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议历史地理环境中晋商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可文 《人文地理》1997,12(2):62-65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中,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山西商业,封建社会的前期,在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业发展缓慢,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全国战乱不断,山西首当其冲,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衰落,促使与传统观念相悖的"重商"思想开始抬头,山西的商业经济不断兴盛,晋商文化逐渐形成,近代以后,由于山西商业自身的封建落后,难于对抗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迅速步入衰落。  相似文献   

2.
学有渊源的“文化世家”及学有师承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人才,不少情况是父子两代、祖孙数代或兄弟数人接连取得成就,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状况及文化心态,促成了文化的家传及亲朋间的传授与师承,形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以家学渊源为特征的“文化世家”。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存有学问家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鲁迅创作中的民俗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海波 《民俗研究》2002,(1):133-142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和撼动。西方先进的人文科学和社会学说被逐步引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开放式地接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地重新审视。中国进入了文化的转型期,文化发展由此产生了明显的危机和断裂,并进行了急遽的更新和组合:其具体表现为:它打破了以往的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扬弃和颠覆。这种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完成: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俗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在这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是中国的文化特产。从封建社会初期方志萌芽形成雏形,孕育于汉晋,成型于两宋,发展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波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方志。地方志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谨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杜磊 《神州》2013,(10):45-46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南省焦作市开展太极拳锻炼活动的居民做调查研究和SWOT分析,来解读目前太极拳开展的现状,针对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更加有效的推动河南太极拳运动健康、有序的发展,进一步打响和强化河南省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6.
潘裕  殷楚桐 《丝绸之路》2022,(3):116-118
基于现阶段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于体育本质的讨论,使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跨文化的视角,从体育本质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具体成因等方面探索体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体育的本质究竟是集中于体质论、技能论还是调和论来看体育文化在我国可行的推广路径;从不同角度分析体育文化的形成原因,再结合体育本质的特殊性,从讨论体育的历史性问题出发,了解中国当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在我国的融合程度,从而研究将来的可能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也为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于体育本质的概念讨论提出了新思想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体育,是通过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构成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特征的一种身体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看,它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身体文化产物。当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与古代体育活动有关的文物资料被大批地发掘出来,从而使我们对古代体育文化形态的研究有了更为充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文化现象,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有宋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璀灿的时代。在两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并举、传统文化与时代思潮共存、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使最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特异色彩,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经济、文化,发展鼎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这种历史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边疆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尤其是清朝政府的移民边疆,屯垦开发,发展经济的边疆开发政策,对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十八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等,史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锦鲤(Koi)的发源地为日本新泻县的二十村乡,是文化复合体的表现。随着日本全球化战略的推行,锦鲤文化从地方民俗文化被建构为日本国家传统文化,并向海外传播。当全球化的锦鲤文化流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的鲤鱼吉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第三种文化",即"中国锦鲤"文化。中国锦鲤文化不断发展变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出现了"中国锦鲤""网络迷因"的衍生物。伴随着移动支付技术向全球扩展,中国锦鲤或将形成"第三种文化之第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封建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都在这一时期初露端倪。秦代教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汉代教育则体现出大一统的特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思想的儒学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健康、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在新时代有更丰富内涵,三者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体育生态健康旅游”新趋向.依据系统结构模型理论,构建大健康、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三者关系模型,形成8种体育生态健康旅游方式,通过分析该旅游方式的系统要素及其关系得出:体育生态健康旅游成因于“体疗养护式”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体育、医疗、保健、心理...  相似文献   

14.
余学农 《神州》2014,(3):276-276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积淀了中国的养生文化、中医学、中国拳术底蕴。通过分析练习太极拳与右脑思维模式的关系,帮助初学者快速理解和学习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刘晓婷 《旅游纵览》2022,(21):152-154
文章首先介绍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相关背景,其次分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张家口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再次指出张家口公共图书馆参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意义,最后从不同角度阐述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背景下张家口公共图书馆实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从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了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本文通过对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分析,强调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的体能增强,人力资本扩大的一种积极表现,逐渐转变为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显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参与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体育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潮汕书院与潮汕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与佛、道文化既抗衡,又吸取,长期"共处",融合了三家文化,形成自身特色,推动潮汕学术学派的进程与社会文化传播,促进潮汕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几乎反映潮汕整个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走向。  相似文献   

18.
崔健与刘翔——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也只有耐克能把他们拉到一起。这就是跨国资本主义的能耐,它能跨越时空,把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象征符号并置于一起,打响一声发令枪,商业、政治、体育和文化四大金刚似乎齐声喊出同一个时代口号——“我飞得更高了”,这是“大国崛起”的抒情,当然也是奥林匹克的梦想。估计刘翔都未必知道这“广告歌”是崔健  相似文献   

19.
政治制度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政治模式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辽朝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双轨制,对辽朝境内的中原文化、契丹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并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双轨制下的多元文化并存为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各类文化在自由发展的同时自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以"孝"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观念范畴,构成了"家——国"两个超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孝"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