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9月,罗马教廷下属教会,德国的圣言会(Society of the Divine Word)在北平创办辅仁大学。第二年12月,《辅仁学志》创刊。这是辅仁大学的学术刊物。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任主编。编委由辅大校方人士及文科各系的著名教授组成。其中有:校务长雷冕神父(德)、副校长兼秘书长英千里、教务长胡鲁士(荷)、文学院院长沈兼士、教育系主任张怀、国文系主任余嘉锡、历史系主任张星烺、经济系教授张重一、国文系教授储皖峰、校务长丰浮露(德)等人。《辅仁学志》整年为一卷,年出两期。在实际出刊过程中,常将两期合刊为一卷出版。自1928年12月创刊,至1947年12月停刊,共出版15卷(其中1932年、1935年和1944年全年没  相似文献   

2.
1948年冬天,继辽沈、淮海战役之后,平津战役已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我当时在北平燕京大学教书,渴望北平早日解放.11月中旬的一天,人民解放军像天兵一样降临北平西北部,出现在公路两旁的据点里.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颐和园、香山都解放了,广大群众欢欣鼓舞地庆祝胜利.清华和燕京两校师生纷纷走出校园去迎接和慰问解放军战士.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先生与明史专家郑天挺先生为北大同学.傅先生于抗战胜利即代理北大校长,时郑先生任北大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且负责接收校产及筹备复校。傅、郑的交谊傅斯年先生与郑天挺先生系北大五四时期国文系同学,傅1919年毕业,高郑一班。郑先生自1933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兼秘书长。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亦在北平,傅先生又在北大史学系教课,故与郑先生时相往来。1938年,史语所亦与北大同迁至昆明。北大与清华、南开一起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但各校仍有独立系统存在。中研院、史语所亦在昆明,因傅先生关系,与北大异常密切,形同一…  相似文献   

4.
一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平津地区的著名大学有的停办,有的南迁西撤,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辗转迁往昆明,合办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当时还有少数教会大学,如燕京、辅仁、协和医学院仍在困境中维持。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募捐创办的,校园悬挂美国国旗,原校务长司徒雷登代替中国人吴雷川出任校长,与日方交涉,应对日伪的干涉。北平沦陷后,在日伪白色恐怖下,人民被剥夺了集会、结社、言论的自由,一切进步书刊均遭禁毁。然而处于危难之中的许多爱国青年和进步师生不忘国难,继续研究学术,从事…  相似文献   

5.
〔附录〕向钱俊瑞、沙可夫同志请示钱、沙主任:兹将我个人对清华燕京两校教职学员历次谈话摘要(1月13日为止)共28页呈阅。这些谈话的收获及缺点,除在第四号汇报中(交钱主任带回)做了初步总结外,并就缺点部分,在分会学校工作委员会及党的小组会上做了自我检查...  相似文献   

6.
长沙放不下平静的书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是由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西南联大校歌》的头两句,高度概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在抗战期间,  相似文献   

7.
日前,拜读了《纵横》杂志2005年第11期刊载的汪子嵩的大作《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的一件个案——忆人大、北大两校人民公社调查组》一文,情不自禁地令我回想起当年参加这个调查组的种种情景。1958年8月,我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大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共党史4门课程,校党委书记陆平兼教研室主任),准备让我教马列主义基础课。这时,正值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学校党委动员我参加人大、北大两校人民公社调查组。一1958年8月17日到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  相似文献   

8.
父亲是1899年11月24日出生的,到今年11月24日恰好是100周岁。他生前身体还是蛮不错的。1938年那年,硬是和临时大学(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命迁长沙,组成临时大学)200多同学从湖南步行走到了云南的昆明市,历时68  相似文献   

9.
张宏喜 《百年潮》2012,(10):66-69
外交部有一对著名的外交官夫妇陈叔亮大使与夫人康岱沙。陈大使资历很老,曾就读于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四大名校的辅仁大学,留学日本极负盛名的早稻田大学,1937年入党,是党内难得的高学历人才。1950年3月他们夫妇调入外交部后,陈曾任第二亚洲司司长,驻柬埔寨、罗马尼亚大使等职。康岱沙在外交部虽未当过司长和大使,其名气却非同小可,老一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大学史学教授群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教育背景来看,近代中国大学的史学教授略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科举时代的人,第二代为新式学堂或学校教育时代的人,第三代为大学教育发展时代的人。从数量来看,第三代占了近85%,是史学教授群体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但就影响而言,第一代和后两代之间,以及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往往存在学术传承关系,因此前两代的重要性绝不可忽视。第三代史学教授,大部分出自北大、清华、燕京等少数几所大学,其中超过半数又曾在国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接受过教育。尽管当时教授流动极为频繁,对各大学都产生了冲击,但北大等少数大学的史学科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师资阵容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它们能够巩固其地位和影响。至于本国史教授与外国史教授势力之悬殊,以及许多留学生回国后改治国史,除了因为在国内缺乏研究外国史的条件等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许多人其实在主观上更重视本国文化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叙伦从民国初年的兼课教员、教授到两年后的专任教授,在“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首尾21年,实际执教13个年头。他以研究诸子和《说文解字》知名,离开中学13年(1902—1915),就在中国最高学府取得一席之地,曾经制订《北京大学整理国学计划》(1921)。强烈的责任感驱使马叙伦不仅仅安身立命于书斋讲堂,而是挺身主持北大教职员会、北大庶务委员会、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会联合会等教师团体,成为北大教授中有独特建树的代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分:抗日战争初期1.到胡宗南部“服务”我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清华大学秘密入党。一九三七年六月下旬放暑假时,北平还平静。清华党的负责人蒋南翔嘱我回家探亲,相机了解社会动态。我到武昌家中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同南翔失去联系。后见报载,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成临时大学对一月一日在长沙开学。我前往报到,但未遇见相识的党员。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沦陷。几天后,清华女同学郭见恩同我接上党的关系。我要求去延安,她说,上级指定我不暴露党员面目,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并让我在该…  相似文献   

13.
韩晋芳  张柏春 《百年潮》2007,(11):47-50
马大猷,1915年生,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物理学家,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赴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电声学专业。半年后转到哈佛大学就读,1940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1946年北大、清华等校复员,负责筹建北京大学工学院,并成为首任院长。1951年11月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前后,调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任教务长,协助苏联专家进行教学改革。1955年,调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4.
长沙放不下平静的书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这是由罗庸作词、张清常谱曲的《西南联大校歌》的头两句,高度概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在抗战期间,从平津逃亡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又从长沙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前五十年以12月17日为校庆日,后五十年以5月4日为校庆日。大概因为五四运动发源于北大,北大也因五四运动而声誉大振,可惜有考据癖的胡适也没有把北大生日考证得很清楚,据陈平原考证,北大的真正生日是戊戌年11月18日,即公元1898年12月30日。北大二十七周年纪念时,鲁迅应北大学生会紧急征稿,写了一篇《我观北大》,提出北大的校格问题。“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今天有人把北大的校格概括为“独立”与“自由”、“自…  相似文献   

16.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我国名国学家、历史学家。中学学历。从乡村小学教师而中学教师,而大学教授,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合大学主讲史课程,1949年后,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相似文献   

17.
正1963年,我考入北大技术物理系。自1966年6月至1970年3月,在北大全程参与了这个时期的北大"文革"运动。1967年8月17日北大井冈山兵团成立后,不承认校"文化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校"文革")是领导全校的权力机构。因此在1968年的北大武斗时期,校"文革"和新北大北京公社是支持北大聂元梓一派势力的两个机构。校"文革"是北大权力机  相似文献   

18.
张友仁 《百年潮》2012,(12):27-30
1947年7月,我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后留校任教,至今已65载。北大经济系是中国经济学界重镇,有不少大家、名家曾在这里执教。我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共事,深感荣幸。马寅初校长我刚留校工作的时候,北大经济系主任是赵迺抟,经济学教授有周炳琳、周作仁、蒋硕杰等。马寅初还没有到校,校长是胡适。马寅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炎黄春秋》2000,(1):64-70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随着旧北大走完历史,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也在中国大陆寿终正寝,中国的教育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知道,从1917年1月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起,或者确切地说从1917年9月胡适进北大当教授起,北大的一系列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正式揭开序幕。 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北大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  相似文献   

20.
正除美国师长外,还有两位关心过我的师长也应提一提。一位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的清华教授陈梦家。由于他夫人赵萝蕤当时也在芝加哥大学进修,他们在当地有个家。他虽是位著名诗人和考古学家,但为人热情,不时邀请我们这些在芝加哥大学的清华同学到他家聚会,因而相识。1947年上半年,他了解到我因未按照陈达教授要求重点攻读社会统计学而未被清华聘请时,主动地多次为我向国内著名大学联系工作。另一位是南京中央大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