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过去36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传统城镇化的理念和路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严重失衡,出现了六大困境:一是"三农问题"和农村贫困化有固化趋势;二是城乡二元结构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三是社会排斥导致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造成城镇内部新二元结构;四是城乡资本和土地要素配置不合理,城市反哺农村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五是城镇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城镇化分解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部分,且认为这4部分应处在协调耦合状态,用TOPSIS法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对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常州和扬州在优质协调区;南京、镇江、苏州和无锡在良好协调区,且土地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徐州、淮安和南通在基本协调区,徐州与淮安土地城镇化过快,社会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忽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南通土地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扩张缓慢,城镇化的土地代价水平较低;泰州和盐城在轻度失调区,盐城经济城镇化滞后,泰州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大,城镇发展选择的是一种精明增长路径;连云港和宿迁在中度失调区,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其它城镇化,城镇发展土地代价水平高,具有相当过渡性损失。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上半叶是德意志地区城镇化的"起步"期,城镇在外在形态、内部结构、城乡关系、城镇文化等四个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城镇化运动显示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在这个起步阶段,德意志城镇化道路既显示出其邦国分治所带来的特殊性,并因各邦国内部整合不一而呈现了多样性,也与英法等国城镇化道路逐渐趋同,共同构成了西方城镇化的经验。由此反观,所谓德意志城镇化研究中的"特殊论"与"普遍论"之争,不过是"硬币两面"的不同角度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单以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标准衡量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因此,如何理性评价当前的城镇化状态值得思考。城镇化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在归纳总结城镇化的深层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态。通过时间序列演算,发现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02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具有水平总体偏低、阶段差距大、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外围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敏  曹明明  缪光  陈海 《人文地理》2008,23(4):36-40
随着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陕北地区城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本文基于对于城市化驱动力理论与实例的分析与总结,首先指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密度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次提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分为动力机制与约束力机制两个方面。动力机制有经济发展、城乡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大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制度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及水资源约束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王蓓 《神州》2013,(21):42-42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探讨太原地区城镇形成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太原地区城镇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因商而兴是太原城市历史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城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构建了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江西省2001年和2010年各县(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江西各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自2001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变异程度减小,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拉大,极化趋势显著;②江西省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北向南呈现由高向低的梯度变化规律;县域城镇化水平高和较高的县(市)主要分布在全省的西北、东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空间形态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梯度变化的圈层式结构;③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及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概念是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对区域开发的研究正日益成为当今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作为二次大战后,经济上迅速掘起的联邦德国,其实际的区域发展过程如何?区域政策又是怎样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一过程的呢?本文把区域发展理解为一种空间过程,首先简要介绍联邦德国应用较广的几种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其次分析和描述联邦德国空间结构实际的演变过程;最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就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落后地区的开发与抉择,人口合理流动及农村地区城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铁路通车关中以后,使多数地区的交通区位得以显著改变,城镇的可达性增强,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增多,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机械化工业大量出现;市政建设快速发展。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再现了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在关中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今天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铁路通车关中以后,使多数地区的交通区位得以显著改变,城镇的可达性增强,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增多,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机械化工业大量出现;市政建设快速发展。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再现了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在关中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对今天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志刚  唐相龙  李斌 《人文地理》2004,19(2):22-24,34
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分形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①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其经济带动和功能辐射力量薄弱;②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③陇东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缺乏区际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陇东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响应关系模型,对2001-2015年间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动态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以及两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处于快速城镇化和规模扩张阶段,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区域用水负荷逐年增加,虽然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但水资源自然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受区域水文条件的影响显著。在2001、2005、2007、2009、2011年,长株潭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系统的约束。协调好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变规模外延扩张模式,以控制水资源总量、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减弱水资源系统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农垦区聚落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区域开发初期建立起的国营农场体系,农垦区的城镇化不同于普通农区的城镇化,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有其独特的科学问题和学术价值。本文以三江平原农垦区中心城镇建三江为研究对象,从佳木斯市、鸡西市、七台河市和牡丹江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普通农区城镇(即富锦、虎林、穆棱、汤原及勃利)作为对比样本,以反映农垦城镇人口、经济、社会和服务功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规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1985年与2003年的人口规模数据,分别对该区进行城镇规模级别结构演变分析、位序-规模分布分析以及规模结构演变数量分析,初步探讨经济转型期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状况和演变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云南省旅游驱动型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驱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12个旅游驱动型城市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属于中高度协调水平且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消费能力、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能力、区位条件、文化资源禀赋对本州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消费能力、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区位条件、政府能力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各因素的空间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并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应该注重驱动因素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工业化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为了揭示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分析了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过程,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与工业化、区域政策和城镇化存在内在联系和耦合关系,其中工业发展是湖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时需评估区域内不同乡镇城镇化水平差异,而单一人口城镇化指标不能满足城镇化水平差异分析的要求,特别难于评价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小城镇之间城镇化水平的真实差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针对人口、产值、产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等指标及其相应的二级指标进行城镇化水平差异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来比较西安市临潼区内各乡镇城镇化水平的差异。通过结果划分得到具有相对比较意义的核心城区、中心城镇、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四级的城镇体系。为临潼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等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资源型城镇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型产业,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因此,研究资源型城镇经济转型发展对西部地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