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年俗,是一种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秉赋.年俗也是一段情结,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本书籍.也许你体验过许多地方的年味,但你却不一定了解浙西山水间那份深入骨髓的年俗文化.今年隆冬时节让我们抛开琐事与无名的烦恼,一起来品读浙江临安的年俗吧. 如果没有去湍口镇三联村吃一碗索面,那么就不算在冬天来过临安.溪水潺潺,群山苍翠,古民居依山而建,在时间与年轮的碰撞中,古老的传统技艺代代流传,延续至今.村民们将春夏间收回的麦子磨粉,通过十多道工序加工后制作成好吃的湍口"索面".索面成品柔韧细软,长约两米,面条筋斗,弹性十足,能像绳索一样整束整束盘绕于谷篓容器里而不易断,故称它为"索面".  相似文献   

2.
事件据报道,自收藏家语出昌化也有田黄后,伴随着石头掮客的出现,仅"十一"黄金周期间,临安昌化镇新桥乡的山头上每天迎来不下四千人的"拾荒者"。这场临安掀起的挖石风暴始于2006年5月。一年多时间,"挖石致富"的队  相似文献   

3.
许承宁 《神州》2011,(4):70-75
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关羽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关公信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流行,并一脉传承,其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人们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认同与传播。关公信俗可看做是关公文化的一部分,关公文化对关公信俗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义、礼、智、信",是关公文化的精髓,也是关公精神的核心。而关公信俗则是关公精神的寄托,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推崇和敬仰。  相似文献   

4.
《旅游纵览》2013,(1):1-2
年俗,凝聚了一个地域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华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出游,最值得去感受的当然是各地的年俗。作为海南文化留存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民俗传承,海口都相当有特色。每逢春节,海口都能将传统文化展示无遗,是感受春节民俗的不二之选。琼北年俗面面观做旧年海南人把"过年"称作"做年",而且"做年"特指"做  相似文献   

5.
薄荷  桂林 《旅游纵览》2010,(2):8-17
就像是一枚红亮亮的中国结,"年"让所有中国人打开了一年365天的美好时光。"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方式也越见多样化、个性化。相对于一家人在家里团聚的传统过年方式来说,面对这2010年的第一个黄金周,现在有许多家庭"旅游过年"。难得一家人同时有假期,一起出去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到香港旅游,不在香港过年,即使是时间长些,例如一个月,也无法完全体会到香港的多元文化的特点。"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和近百年现代文明的洗礼,香港的"年"文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西文化混血儿。处处色彩斑斓、动感十足,节庆活动更是酝酿着N多种的可能性。大多数香港人对西方和其他地区的宗教和风俗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香港人仍保留着中国的民间的部分传统、风俗。春节是香港人最重视的节日,他们对于春节的热情和执著,不是红旗一片、赞歌四起,而是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相似文献   

6.
<正>高楼大厦让人们住得更集中,却也给不少人带来了"都市病"。手机依赖症、购物狂、网络综合症、拖延症、职业倦怠症、搜索依赖症……如果你也出现了这些症状,好吧,那我建议你去博纳幸福地"生一次病",因为"博纳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让人想生病的城市",维奥莱拉迪克曾经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7.
关卉 《神州》2014,(10):30-33
文化"韩流"近年来在我国逐渐风行,特别是在2005年《大长今》和《浪漫满屋》在中国热播之后。今年两会期间《来自星星的你》的爆红,可以说是"韩流效应"的一次集中爆发。这看似是一场文化的冲击,但其中存在的科技与文化间的细微较量,让人开始深思。  相似文献   

8.
"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多方位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9.
浙西活力行     
正地处浙西中山丘陵北部的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最美城镇之一,这里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山湖、大明山、太湖源等35个景区景点,还有极具临安特色的"天目村落"精品村落景区,浓厚吴越文化气息的临安博物馆等特色旅游目的地。目前,临安区试运行开通了"遇见吴越国""浙西活力行"两条直达景区的公交数字文旅专线,乘坐"浙西活力行"专线可直接从杭州东到达临安大明山、湍口温泉、风之谷等景区,不妨趁着端午小长假去临安吸氧洗肺,开启健康快乐的夏日之旅。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童年时的我们,念叨着儿歌,就把好吃好喝的新年盼来了。儿歌里述说的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年俗,那些最浓郁的新年味道。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不同的仪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本身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它融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精神气象,从上层和下层、观念与生活的互动中,揭示社会和文化的特质,对历史悠久、积累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发展的优势。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吃饱穿暖,而理解却有不同。中国人对"生活日用"的理解,看重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对物的感知,自古就有百姓日用之教。从生活日用中提升概念,是中国人思维的特征。传统中国为礼俗社会,礼与俗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制度,就具备了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礼俗整合的后果,使得礼中有俗,俗中有礼,礼和俗相互依存,双向地增强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礼俗互动是中国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放 《民俗研究》2009,(4):229-238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俗传统由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生活需要,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技术与文化的进入,端午节俗传统要素逐渐失落,端午节社会地位显著下降。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端午节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从传承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重新强调端午节在身体保健与社会伦理方面的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让端午节继续发挥为广大民众服务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旅游情报     
正建德喊你春天"洗肺之旅"走起在建德,表达喜欢,会说"呼吸"!恋人间的告白:我"呼吸"你。对美食的执念:我最"呼吸"七豆腐包子。作为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在建德,喜欢就和呼吸一样,简单、自然、纯粹。而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让每个人都戴上了口罩,也让我们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纯洁的呼吸"是多么珍贵的  相似文献   

14.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乡村年节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情况下,我国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要客观地看待传统年节礼俗的变迁,进行科学地分析,对迎春礼俗、祭祀礼俗和社交礼俗要注重其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传统年节礼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12,(1):14-17
当下,人们为送礼而忙而累,只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现代理念和文化规则,做到不拘小节、无伤大雅即可,而不太会品读或追究民俗文化的陈年往事,对于年有哪些礼和俗便是鲜有人问津了。那些被遗忘的年的礼俗,其实是庞大的民俗事象群,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过年是让中国人找到心灵密码的话,那么重温过年礼俗就是真正享有属  相似文献   

17.
《神州》2006,(Z1)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随后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第二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  相似文献   

18.
何创 《旅游》2012,(2):30-35,3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选择旅行,选择在古老埃及迷醉,只为找寻灵魂深处久违的碰撞与共鸣。我特别享受埃及给我的文化上的冲击。行摄,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与另一种生活的偶遇和对撞。行摄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我的人生因为行摄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因为行摄而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行摄是这样地让人着迷,让人着迷的远不止那些美丽的风景、可口的食物、陌生而又亲切的面孔。如果一世人生想要过出两世精彩,常去行摄是条捷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而旅行将会精彩你的人生。身未动,心已远,希望更多的人去行摄,希望更多的人活在路上。  相似文献   

19.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0,(2):104-113
"七七"丧俗是中国传统丧葬风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源头,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七的崇拜和由之而来的儒家的"七虞之礼"。另外,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道教的"七七"奠和佛教的"七七"斋对该丧俗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三者之间相互融会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影响深远的"七七"丧俗。  相似文献   

20.
谢孝思同志写的《黄齐生·萍踪浪迹》(见《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1、2期)叙述了黄先生在1927年的行踪,但没有提到他曾在临安呆过一段时间的情况。那时我正在中学念书,暑假中几乎每晚都到黄先生那儿去听他谈天说地。他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时,临安教育局长是朱亚强,他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和黄先生是熟人。因此,黄先生也在临安教育局任督学。临安是个山区偏僻小县,文化极为落后,那时只有一个民众教育馆,藏书只有三五百册,而且大都是过时书。黄先生在暑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