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过去曾陈列过各个时期的铜、石造像,现介绍其中八件古代铜、石造像: 一、东晋时期鎏金菩萨立像(图版一) 现高17.8厘米,宽8.2厘米。脸长方形,鼻隆起,上唇两侧有鬚。头顶有髻,发纹满布头后垂于肩上,靠近两耳处有发辫三  相似文献   

2.
1970年,郑州西郊自来水厂平整球场时,发现一批窖藏铜造像和一件鎏金铜造像。其中有确切纪年和铭文的七件,无纪年的四件。造像中最大的高43、最小的7.5厘米。按纪年顺序分别予以介绍:1、永安二年造释迦像(图一)造像通高7.5、宽3厘米。高肉髻、面  相似文献   

3.
1994年12月,青州市酒厂工地出土北魏彩绘造像一件,现介绍如下。该造像青石质,高134、宽90厘米。光背舟形,周饰火焰纹,顶尖部稍敛曲内翘,两侧及底平直,下有圆榫。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主佛高83.5厘米,螺发高肉髻,细高鼻,面相清瘦,口涂朱色,满面贴金。内着僧祗支,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残,应是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圆形座上。头后五道同心圆头光,直径38厘米,光环分别饰以五彩。头光内饰浮雕仰莲,莲芯与佛头后髻相连,脖颈处透空。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彬县新堡子乡白店村发现隋开皇十五年造像碑一通,现收藏于彬县文化馆内。这座造像碑系红砂石,是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所造。碑顶已残缺,通高138厘米,上宽43厘米,下宽52厘米,碑侧上厚17.5厘米,下厚18厘米。碑上方凿一方形尖拱窟龛,龛高35厘米,宽37厘米。龛内中间造释迦像一区,结跏趺座,低平肉髻,右臂上弯,手指向上,掌心向外;左手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有托法器。闭目凝神,安祥自然,端庄肃穆。两旁站立二菩萨,右边合掌恭立,左边双手托一  相似文献   

5.
山东无棣出土北齐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无棣县水湾公社于何庵大队群众,在村东南坑塘边取土时,于距地表深约60厘米处发现七件石造像,其中四件有纪年铭文,为"大齐天保五年"、"天保八年"、"大齐天保九年"和"大齐天统三年"。这批造像均用汉白玉石雕成,制工精细。现分述如下。一、天保五年(554年)造像为一佛二菩萨,通高110、宽57厘米。主佛高56厘米,高肉髻,面相丰满,披圆领袈  相似文献   

6.
1983年8月,青岛市居民杨学恕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北魏石造像捐赠给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像青石质,长方体,通高59、宽15、厚9厘米。像正面以高浮雕刻一立佛,佛身高24.5厘米。背后有佛光,高肉髻,细眉深目,笑容可掬。佛左臂伸出,手心向外下垂,作与愿印;右臂前伸,掌心向前,作施  相似文献   

7.
南宁 《文物》1988,(11)
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一件东魏石造像。造像长方体,通高26.5、底宽16厘米。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佛高髻,面丰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右手掌心向上托莲蕾,左手掌心向下护蕾。佛身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七年冬,太康县文化馆普查文物时,在县东北三十里高朗公社玉皇岗大队赵寨村,发现一块东魏造像碑,现存县文化馆。这块造像碑高34厘米,宽28厘米,保存完整,碑阳造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肉髻,园形头光,身穿通肩大  相似文献   

9.
<正>石灰石质,高135.5厘米,宽67厘米,厚30厘米,现藏于苏黎世瑞特堡博物馆高浮雕三尊像。主佛像高肉髻,修眉细目,眼略向下视,双唇紧闭,嘴角略微上扬,双耳垂肩。面容清秀,表情和悦。内穿僧祗支,胸前系带,身著袈裟,袈裟在两腿间呈弧形下垂,长裙曳地,衣裙下摆外撇,较北魏时期明显收敛。  相似文献   

10.
冯沂 《文物》1986,(10)
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在临沂城西北15公里的义堂公社收集到一件北魏太和元年石造像。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汉白玉高浮雕,除背光顶部少有残缺外,基本完好(图一)。通高32、宽17.5厘米,下有底座。主佛高16厘米,头戴宝冠,耳后飘带下垂,面相端庄,身披通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袒胸跣足。左手在胸前握一莲蕾,右手下垂,立于覆莲台上,身后为火焰纹舟形背光。二胁侍菩萨各高12厘米,高肉髻,耳后有飘带下垂。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藏有一批古代赣南地区墓葬和窑址中出土的瓷器,现择数件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青釉瓷灶南朝。高9.5、长13、宽10.5厘米(图一)。为船形柴灶,灶内置木柴两根,灶门左置一坛,灶面置甑、釜、钵、勺。甑旁立一双髻妇女作起甑状,灶前亦侧立一双髻妇女。灶尾翘起,有一出烟孔。青釉略泛黄色,釉厚处呈玻璃样,有冰裂纹,釉面多脱落,这种灶在江西南朝墓葬中常有出土。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冬,在临潼县唐华清宫的昭阳门外(骊山第二峰老母殿),距地表约三米多深处,发现隋代带铭鎏金铜佛一躯,铜镜两面。可惜铜镜已散失,铜佛现由临潼县博物馆收藏。佛为站姿。通高10.7厘米,佛体高5.8厘米,莲瓣束腰须弥座高1.4厘米,足床高3.5厘米.宽4.2厘米(图一)。佛作球状高髻,头披佛巾(类似近代披风),垂于肩下。面稍瘦削,眼微闭,抿唇。手姿为两掌面前,左手取手指下向,右手取手指上向,作受礼状。  相似文献   

13.
刘杰 《成都文物》2006,(4):15-19
陶质“沙吕阳侯大安相印”,呈扁长方梯形,印面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陶印背有一梯形长方框,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在印侧面的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在穿孔旁边,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印章全身各处有不均匀的黑痕。印凿刻八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见右图)  相似文献   

14.
王令猥造像碑,通高113厘米,分碑额、碑身、底座三部分,四面开龛造像。碑造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1973年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出土,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图版捌:2)。该碑碑额高23、宽42厘米,为四龙交蟠式。碑额阳面下方居中开一小圆拱浅龛,高10厘米,内雕一结跏趺坐小佛。佛面方圆,低平肉髻,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大衣,衣纹稀疏、厚重,覆于方形台座前。碑额阴面下方亦居中开一圆拱小浅龛,高10厘米,内造一结跏趺坐小佛,形制同碑额阳面  相似文献   

15.
1988年秋,我们在永寿县永太乡发现装饰别致的造像碑一通,造像碑顶部稍残,砂石刻成。残高1.14米,宽0.62米,厚16厘米。造像碑从上到下可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凿一圭形龛,高30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一佛二胁侍,主尊高肉髻,面部丰满不足,清瘦有余;身穿通肩式大衣,左手置于左腿之上,右臂残,结迦跌坐,须弥座。左胁侍,立姿,左手持环状物,右臂残,身著紧身长袍,面目风化不清。右胁侍,立姿,身穿紧身长袍,双手做袖手状,面目风化。第二单元以线刻手法勾勒出怒放的花卉。第三单元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卢葵生制漆文具匣。匣呈长方形,浅绛紫色。长25.5、宽16.1、高10.7厘米。制作精工,造形典雅秀丽(图版柒:4)。匣盖下方两侧各作凹入云头形,既便于拿取,又增添了美观,颇具匠心。匣盖顶面以细线浅雕一幅渔翁垂钓图。渔翁束髻修  相似文献   

17.
《文物世界》2008,(1):F0002-F0002
1石佛像头北魏!残高22厘米"佛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长眉细目嘴#角带笑有#一种含蓄的东方美$石菩萨像头北魏!残高22.8厘米"菩萨发髻高耸面#相瘦长眉#目清秀姿#态安详$山西阳泉文物~~  相似文献   

18.
<正>一河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东汉盘鼓舞画像砖~([1]),系早年在新野汉墓中出土。该画像砖为实心,略呈方形,长39、宽40、厚4.7厘米。此画像砖以高浮雕手法,刻画出汉代七盘舞的生动场景。画面左侧一女伎,头梳高髻,身着长袖羽衣,双手各曳长巾,细腰如束,下穿喇叭口长裤。女伎足下置盘六枚,作三角形排列,旁置一鼓。女伎双臂高举,长袖翻飞,一足踏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65,(11)
73 明 象牙砚 通盒高6.1、砚高1.3、宽6.4、长10.9、池深0.G厘米74 明 玉朱雀现 高3.2、宽7.7、长13.2厘米图版伍拾75 明 漆抄手琨 通壹高5,砚高3.!}、宽10.4、量16.5厘米7G 琦 雕竹瓜瓞现 通盒高3.3、观高O.9、宽5.5、长8.5厘米砚史资料(二三)~~  相似文献   

20.
新郑市博物馆在最近藏品建档工作中,发现6件铜铸佛像,铸造规整、纹饰精美。现介绍如下: 铜佛立像旧藏。像高16.5厘米,座宽6厘米,正中立佛,头梳高肉髻,面相长圆,深目高鼻,面带微笑。身材瘦长,立于莲花座上。内着僧祗支,外披通肩袈裟,呈“U”字形垂于胸前,衣纹凸起。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佛像身后为舟形背光,头后有三道光环。背光边缘饰火焰纹。莲花座下为四足方座。背光后面阴铸楷书铭文:“宋景平三年二月……”深目高鼻为雅安人的面部特征,服式和衣纹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早期的特点。这是一件南朝时期较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