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舒  正明 《文史月刊》2014,(4):44-44
寒食节由介子推而起,介子推亡于绵山。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公元前502—422)在其所著《左传》中详细记载了介子推出走绵山之经过:"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卷12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所载与《左传》略同。西晋大学者杜预(222—  相似文献   

2.
介休因纪念介子推而得名,介休绵山是介子推的封田,是寒食清明节俗的源发地。两千多年来,人们为介子推过寒食节,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寒食文化、祭扫文化、介子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种文化凝结着民众的精神与感情,承载着华夏子民的血脉,凝聚着民族思想的精华,绵山也成为我国清明节民俗文化集大成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司马迁自言“迁生龙门”。但这个“龙门”,究竟指的是山名还是村名,历千数百年来,往哲时贤,在所有有关论著中,或说是“夏阳”,或说是“韩城芝川镇”,而以山、陕交界的“龙门”为最多。《自序》又说:“司马氏世典用史,惠、壤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按少梁本梁国所在,后为秦所灭,秦改名少梁  相似文献   

4.
浩瀚史海多有仁人志士忠君报国的记载,而晋国介子推以股肉敬于流亡之君重耳的故事尤为典型,介公的报国忠君之心让国人垂泪至今。那么介子推死后究竟葬于何处,现在之说是否确凿可信,如若违背真实是不是更有必要还其于原本呢?事实表明,介子推真冢并非在介休绵山的,而是在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5.
于水 《风景名胜》2011,(7):174-175
一个画画的,一拍桌子一瞪眼,把一个收藏家给送进了大牢。 这个离奇的美术事件发生在900多年前的宋代。画画的那人叫赵佶,江湖上称宋徽宗。那个倒霉的收藏家叫赵明诚,大词人李清照的老公。  相似文献   

6.
一百年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绵山旅游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热门景区,对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绵山文化的工作人员,笔者在报刊或百度上发表过几篇论证介子推隐居地为介休绵山的文章。但是,由于未对省内其他绵山或介山进行过实地考察,仍觉不够踏实,甚至底气不足。从2015年8月25日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的七十多天里,笔者跟随省会领导考察参观省内除万荣介山外所有介子  相似文献   

8.
大道绵山     
绵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闪耀着大道思想灿烂绚丽的文化光芒,众教相融、包大众各脉、以忠孝仁义教化天下,倡导中华民族亲如一人。绵山的道家养生园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大大小小共有100余处,曾吸引了18位帝王,4000多位将相和历史名人在此修炼得以长寿。绵山地处山西中部,从太原南行126公里到介休市,介休西南17公里就是绵山。她地跨介休、灵石、沁源三个县市;是北京至西安旅游黄金走廊的中心和枢纽。绵山最高海拔2566米,山势巍峨起伏,绵亘百余里,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与人文景观;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相似文献   

9.
正明末贵阳马文卿及马明卿、马士英父子,因科第蝉联而享誉筑垣,马氏家族由屯兵后裔转变为名门显宦,受到世人注目。更因马士英官至南明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宏光朝首辅(民间称为"马阁老"),遂把马氏家族的荣耀推向巅峰。由于历史的原因,马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至今踪迹难觅。  相似文献   

10.
360 年前的甲申即1644 年对北京来说是天翻 , ,地覆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率百万农民起义军攻陷 。 ,北京城崇祯皇帝被迫吊死煤山明王朝顷刻倾覆, , 。不过40 多天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 , ,军进攻北京刚刚称帝的李自成匆匆败走凶残野 , , 。蛮的清军为了夺取天下大肆杀掳清朝统治者对汉 , 。人的压迫甚至连男人的发式都要干涉明朝男人都 、 ,留长发清军强令每个汉人都要剃头不剃头就杀, ,头使他们留起满族豚尾式的发辫 北京城经, “ ” ……历了空前劫难…  相似文献   

11.
绵山的传说     
《沧桑》1994,(1)
绵山,又称介山,在山西介休县城南20公里处。周匝百余里,山势巍峨,古木繁茂,溪流屈曲,鸟语花香,同蒲铁路沿山直去,汾河依峡南流,实为山西一大名胜。而绵山上自古迄今的那些神奇的传说故事,又给这名胜增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山西介休的绵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山水风光,而且有许多名人名事,最著名的首推介子推守志被焚事件。据史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难,逃到卫国,饥饿难忍,随臣采来野菜充饥,重耳难以下咽。从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成肉汤,叫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介子推“割股奉君”,不是为了日后的封赏,而是为了晋国的振兴。  相似文献   

13.
清明时节访绵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英 《旅游纵览》2012,(4):30-31
<正>清明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山绵山位于山西介休市,这里不仅雄、奇、秀、险,而且有因春秋战国时介子推事母尽孝而闻名的中国寒食文化节的传说。又到一年清明时,"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描绘出了清明祭祖的场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苏堤  相似文献   

14.
15.
<正>早就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被火焚烧的故事,殊不知,这一千古传奇的佳话,就发生在山西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绵山境内。为了解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轶闻轶事,探访晋文化的源头,这也成了我们去绵山猎奇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正早就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被火焚烧的故事,殊不知,这一千古传奇的佳话,就发生在山西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绵山境内。为了解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轶闻轶事,探访晋文化的源头,这也成了我们去绵山猎奇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安 《丝绸之路》2012,(7):5-15
抗战文化熔铸的极边第一城 简直难以置信,号称"极边第一城"的滇缅边境小城腾冲就在飞机的机翼之下,开始只是若隐若现,最终赫然在目。若不是当今民航交通运输事业的发达,长期置身沿海城市的我,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来到这座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小县城。  相似文献   

19.
前些天,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 ,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 ,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又名介推、介之推 ,在我的记忆里 ,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古人之一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那是在五十多年以前 ,我大约只有五、六岁吧 ,当时在我家乡的村头上有一座小庙 ,供的是哪方神圣已记不清了 ,但庙里墙上的壁画却至今历历在目。其中有一幅“火焚绵山” ,画的是一个汉子 ,赤着臂 ,背着一位白发的老婆婆 ,在烈火熊熊的山林中奔跑。长辈们告诉我这人叫介子推 ,背着的是他妈妈 ,并讲了他“割股食君”、“功成归隐”以及庙里所画的“火焚绵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