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訾翔宇 《文史月刊》2008,(11):64-64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时曾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鲁迅毫不犹豫说出是“周作人”。 在那个“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周作人的学识一度被多数人认为超过了鲁迅。 他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苦雨斋是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梦想的圣地,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乌篷船》、《买墨小记》、《冷开水》则让无数中国文人包括梁实秋和余秋雨感叹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2.
王琴  李化树 《神州》2012,(11):17-17
鲁迅处在一个奴化女子教育盛行的半是满清,半是民国的时代,鲁迅抨击当时社会存在的“贤母良妻主义”教育:包括批判“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教育并揭露封建教育卫道士的恶行。鲁迅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春风化雨育人才梁实秋的名字,是和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今大陆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知道梁实秋的人,当年都把其看作是鲁讯痛打过的资产阶级“落水狗”。这个看法显然受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梁实秋诚然不是左翼文人,但抛开政治因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由于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他蒙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名字,但在海峡对岸,他是一直受到尊崇的。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大陆得以介绍,我们也才明白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真正地位。这篇关于他夕阳恋的文章,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一代学人。  相似文献   

5.
跟风整人的懊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遐秋 《炎黄春秋》2009,(8):22-25,85
“文革”中,林彪及其死党跟“四人帮”,相互勾结,猖狂肆虐十年,都可算是鲁迅笔下那种“吃人的人”,我,和我一样受苦受难的同胞,其实都是被他们“吃了”的人。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这个中国现代卓有成绩的散文大家被人们所认知,还是近几年的事。在这之前,由于鲁迅那篇有名的文章被编入中学读本,梁实秋便在大陆青年中一直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闻名于世。鲁迅先生的杂文文笔犀利,驳论严谨,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范文,其中对胡适等“新月派”文人的批判也的确入木三分,言之有理。然而人们对梁实秋在文学艺术及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知之甚少。鲁迅先生痛斥过的这个人,虽然没有站到无产阶级的阵线上来,却也是个同情民间疾苦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不仅桃李满天下,且个人著作甚丰。散文独出一家不…  相似文献   

7.
陆立之 《江淮文史》2000,(1):130-137
李登辉其人及其谬论和卑劣乖戾行径,使我们想起中国历史,想起历史上一个与其相似的民族败类。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石敬瑭于公元936年认契丹(辽)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以割地(16州)、岁贡(30万匹布帛和大量珍宝金珠),求契丹出兵为援,击退后唐。石敬瑭做了7年“儿皇帝”,石重贵(石敬瑭的侄子)继位做了3年“孙皇帝”,后晋就灭亡了。今天李登辉一言一行,乖戾险薄,  相似文献   

8.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梁实秋听后问他要不要叫上努生(即罗隆基)。当时罗隆基和夫人张舜琴住在粱实秋的隔壁。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时常吵架、打斗,有时竟闹至半夜。  相似文献   

9.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二桃杀三士’并非僻典”。但它却让许多名家在这个并非僻典的“二桃杀三士”上屡栽“跟斗”。  相似文献   

10.
蔺晓殉 《丝绸之路》2013,(20):58-60
20世纪初,鲁迅构想的救国方略,以“立人”为中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为基本内涵,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文化思想的初步形成。其中的思想命题,对于今日正面临着诸多现代化困境的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横眉冷对”的战士,其实不尽然,真实的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思想是日臻成熟完善的。他最初主张“医学救国”,医人体魄,后认为要医人精神,而医人精神的最有效武器“当然要推文艺”。通过辛亥革命他感到“文艺救国”实在渺茫可叹,只有实际的革命战争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在革伞要依靠什么人问题上,鲁迅最初把希望寄托在“小资”身上,后又寄希望于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要前进”的知识青年,但最终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本文还分析了鲁迅思想曲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原型”是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在“原型批评”视野下,鲁迅的小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孙健 《文史天地》2002,(6):64-64
范曾先生为鲁迅小说《药》所作的插图(刊于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227页,见附图)。直观地为中学生展示了两位老年丧子的白发妈妈给死去儿子祭奠的惨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而图中却有微疵,即将两双“三寸金莲”均画成了“天足”,这是有悖于史实的。  相似文献   

15.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首诗流传甚广,末两句警句,更是广被转引。我本人就是读者和引用者之一。但当年是“急用先学”,读书不求甚解,只是按其字面意思“鲁云亦云”而已。如今退休下来,日有余暇,兼好书法,因而读到了鲁迅手稿,  相似文献   

16.
冯沅君先生逝世于“文革”的灾难中,迄今已经26年了。她是我国最早的寥若晨星的女性大学教授之一,又是“五四”后为鲁迅先生赞赏的著名女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沅君先生一面在大学教书育人,一面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成绩斐然,为学术界推重。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儿童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回忆他的父亲鲁迅时,曾经写道:“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我赖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中谈到打儿子时,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鲁迅在病中,看到他的好友姚蓬子的儿子,也要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这个小孩就是“文革”时期“大名鼎鼎”的姚文元。  相似文献   

18.
高虹 《收藏家》2008,(6):75-80
京派与海派曾发生过激烈之争,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过《“京派”与“海派”》一文。他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以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当时对“京派”及“海派”的议论,会觉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9.
偶翻词集,读李煜词《浣溪纱》:“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阑干”。把玩之下,心思百出,不由想起南京近郊的“南唐二陵”,决计前往,寻味那国运多舛的南唐文明。  相似文献   

20.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