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阳马家营石棺墓初论王炜林1987年10月,我们在对地处陕西南端秦巴山地中的紫阳县汉城乡马家营村汉江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时,在遗址西部靠汉江断崖处,发现4座以石板材为葬具的墓葬(详见《紫阳马家营石棺墓》)这在陕西南部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也是整个汉...  相似文献   

2.
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通过对岷江上游的三个典型遗址的分析,可以看出箭山寨遗址、姜维城遗址、茂县营盘山遗址等与白龙江流域的大李家坪遗址的三期相似,同属于仰韶化晚期遗存,但其也表现出较强的地方特色,即受到西北地区马家窑化的影响,又有一些自身本地发展起来的特征,化内涵与大地湾晚期遗存有大同,亦有小异。仰韶化南迁的原因可能与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北及北方地区的大规模降温有关。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中国的家马出现于商代晚期,近年来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马骨进行DNA研究和同位素分析,学者们认识到在早期家马传入阶段,其来源较为复杂,存在来自多种谱系的可能性。近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马骨,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家马。马的家畜化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在家畜驯化过程中,针对动物繁殖,以人为的主动管理取代了自然淘汰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本文在归纳整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家马的家畜化过程再次进行了深入探讨。纵观旧石器时代到商代晚期的马骨出土情况,笔者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马骨多为游离齿或部分骨骼残片,这些骨骼残片极有可能为肉食后的残渣遗留。因此与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马骨骼相比,商代特别是殷墟二期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马与马车及青铜制品共出,马的全身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从古代DNA分析结果看,这种马的繁盛交易往来从商代晚期就已经开始,考古资料和出土文字材料也显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家马的出现是在商代晚期,虽然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发现马骨,但是大多数马骨基本均发现于殷墟遗址。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没有出现人为介入马匹育种的现象。因此还是应把中国家马的最初出现定在商代晚期,自商代晚期开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马利用。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于1991年9月对大同马家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70余平方米,清理残房址四座,出土一组单位明确、特征鲜明的陶器,令人关注(见《山西大同马家小村遗址》,《文物季刊》1992年第3期。以下简称《遗址》)。山西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过去做得比较少,这次发掘虽然揭露面积较小,出土  相似文献   

5.
运用古D NA技术对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西周中晚期马坑出土马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4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 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 NA序列,在这4个序列中共检测出4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4个不同的谱系A、B、C和F。枣树沟脑遗址马坑中出土家马具有相对较高的线粒体D NA的遗传多样性,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古环境特征,陕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似乎利于不同谱系和不同品种的家马聚集至此,由此推测该地区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一个产马和马匹贸易交换的集散地。毛色控制基因的S NP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古代家马仅有枣色(bay)一种毛色。毛色的单一性与线粒体D NA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不一致。本研究为陕西地区古代家马遗传学研究填补了空白,也为今后中国古代家马起源与扩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新梳理了东乡林家遗址的发掘报告,获得了一些新线索,对林家遗址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讨论了茂县营盘山遗址的时代和文化属性,认为营盘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岷江上游的一个地方类型。  相似文献   

7.
运用古DNA技术对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汉代灰坑中出土的8匹马的骨骼进行了遗传学分析,通过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全部样本都获得了线粒体12S r RNA基因的部分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喇家遗址这8例汉代马骨均属于家马的范畴。其中6个个体还获得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在这6个序列中共检测出5个不同的单倍型,归属3个不同的谱系A、D和F。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汉代家马的毛色有枣色(bay)、栗色(chestnut)和黑色(black),都是常见的属于纯色的马匹毛色。本文的家马毛色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家马毛色多样性是从西向东逐渐递减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新疆、甘青入中原地区是古代家马进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喇家所在的甘青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之间,是家马从新疆到中原的经由之路。本文的马骨DNA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甘青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邓家湾遗址陶塑动物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仙竹 《江汉考古》2001,(4):65-72,83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里山上的小陶塑动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都有发现。黄河流域有河南临汝煤山遗址、河南伊川马回营遗址等,长江流域有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湖北随州两化园遗址、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桐  相似文献   

9.
青铜器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项,它的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九七三年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五千九百年前的铜、锌合金的铜片。一九七五年甘肃东乡马家窑遗址发现距今五千年前铜、锡合  相似文献   

10.
敦煌石窟西夏壁画之"唐僧取经图"中人物之悟空,与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宋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悟空降龙摩睺罗"、北京市收藏家岳辰收藏的"悟空降龙摩睺罗"、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村宋夏临羌寨古城遗址出土的"悟空降龙摩睺罗"及"悟空摩睺罗"中的人物等如出一辙,彰显了同一人物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衣着发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市柏庄镇陶家营村北地,2021年4月配合当地宏居万金城项目建设时发现该遗址,遗址时代属于中商时期。在遗址的东南部,发现商代中期墓葬27座,其中25座主要集中于南壕沟西段北侧,呈南北两排分布,十分规整。其中M30位于这批墓葬的东北部位置,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11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古DNA技术对新疆木垒县青铜时代中晚期平顶山墓群出土马骨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8匹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NA序列,在8个序列中共检测出7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5个不同的谱系A、D、E、F、G,均属于家马的范畴。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检测结果显示该墓群古代马的毛色有栗色(chestnut)、栗色有白斑(chestnut tobiano)、黑色(black)和金黄色(palomino)四种。平顶山墓群家马与年代稍晚但地域相近的石人子沟遗址家马一样,都具有相对较高的线粒体DNA和毛色的遗传多样性,推测这里应该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产马地。此外这两个遗址家马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研究都印证了古代人、马匹、墓葬、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基建,2004年7月至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青海尖扎县昂拉乡达拉卡村的河东台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址4座、灰坑7个,出土陶器、石器等70余件。此次发现与四川岷江上游的姜维城遗址、营盘山遗址出土彩陶等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有相似之处,对认知马家窑文化内涵和分布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5.
前沿资讯     
“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揭晓,甘肃两处遗址入选。按照时代顺序,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依次为: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型墓地、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山西柳林高红遗址的商代遗址、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安徽"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甘肃两处入选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诸多古遗址都出土了不同质地、不同形制的酒具。较为典型的则有史前城址群和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市金沙遗址、成都彭州市竹瓦街青铜器窖藏、成都市商业街船棺遗址、成都市新都区马家战国墓出土的酒具以及成都邛窑、青羊宫窑出土的唐、宋酒具和成都彭州市宋代金银器窖藏、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  相似文献   

17.
溧阳神墩     
《文物》2016,(5)
正溧阳神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该遗址的发现是继宜兴骆驼墩遗址、西溪遗址之后再次确认了太湖西部存在着以平底釜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和以三足平底鼎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晚期类型,展现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长达千余年的动态的变迁过程。神墩遗址内重要遗物的出土,确立了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年代标尺,确定了太湖文化区和  相似文献   

18.
浙江桐庐方家洲遗址经考古发掘,清理出红烧土、灰坑、石片堆等遗迹多处,出土了大量与玉石器制造有关的遗物,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玉石器制作工艺的流程。遗址年代约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中期,距今约五六千年,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的、专业性的玉石器制造场遗址。本文对该遗址的出土情况、玉石器加工工艺、成品流向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8-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进行了三次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发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到东周各时期遗址80余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本地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调查探索出一套适合江南丘陵水网地带的调查方法,初步建立了姑溪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序列,为探讨区域内聚落变迁建立了时间框架。  相似文献   

20.
2008-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安徽省当涂县姑溪河流域进行了三次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覆盖面积约550平方公里,发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到东周各时期遗址80余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本地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调查探索出一套适合江南丘陵水网地带的调查方法,初步建立了姑溪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序列,为探讨区域内聚落变迁建立了时间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