反映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4.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不乏重器,其中玉璧集中出土于“望父台”墓葬区的3座大墓中,数量达50余枚。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物在尺寸、纹饰、功能等几方面的对比发现,这些玉璧尺寸较大,纹饰精美,主要有三类:单一榖纹;以夔龙纹为主,间饰穀纹;肉上夔龙纹和榖纹各一层。殓葬和佩饰的功能与中原地区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证实其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5.
6.
刘晓婧 《文物世界》2015,(1):10-14,46
太湖地区史前玉玦以素面、扁圆环形玦为代表,主要用作耳饰,盛行于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晚期,其主流材质、制作方法分别由石英向软玉、打制法向切割法转变,体现了石英玉时代向软玉时代的嬗变及玉、石制作技术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小型玉璧主要发现于东北与环太湖地区,两地各有渊源,独立发展,其中东北地区到红山文化中晚期发展成大小有序的组璧,而环太湖地区则被大型玉璧所取代,均成为当时原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前玉壁是仿太阳而出现的,主要是借助太阳向上升起的巨大力量,使墓主人的灵魂进入永恒与再生。  相似文献   

8.
甘青地区是史前时期重要的用玉地区之一,其用玉进程表现为从前仰韶时期至马家窑时期,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而大规模和较成体系用玉文化的兴起应始于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巫玉色彩浓重,玉器更多被用来祭祀。从用玉进程和用玉动机看,甘青地区用玉文化并非独立起源,而是从东部和中原引进与兴起,同时促进了甘青地区玉矿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豫南地区史前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南地区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主要有裴李岗、仰韶、屈家岭、龙山和二里头文化,其中以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除裴李岗文化时期外,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始终表现出多样、复杂的文化面貌,依据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这一现象可能与华夏和苗蛮(或称三苗)集团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论江汉地区二例相关的史前陶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汉清 《江汉考古》2003,15(2):31-36,22
阴湘城和石家河古城是江汉地区两个著名的史前时代的古城。最近,在这两个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两例相似的陶文。作者对这两例陶文进行了考释,认为它们是“荆”字最初的写法。他进一步认为“荆”是距今4000-5000年前生活在江汉地区的一个远古部落的名称,而荆州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甘青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40年代,裴文中远赴甘青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与研究,这一承上启下的工作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的海岱地区史前稻遗存数量,从后李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呈增多趋势,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岳石文化时期稻遗存数量减少。后李文化时期尚处于低水平食物生产阶段,稻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较低;北辛—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农业成为生业经济的主导,稻栽培成为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龙山时代农业进入强化生产阶段,稻作农业达到海岱地区历史上的顶峰;岳石文化时期,稻作农业萎缩,旱作农业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3.
保定地区处于太行山东麓,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南北系统两种文化的交汇与对峙地带.文化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史前北方与中原两大文化区系之间关系的关键地区。众多的考古发现建立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编年系统,显示了其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从而成为太行山以东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小区。  相似文献   

14.
苏欣  刘振宇 《收藏家》2014,(12):12-14
<正>宋朝是中国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在哲学、诗词、绘画、书法、建筑、陶瓷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 Gernet)认为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要研究宋代文化,除了收集注疏传世文献外,还需从出土文物入手,这些古物蕴含着宋人典雅的生活美学,对于探索宋代文化生产具有珍贵的  相似文献   

15.
从屈家岭化至石家河化早期,汉东地区手工业专门化兴起,为长江中游中心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敦煌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类型、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等.敦煌地区史前时期的生业经济较为复杂,既有相对稳定的农业,也有灵活且适应环境的畜牧业;四坝文化之前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骟马文化时期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比重降低.敦煌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和缓冲地带,也是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不断碰撞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材料丰富,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墓葬数量的研究,认为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的未成年人并未完全葬入墓地,在集中埋葬的公共墓地以外,很可能存在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单独墓葬区.而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墓葬区多在房址附近或者主体墓地边缘,以埋葬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为主,其葬俗也与公共墓地的成年人相异.  相似文献   

18.
19.
熊增珑  叶晓红  樊圣英 《文物》2020,(3):82-91,F0003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大杖子村北600米的山坡上,西南距牛河梁遗址80公里。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的时代为红山文化晚期[1]。除发现北部祭祀遗迹外,还出土了140余件玉器,其中,璧是除环、镯之外最常见的玉器。本文拟从类型、材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墓地出土的玉璧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甘青地区史前墓葬的地表通常会发现一些人为摆放或竖立的石块、放置的陶器、垒筑的土丘以及营建的围墓沟等遗物或遗迹,用以标志墓葬位置或表达祭祀礼仪等信息,可称其为墓葬的地上标志。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完成埋葬后设立的地表标志,包括墓口竖立的石块、木桩和垒筑的坟丘;第二类是后续在墓葬地表进行祭祀活动的遗留物,这些遗留物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标志的作用,这类标志主要是墓口放置的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呈现出由单一立石标志向多种标志并存发展的趋势,个别标志还形成了特定的分布区域。甘青地区史前墓葬流行设置墓上标志,除为了识别墓葬位置便于完成墓地规划外,应与该区域盛行二次扰乱葬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