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福庆 《文史月刊》2010,(10):57-57
<正>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由回想起我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经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当时,我在38军114师后勤部政治处任宣传干事。接到执行紧急任务的命令后,  相似文献   

2.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了开平矿务局(后改为开滦矿务局)和唐山铁路工厂,以后又兴办了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纱厂,以及电力、陶瓷、钢铁等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唐山解放前,已成为华北工业重镇。1949年唐山工业总产值虽不及天津,却与北平(今北京)相当。唐山的工人阶级集中,1949年唐山工人约有5万人。唐山是我国近代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是  相似文献   

3.
丁禹男 《史学月刊》2020,(11):89-96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俄国工人通过教育的普及逐渐解放思想,通过工人组织的发展实现了组织能力的提高,通过与社会民主工党等政治组织的互动走向了政治上的成熟。在此过程中,俄国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发展为自觉斗争,俄国工人阶级也从"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  相似文献   

4.
<正>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唐山(现名大城山)而得名,因1976年那场大地震而震惊中外,又因震后新城的崛起而让世人折服。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在废墟上重建起自己的家园。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刘永江局长自豪地说:"有着十万大山、百里海疆的唐山,不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休闲消费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成长最快,劳动能力最强的行业,刘局长感言旅游的概念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走看看、观光朝圣之旅,现在的旅  相似文献   

5.
唐雯 《旅游纵览》2007,(11):66-67
<正>迁西是"唐山的后花园"。不久前,迁西县旅游局根据我的要求推荐了两天游景忠山、潘家口、青山关三个景区的线路。早晨7点,我和三个朋友从市区驱车出发,经过两个小时,到了景忠山脚下。一下车,就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陌生香气,精神一振,抬头望见满山苍翠中的古建庙宇。  相似文献   

6.
正修建青藏公路的过程中,大多数地名都是我们起的,例如"乌丽"。路过五道梁时,运输站站长齐天然陪我乘车到前边察看工程,走了100多公里后,我们发现一个地方,黑黑的煤层露出地面。在车上,我对老齐说:"这里有煤,就叫‘乌丽’吧;过前边道班时,我让道班工人今天把帐篷搬到那里去,明天挖煤。"老齐后来对我讲,他当时觉得很好笑:"世界上竟有这样主观主义的人,车也没下,又是起地名,又是叫挖煤。"可是一天半以后我俩回来时,挖出的煤已堆了一大堆,道班工人说很好烧。  相似文献   

7.
<正>一路走来,阅人无数。仅仅一面之缘,长留心间,而日益高大的形象,只有那一个。那是一个小战士,名字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小个头、小眼睛,一笑一个酒窝,但只有半边,在右脸上。我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认识他的。1976年7月,我所在的工程兵部队的一支小分队,因坑道作业和煤矿作业相近,他们在唐山马家沟煤矿学习被复技术。就要离开了,赶火车半夜起床时,遇上了大地震。短暂的判断和战前动员后,他们成为全唐山最早建立  相似文献   

8.
香玉  张广河 《神州》2014,(4):22-27
<正>提及我国北方最大的家具流通集散地,当数香河家具城。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华北城市居民装修户购买家具时热衷光顾的地方。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香河家具城就会迎来大批来自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消费者。香河家具城不仅与"便宜"画等号,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品牌价值。历经了15年的跨域式发展,香河家具城已经成为中国家具产业的顶级航母。  相似文献   

9.
顾迈男 《百年潮》2010,(6):48-53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蹲守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生活两年多。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告诉我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虽病重在身,但依然十分关心地震观测事业的一些故事;我与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一起到唐山大地震受灾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留下了很多照片;14年后的1990年,我又到各地地震台进行了采访,知道了地震台工作人员一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都让我潸然泪下,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0.
李升堂 《纵横》2008,(6):9-13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机场空军某部司令部,负责航行指挥调度工作。地震使唐山机场的通讯、雷达、气象等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空中飞行指挥系统全部瘫痪。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用一部没有被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台车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打破常规,大胆地指挥了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的30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最多的一天起降达365架次,最短的飞机间隔时间只有26秒,在10日内共运送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万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飞行事故,为此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一1970年,我们一批在文革中毕业分配的大学生,经历了两年在铁路工程队的建桥集中劳动之后,进行了再分配。我和爱人一起分配到北大荒的一个小火车站当工人、对口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工作了7年之后,已经成家并有了孩子,而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两个孩子都在内地,于是就萌发了调回关内的想法。那时,有关人员工作调动的规定是很特别的。工人是可以"单独调动"的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文史》2014,(2):44-45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在唐山灾区采访期间,我每天奔走在满目疮痍的瓦砾中,亲眼目睹了众多家庭房倒屋塌亲人罹难的惨状。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酷暑中到处散发着尸体腐败的气味,整个唐山从南到北到处是生者痛失亲人的嚎啕哭声。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春秋》2010,(7):87-87
<正>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看了2010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扼杀人才的‘不宜录取’"一文深有感触,我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叫裴国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今年63周岁,在北京矿院附中退休3年了。我早年是北京钢院附中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被招工去了青海省,在青海西宁钢厂当工人。由于对"文  相似文献   

14.
<正> 2006年4月7日,唐山市召开了旅游推介会,向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天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和50多家旅行社负责人介绍了唐山市精心打造的京津冀旅游休闲度假新空间。唐山是一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城市,有"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之美誉。震后30年,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等十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2005年,唐山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居河北  相似文献   

15.
1976年我时任空军驻唐山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亲历了唐山大地震.7月28日凌晨3点42分,突然大地抖动,房子像翻了船似的摆动.我从噩梦中惊醒,一骨碌爬起来,直向我工作多年的机场指挥调度大楼跑去.而眼前的一切使我惊呆了:楼的墙壁已经倒塌,楼顶还被光秃秃的8根柱子支撑着,活像个八脚蜘蛛怪物一样,依靠在室外坚固的楼梯上(下午余震时全部倒塌).室内所有的设备、有线电话、无线电台(短波,超短波)、雷达设备全部被摧毁了,一片狼藉.机场上其他的通信台、站也因为断电,房屋受损全部不能工作,失去了对外一切联系,唐山机场处于关闭状态.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我在唐山市展览馆工作,“唐山孤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本身是孤儿,我记录的是唐山地震以后三十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际,各大报刊和电视台对新唐山市和唐山人的精神作了长篇报导,看到唐山人民在全国的支持下,又建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唐山市,人民生活幸福、精神振奋,我十分感慨,也勾起我20年前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是很紧张的一年,大事情接二连三地发 生,波澜迭起。 1月,是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同时,毛泽东同志 不能容忍邓小平同志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 误,又发动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混乱。4月,是载入史册的天安门 事件爆发。7月,是德高望重的朱老总逝世。在这个 月里,又发生了伤亡数十万人的唐山大地震。没多 久,伟大领袖毛主席又在9月里溘然长逝。神州大地 承受着空前的震动。 我作为北京市的负责人,在这些剧烈的事变面前 简直透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9.
<正>在惨遭洗劫的土地上"前指"的座机飞抵唐山机场时,遭受地震破坏、处于瘫痪状态的军用机场,在跑道北端的乱草丛中,停着一台破旧的塔台指挥车,调度员赵彦彬等3名青年军人,就在这辆车上利用目测,通过电台指挥飞机降落。  相似文献   

20.
1981年8月初,苏珊娜终于盼到了中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孩子已经找好了。她是名唐山孤儿,目前寄养在石家庄育红学校,名叫党育红“我已经老了。”苏珊娜·施奈德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家中如是写道。这不是《情人》的开头。距离她上一次来唐山也已经十年了。此刻,她正和她的养女党育红斜倚在北京一家饭店的床上,窗外大雨倾盆,屋内双目交汇。曾是当年最小的唐山孤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