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炎陵县原名酃县,始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地处湘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全县总人口20.21万,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炎陵的特点是"四老":老祖宗安寝福地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炎帝陵被誉为神州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2000,(5):58-58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南省炎陵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世纪龙年九九重阳节龙的传人炎帝陵祭祖大典活动”,定于10月6日在炎帝安息之地——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隆重举行。目前,祭祖大典活动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 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始自炎黄博大精深、浩瀚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各民族人民的伟大力量,是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坚强纽带,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无穷源泉。 炎帝陵是炎黄子孙敬…  相似文献   

3.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8-9
五帝时期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五帝”乃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现在,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就是因为传说华夏民族就是由五帝时候的炎、黄两部落融合而成的。当时炎部的首领炎帝,据说就是神农氏,和黄帝共同被尊奉为人文初祖。每年清明节以及炎帝忌日(阴历七月初七),在湖南株洲炎陵县的炎帝陵都会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祖活动。对炎帝陵的奉祀,自唐代就开始了,宋代建陵庙以后,祭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明清两代,每逢国家大事都要派遣特使到炎帝陵拜祭。州府县官每年春秋也要举行祭祀,十分隆重,平时逢年过节,前往一拜谒进香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4.
<正>在今年立夏之日,《山西日报》刊出了一篇题为《已亥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的宏文。该文通栏标题,大气磅礴,内容精彩,异常醒目地写道:这项活动将于"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在高平炎帝陵举行"。这篇占了整整一块大版的长文,配发了四分之一版面、高大巍峨的炎帝大殿巨照。那飞檐高挑的大屋顶,那一级级漂亮的白玉石台阶,那雕刻精细的汉白玉围  相似文献   

5.
王文元 《文史天地》2003,(10):26-27
司马迁《史记》本纪以炎黄开篇。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文革”时什么都不祭祀了,还是要偶尔提及炎黄,因为炎黄算是中国文化的底线,把炎黄掀翻了,“中国人”也就不存在了。显然,“炎黄子孙”之称谓反映了中国人对权力的服膺。炎帝黄帝彪炳史册,都是因为他们握有权力。正因为他们权重,后人才把一切光环都投射到他们身上,把一切发明创造也都附会到他们身上——炎帝(有炎帝即神农氏之说)尝百草,几乎发明了一切当时最需要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炎帝,是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因其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而被推崇为华夏祖先之一。据推证,第一任炎帝神农氏距今约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炎帝神农氏及后人活动地域广,流传的故事多,但因历史久远,关于炎帝神农氏生长地的证据资料不充分,炎帝神农氏故里一直难以确定具体地点。目前,全国关于炎帝神农氏故里的观点主要  相似文献   

7.
文史摘     
神农、炎、黄关系考以炎帝、黄帝之时姓氏真情考炎帝、黄帝、神农姓氏之实,则炎帝、黄帝、神农氏身份,昭然已明:炎帝、黄帝因为少典之子,为异母同胞兄弟;炎、黄异母,各从母姓,故异姓;炎帝、黄帝封姓各异,因此又异氏。炎帝、黄帝生姓、氏姓各异,正合于实理。神农氏,为世传氏姓,故为朝号之名;无帝位号名称,且与少典氏、女登以及炎帝,皆无涉。证炎帝同神农氏确实各为一人。炎帝、黄帝世系家族,虽然生姓、氏姓各异,但其为一家一族,至迟于汉代以前,仍然属一个清楚的历史问题。以黄帝氏姓为证,颛王页、帝喾、尧、舜、禹氏姓各异,但其同为姬姓之后,…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是牵动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梦吗?炎帝神农氏,这位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开山祖留给今人一个怎样的背影?一名来自神农架林区的学者,向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神农氏、炎帝文化与神农架不可分割的联系。 神农架──多么美妙、神奇而独具魅力的名字!鄂西神农架不仅以其古老的历史、浩瀚的林海、珍奇的物种、壮丽的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诡谲的自然奥秘而蜚声中外,被誉为“绿色宝库”、“动植物王国”、“科学迷宫”、“中华国宝”、而且,神农架还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长期活动、为民造福的圣地,成为海内外十多亿炎黄子孙非常…  相似文献   

9.
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本文拟就与炎帝有关的岐水、姜水及姜氏城略作考证,并就炎帝故里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就教于专家学者。 关于炎帝的出生,文献古籍多有记载。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蛴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山西东南部、长治市西南隅,介于太行山脉与太岳山脉之间,有一座幅员1029平方公里、人口35万的小县,乍一看不起眼,但它的县名"长子"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那里定居,劳动生息;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鼻祖炎帝神农氏就在羊头山上获得嘉禾而试种五谷,教民稼穑,开创原始农业,至今留有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历史遗迹。  相似文献   

11.
1993年6月14日至16日,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在相传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市举行。海外370多名烈山子民.前来谒祖认根。 据《国语》、《礼记》等史典记载.数千年前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生于“烈山石室”(烈山位于今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西)。当时尚无纪年,但子民们代代相传,说农历的4月26日是炎帝神农的生辰。于是,每年这一天,烈山香火隆盛,深沉而激越的社鼓自夏代至春秋至明清,直敲到如会。厮守故园的子民如此,飘漂他乡的炎帝神农胄裔也莫不如此:寓居海外的同胞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同乡会、同宗会之类的民间团体——烈山宗新会。父母之邦…  相似文献   

12.
《旅游》1995,(10)
三皇 是传说中的人物,所以他们的陵寝已荡然无存。 五帝 伏羲的陵墓在河南省淮阳县城北2公里处,称为太昊陵。现在陵墓占地500余亩,墓高20米,周长150米,陵前有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六个大字。 神农 又称炎帝,陵墓在湖南省酃县城西15公里的白鹿原,称为炎陵,有规模宏大的铜墓建筑,陵前有胡耀邦书刻的“炎帝神农氏之墓”大碑。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又称"C"字形龙)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义为阳性生殖器,与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农业之祖神农。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红山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考古学背景。炎黄之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一、黄河流域史前三大部族传说中的炎帝姜姓,与西北羌族有渊源关系,大约到了神农氏的时代,已经逐步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成为仰韶文化的创造者。传说中所谓烈山氏,可能就是烧荒火种的能手,因而在原始农业时代备享尊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贾逵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在烈山氏作为部族领  相似文献   

15.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南端的绵山脚下,坐落在风景秀丽、古迹荟萃的静升村,北距省城太原150公里,西距灵石县城东12公里,与著名古刹资寿寺(海外回归十八罗汉头像故里)相距2公里.这座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国民居建筑集·汉北方民居》(第一册)的民居建筑,是太原王氏后裔、灵石四大家族之一——静升王氏家族的建筑群.先后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总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5万平方米.1997年8月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元年(1796)王嘉庆十六年(1811),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1998年8月18日以“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院落28座,房屋834间,面积19800平方米.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其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  相似文献   

16.
正神农架的科考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远古时,华夏始祖神农氏,就曾深入这片神秘山地,搜寻可供食用和药用的野生动植物,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远古医药和农业种植的先河。神农架及神农氏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周易·系辞下》中;《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自古以来,文献中就有很多关于神农架的珍贵记载,如《周易》《本草纲目》等,历代名士对神农架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19世纪以来,神农架  相似文献   

17.
温州博物馆     
新建的温州博物馆,坐落于气势宏伟的温州世纪广场南侧。这座以花岗岩雕砌的建筑群,雄浑朴茂,体现了建筑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相融合的理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州博物馆面积约26000平方米。展馆面积8000多平方米,设历史馆、书画馆、陶瓷馆、自然馆、工艺馆和临展馆等6个专题陈列单元。序厅取天圆地方之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燧人取火、精卫填海、神农伏羲9座高14米、宽3米的巨大铜雕环列其间,大门照壁为温州的市树——榕树的双面石浮雕。浮雕一直绵延到三楼,蜿蜒盘错的霜根、曲折缭绕的虬枝,…  相似文献   

18.
《陇右文博》2007年1期发表李仲立先生《议“京”字初义非神农宗庙》一文,说京是大窑洞,驳我在《陇右文博》2004年1期发表的拙文《“京”字初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影迹一宁县庙嘴坪遗址浅释》中“京”是神农氏炎帝族宗庙神舍的观点。故欲借贵刊一席之地。与李先生商榷。以期“京”字初义及“京”文化发展轨迹昭彰于世。  相似文献   

19.
在炎帝传说流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的说法。诸说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联系,但均有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炎帝传说在东、西方流传之时,亦有缘起于南方说流行。随着东汉后期"三皇五帝"系统整合工作的完成,以及魏晋时期以现实生活中的帝王为标准,对传说中古帝王的生平事迹、都城、陵墓所在等关键环节的再次整合,尽管依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传说色彩,然而炎帝的人格化倾向却日益凸现,这是古代帝王传说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姜水"、"陈"与"长沙",似乎可以被理解为炎帝传说流衍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各地不同的炎帝传说借此得以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与黄帝并称的华夏民族始祖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11月,作为"中日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考古学系等单位在四川炉霍县宴尔龙石棺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清理石棺葬13座、建筑基址1处,出土铜器、石器、骨器等器物。本次发掘发现了川西高原上目前为止最早的石棺葬,为研究川西高原石棺葬与北方谱系青铜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