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前日本介绍鲁迅文学活动的文字早于中国;五四时期日本文化人也较早地从文学的角度发现了鲁迅的价值;3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完成了从“旧文人”到“文坛泰斗”的认识转变;鲁迅逝世时日本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大鲁迅全集》;中日全面战争期间,日本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鲁迅传》。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至1921年,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正宗的国语地位)。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世界语运动,就鲜为人知了。尽管如此,世界语运动在“五四”也引起了不少波澜,《新青年》杂志就曾于1916年到1919年,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三四年之久的大讨论。本文就“五四”世界语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受挫原因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北京求学兼做《川报》记者的王光祈。首先将北京学生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斗争情景写成消息,用新闻电讯拍发到成都。任《川报》编辑的李劫人,将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这一消息于5月7日发表在《川报》上。  相似文献   

4.
被鲁迅先生誉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一般人只知道他以小说名世,而不知道他早年是以新诗创作登上了“五四”以后新文坛的。蹇先艾的新诗创作始于一九二三年,当时他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他与同学朱大桶、李健吾等发起成立了“曦社”,并出版了不定期文学刊物《爝火》。从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处女作《二闸记游》开始,以后相继在《晨报副刊》、天津《新民意报·朝霞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现代评论》、《语丝》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首新诗。一九二六年,蹇先艾与闻一多、…  相似文献   

5.
杨锦先  关家铮 《民俗研究》2006,7(2):175-189
一、引言中国俗文学研究可以说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得到划时代的发展的,它是由清末敦煌石窟文物被发现,大批久已湮没的唐五代俗文学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遂使这一文学传统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俗文学”一词据说是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博士(1868-1947)最早提出的,他在1916年《艺文》第7卷第1、3期上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材料》一文中说“治中国俗文学而仅言元明清三代戏  相似文献   

6.
陈晋 《福建文史》2000,(2):24-27
庐隐(1899-1934),福建闽侯人。这是位“五四”时期与冰心比肩齐名的女作家,茅盾先生称誉其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一个女性”,是“五四的产儿”。庐隐短暂的一生坎坷,情路多舛,个人不幸和社会的黑暗,使她的作品弥漫了感伤的情调,她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摹世相百态,抒写了自己及同龄人的人生际遇。庐隐是以《海滨故人》一举成名,在其笔耕14年光景里,出版了《曼丽》、《灵海潮夕》、《归雁》、《云鸥情书集》、《象牙戒指》等十余部呕心之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诸领域。重阅这些洋溢“五四”气息的作品,我们仿佛领略女作家的真性情,对人生对社会的奋斗与抗争,她勾勒的人物心灵图景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时期高一涵的自由主义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国强 《民国档案》2004,(4):112-120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学界的一个热点。本试图采用微观实证的研究方法,依据高一涵“五四”时期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论和译作,对他的自由主义观念加以具体的分析与评述。为了深化研究主题,作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范式,将高一涵与不同时代的西方思想人物和《新青年》群体其他代表人物加以比较。作认为“五四”时期高一涵的自由主义观念既有显的个性特征,也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共性特征。他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主”、“法治”等概念的分析论述,大大超越了《新青年》群体的一般认知,但他依然无法彻底摆脱中国传统的泛道德政治观和欧美各国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本的分析论述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由主义观念在“五四”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而且可以揭示“五四”知识分子群体思想转变的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8.
好书大家看     
《神州》2010,(5):38-38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 作者:牛大勇欧阳哲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最具持久影响力,且富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为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2009年5月北京大学以“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为主题.  相似文献   

9.
二、关于日本实施“环太平洋联合设想”的方案大平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日本政策研究会环太平洋联合研究组”,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发表了《中期报告》。在一九八○年五月十九日发表了《最终报告》。在这两个报告之前,于一九七八年七月,由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江口雄次郎提出过一个《基本报告》。这些报告都是比较完整的日本方案。特别是《中期报告》的内容,在未发表之前,“大平总理大臣是完会清楚的”,这个报告的资料,事前也送给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政府①《中期报告》和《最终报告》都是“研究组”向大平总理大臣提  相似文献   

10.
张东荪(1886─1973年),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原名万田,字东荪,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1912年曾参加南京临时政府,随后在《庸言》、《正谊》、《中华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评议民初政治,成为民初著名的政治家。五四时期致力于文化运动,主编《时事新报》,创办《学灯》副刊和《解放与改造》。此后,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的介绍和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国公学、国立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教授。1927年8月,他与瞿菊农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专刊《哲学评论》,并相继撰著了《哲学论…  相似文献   

11.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12.
今人已在思考怎样继承“五四遗产”,然而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五四”,不仅未到盖棺论定的程度,甚至还有一些基本史实没有搞清楚,仍是一个言人人殊的状态。从“五四”时《新教育》上老师辈的即时观察和事后反思看,“学生”这一近代新教育的社会成果日渐脱颖而出,体现出群体的自觉,并被赋予救国救民的重任,却也越来越疏离于教育和学术本身。“五四”本身及后人认知中的“五四”那丰富多歧的面相,也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由刘宝辰编著的《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一书,是“日本强掳华工研究与翻译丛书”的第二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全书20万字,印有180余幅珍贵图片。1943—1945年,日本将约4...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产生于1919至1927年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大钊是第一个拓荒者。“五四”运动以前,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他写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文艺新报》与《罢委会通讯》  联大自1944年纪念“五四”的活动以后,诸家壁报先成立了壁报协会,《文艺》、《耕耘》、《生活》3家壁报当选为报协常委。秋季开学后又组织了更广泛的壁报联合会,和各系系会一起酝酿并进行学生自治会改选。新成立的学生自治会为进步力量所掌握,齐亮、陈定侯、程法当选为常务理事,张源潜、王楫也先后当选为理事。学生自治会有时单独、有时联合云南大学等校及其他团体,对时政问题发表宣言,表明立场和态度;有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全市性的游行,如1944年的护国纪念游行,1945年的“五四”纪念游行。《文艺》壁报已…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禾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八纮一宇     
“八紘”一词原出自我国古籍,意指四方四隅。在日本则出自《日本书记》。在所谓神武天皇建都诏书中说:“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絃而为宇”。1903年(明治36)田中智学把这句话概括为“八絃一宇”,字面上与“四海一家”同义,实则要求由日本独霸全世界。1940年7月26日,日本內阁在它所决定的《基本国策要纲》中正式写道:“皇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作诗甚多,佚者不少。如有发现,自当珍视。欣读《安徽史学》一九八五年第一期《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以下简称《“佚”诗》)觉名不副实,有补正之必要。一在“五四”以前,陈独秀(时名仲甫)的诗,在我国诗坛上负有盛名,在革命青年中颇有影响,如周恩来同志于一九六○年左右尚能一字不讹地背诵陈独秀在清末所写的《存殁六绝句》。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独秀已躬亲倡导白话诗,罗章龙说:“自一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深入探讨“五四”对中国的影响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撞击和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及历史教训。由北京中国文化书院、二十一世纪研究院(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系四单位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联合于6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大会的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中国及港台地区的130多位著名学者专家。与会者主要以“五四”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为议题,就五四与传统文化、五四与西方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除主题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