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想随想录     
历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既意味着过去,也意味着现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生存状态取决于多种因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道德、法律、教育、社会制度等——,然而比起历史这个要素,这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诸种因素无不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死者已矣,并不等于过去的事情“已矣。”人去物留,历史永存。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了解今天,最好的办法就是翻看历史。  相似文献   

2.
历史之眼     
正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其大意是说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衰极为重要,如果要瓦解、消灭一国之存在,首先要去除其历史,那么,随之而来的则会导致民族认同、国家观念的消解和散失。由此,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旦忘却了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背叛国家、背叛民族。所以,铭记历史,于人于己于国,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  相似文献   

3.
美洲土著人、土耳其人、尼日利亚人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是这些民族璀璨文明的结晶——最精美的文物已遭到劫掠并被出售给开价最高的西方人。“谁拥有过去”,是一个感情问题,保护“过去”与现今的政治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尼日利亚人必须去英国博物馆才能看到精致的贝宁青铜器,而英国人却发动大规模的集资运动以防止自己受人尊敬的文化遗产落人非西方买主的手中,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这两个国家文化财富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随着考古学家在寻找人类过去的研究中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有关政治和思想领域的事件日益关注,他们发现,解释及保存历史文化的方式的在不断变化。由于“没有历史的民族”正在努力恢复自己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21世纪考古学的特点取决于目前在这一学科中层开的激烈论战的结果。 按照爱里克·沃尔夫在共有影响的著作《欧洲及无历史的民族》一书中的观点,“没有历史的民族”系指他们的历史被其他民族作为自己的历史而否定了的民族。随着西方文明在征服地、殖民地和商业方  相似文献   

4.
在公元2000年到来之际,回首20世纪,用思绪万千四字来形容现代人的感受,已显得过于“陈旧”、“老套”。然而,当世界变化如此迅急的今天,我们这个以历史悠久而自豪的民族,受历史因袭之累,“陈旧”、“老套”的东西,又怎样一再地拖着我们过去一百年追赶世界的脚步?这是一个令现代中国人感到特别沉重的话题──既感到历史负担的沉重,更感到历史责任的沉重。欢庆新中国光辉的50华诞之后,回顾百年来先人们走过怎样艰难蹒跚的脚步,或许也有助于思往追来,悟往知来。内忧外患百年前秋风落叶下长安整整一百年前的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  相似文献   

5.
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那种认为俄罗斯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向来”是保持公允、客观的态度,和不存在对斯大林“重新评价”的观点,指出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的评价有过几次重大变化:赫鲁晓夫曾经掀起的“非斯大林化”运动;戈尔巴乔夫则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甚至全盘否定苏联70年历史;以及由于苏联解体、民族分裂……所造成俄罗斯社会的巨大变化,再次引起的上层建筑、思想领域的变化。近年来涌现的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的思潮,就是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性反应。本文特别指出:当前俄罗斯社会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的思潮,其实质并不意味着对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认可,而是对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不满;意味着今天俄罗斯社会能以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态度评价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国家的复兴。本文强调指出:不要把一个民族复兴的愿望与少数人的“大俄罗斯主义”思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我母亲梅志将她的回忆录题为《往事如烟》,而章诒和女士怀念她的几位前辈之作则名为《往事并不如烟》。其实两人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苦难的往事,希望它能如逝去的岁月般地、如烟云般地逝去。可是,这又怎能做得到呢?何况,那些往事也不应该被忘掉。列宁曾有过这样的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还有一位哲人也说过:“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大意)看来,大家都必须时常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往事钩沉出来,记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才能进步,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才能永不再重演。日前,林贤治先生再三约请我…  相似文献   

7.
何芳川 《世界历史》2000,2(4):74-8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又指出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2 可见 ,世界史本身 ,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同样地 ,人类对世界史的认识与研究 ,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古代 ,生活、劳动、繁衍在世界各地的人民 ,彼此山海相隔 ,加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视野是十分狭窄的。例如 ,…  相似文献   

8.
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本文探讨了欧洲民俗学界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生活时,对学科若干关键性问题的重新界定与回答。第一,“民”今天意味着什么?第二,“民”今天生活在哪里?第三,“民”今天是如何生活的?第四,“民俗”的个人,即“我”而非“我们”,意味着什么?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通过考察历史和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考察我们现在如何应对这种历史性,民俗研究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应该铸造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文化桥梁。  相似文献   

9.
《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实际上,“疏通知远”是先秦人运用历史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仅仅限于《书》。所谓“疏通知远”,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又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  相似文献   

10.
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中的罪恶勾当由于当事人或有意遮盖,或缺乏忏悔,或出于强烈的羞耻感而淹没在无情的历史中。整整一个甲子过去,朴永心———这位历史图片中展示的“怀孕的慰安妇”终于在正直学者的关注下进入世人的视野,困扰人们多年的历史之谜一一得到破解。  相似文献   

11.
文史摘     
卢作孚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以梁漱滨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滨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郭剑鸣文,《四川大学学报》,2003.5)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提起“用夏变夷”,近年来多为学人指责,其实儒家的这一民族观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狭隘的,应受批判的。因为其与“协和…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具有飘忽不定、趋炎附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日本民族善于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第二,日本民族对自己、他人及人类的责任意识淡薄;第三,日本民族的价值判断往往建立在“他者指向”的基础上,这是受集团归属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特殊结果。日本民族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对日本当代政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追求成为所谓“普通国家”;第二,否认日本的侵略历史;第三,出现军事大国化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已逝去的客观实在,要追踪它留下的“痕迹”,只有通过三种载体去寻找,其一是实物(包括遗迹),考古学家们依据这些人类物质文化的创造物提取信息,揭示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情况,为各种推测提供证据,其二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即刻在甲骨上的、印在泥版上的、写在纸上的、摄在感光材料上的、录在磁性介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代码,它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其三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回忆和在民间耳闻口传的传说。口述回忆指有计划地访问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执一”篇说到:“一则治,两则乱。”意思是统一带来安宁,不统一必然混乱。在世界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延续五千年的,只有中华民族。究其原因,融合于血脉的爱统一、憎分裂的“大一统”民族与文化心理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过去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表现,是沟通人类与历史的桥梁。如果丧失了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其中记录的历史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人类丧失了文化传统,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特性。同时,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智慧观念和智慧特征必然凝聚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上,中国古代的智慧人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具体呈现。三国时魏国人刘邰在《人物志》中说: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层次的人。又说:圣人这种称号,就是指智者当中最明智的人。可见,“圣人”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塑造的智慧人格的最高典范,“圣人”的本义就是与普遍人相比具有高超智慧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思想家对“圣人”形象的描绘和被尊称为“圣人”的历史人物、传统人物,来把握中国古代智慧人格的基本特征。一、“条能”“各扬”“多能”、“多知”是智…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和传承自己的历史记忆。全球化和“全球史”并没有中断每一个民族自己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任何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及整个世界历史——全球史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18.
陈崇凯 《陕西史志》2001,(3):52-53,41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传统应用的社会。历史典籍可谓浩如烟海,历代统治者无不强调历史的编撰和应用。“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成为古今中国人最熟悉的格言。  相似文献   

19.
百年老店烤肉季劳里在北京西城什刹海与后海交接的银锭桥北几十米的湖边上,坐落着一个已有150年历史的老字号风味饭庄———“烤肉季”。这是一座三层的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灰砖墙,雕梁画栋,碧瓦重檐。在楼的二层装有汉白玉护栏,门口一对汉白玉石狮子十分精神。大...  相似文献   

20.
发源于雅拉香布雪山的雅鲁藏布江支流雅砻河流域,古称“雅砻”,在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雅砻”一词,通常还可以泛指山南地区。考虑到“雅砻”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区(或历史民族区)和山南作为一个行政区划之问存在的相互重合,我们认为“雅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