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海 《安徽史学》2018,(1):109-115,126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1815年前,近代欧洲曾经出现过四次争夺大陆霸权的企图,但都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近代欧洲民族主权国家的兴起和欧洲均势国际体系的形成。欧洲均势的建立和维持,则主要赖于欧洲侧翼强大的海权国家的存在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海权国家通过其大陆联盟战略维持欧洲均势的同时,逐渐在海洋建立并巩固了其优势,海洋霸权由此形成。因此,海洋国家在建立霸权方面比大陆国家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在其愈益广阔、愈益复杂的演进中,15和16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国际体系史愈益形成其能动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对它们的首次揭示出自利奥波德·冯·兰克1833年的经典论文———基于欧洲大陆国际政治之动态机理的《论列强》。兰克之后,这方面最卓越的成果当推百余年后问世的《不牢靠的平衡》,其作者路德维希·德约揉合三项地缘政治关系理念,即海权对陆权、欧洲均势对海外优势、传统中等列强对侧翼超级大国(后两项有赖于他的创造或决定性发展),异常雄辩和发人深思地论说了4个世纪的现代欧洲国际权势斗争。德约揭示的现代国际体系史一大范式和主题可用两对概念概括: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它们与兰克的揭示大有差别,首先因为德约的全球眼界不同于兰克的欧陆眼界。德约的至关重要的深层理解之一,在于“洲级大国”之新兴绝对优势,那是现代国际体系演进史的一大必然性,而中国以及当代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两个“洲级大国”成为未来世界强国的终极依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欧洲基督教徒将奥斯曼帝国主要视为"欧洲病夫"。然而,在近代早期,尤其是16世纪,当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扩张达到顶峰时,欧洲基督教徒的奥斯曼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负面观念包括"世界的恐怖""上帝之鞭"和敌人等,正面观念也不容忽视,有强大、秩序良好和体制高效等,甚至有些欧洲势力将奥斯曼人视为其在基督教世界内部政治、商业和宗教斗争中可资利用的工具或盟友。这些观念根植于欧洲基督徒对伊斯兰教来源已久的敌视、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优势和对欧洲的威胁、欧洲国家间的相互冲突和近代世俗主义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欧洲基督教徒的奥斯曼观念也是欧洲在自我定位和建构自我认知过程中,将奥斯曼人作为参照物对比后产生的心理映象。  相似文献   

5.
一、“基督哲学”——反经院神学伊拉斯谟(1467—1536年),作为欧洲北方文艺复兴的伟大代表,他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不是其古拉丁语文学作品,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宗教思想。他的宗教思想,不仅对同时代新教革命产生了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同后世历代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例如,18世纪启蒙运动、19世纪自由天主教运动,以及20世纪以来方兴未艾的普世的基督教运动之间,都存在着显著而深刻的渊源关系。因此,深入、细致地考察他的宗教思想,对理解欧洲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基督教历史的演变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伊拉斯谟的宗教…  相似文献   

6.
杨和平 《世界历史》2004,1(3):85-90
维也纳体制是 1 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 ;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最终导致维也纳体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相似文献   

7.
李朝阳 《史学月刊》2004,4(3):48-53
冯玉祥皈依基督教。是他追求救国救民和扩张个人权势的双重目标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对基督教的实用主义态度和皈依基督教而不媚外。是他最终科学取舍基督教的思想基础。由“基督将军”到三民主义信徒的演变,既是社会的产物.也反映了他在追求救国救民和扩张个人权势的双重目标下力图追赶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潮流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8.
1907年8月,英俄经过1年多的谈判签订了关于波斯、阿富汗、西藏问题的中亚协定。欧洲因这个谈判的成功而分成了两个对垒的帝国主义集团,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多极均势变为两极均势。欧洲在这个时期大国会议、谈判、条约何其多,却都没有出现1907年英俄协定之后这样的一种局面。何以英俄解决它们之间的中亚争端会对欧洲均势结构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并促成了1904年英法协约业已开始的欧洲国家重组过程呢?它们在中亚跨越两个世纪的大角逐(great game),少说也有80来年且经常支配着两国关系的趋向,①到1906年谈判时中亚问题又在它们两国外交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些问题的视角,探讨英俄协约谈判的起因,即1904—1906年英俄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申博闻 《沧桑》2011,(5):35-37
均势思想是起源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近代欧洲,将均势思想运用于外交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梅特涅时期的奥地利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时期的均势思想源于奥地利的梅特涅,只是具体的均势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最具有大陆均势政策的代表性。本文试从体系的建立,体系的运作及最后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导致它的解体来分析俾斯麦的大陆均势体系。  相似文献   

10.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北海,为欧洲对外门户,16~17世纪曾为海上贸易强国。面积4.2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海),人口1500万(荷兰人占95%)。居民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水城阿姆斯特丹,但政府机构均驻于海牙,皇宫也设在海牙郊区。  相似文献   

11.
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整个欧洲均势处于调整期。欧洲各大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促成了1870—1907年间三极均势的出现,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将此三极均势格局分成了两个阶段,使之不稳定地维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从15世纪上半叶开始,以波焦、曼内蒂和皮科为代表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希伯来语,研究《希伯来圣经》,并利用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的方法阐释基督教教义和人的尊严,开启了基督教希伯来学的序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越过阿尔卑斯山北传,基督教希伯来学的重心也由意大利转移到欧洲北部。在宗教改革爆发之后,一方面,新教学者利用希伯来学抨击天主教的传统教义和构建新教神学理论;另一方面,天主教也利用希伯来学作为内在革新和外在排除异己的工具,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基督教希伯来学最终在16世纪发展成为西欧备受瞩目的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田涛在基督教早期历史上,施医散药以引人入教是一种常见的布道方式。进入19世纪,当基督教伴随资本主义殖民势力扩张传入中国时,传教士们继承了这一手段。自1835年始,其医药事业不断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  相似文献   

14.
阿贝拉尔与爱洛伊丝是法国 1 2世纪的著名知识分子 ,在 1 2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与情爱自由的人性主义思潮的斗争中 ,他们深陷禁欲主义的桎梏和人性本能的纠葛中难以自拔。他们的情感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在欧洲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并使哲学和一切意识形态成为神学附庸的事实 ,当时的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压抑人性的解放 ,制约着世俗生活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由此也揭示了基督教禁欲主义对欧洲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倪学德 《史学集刊》2007,(6):51-55,9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国际格局的变迁,英国工党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理想主义是战前工党外交政策的主调,在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它信奉集体安全政策,主张发挥国际联盟的作用,反对重整军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工党逐渐接受了丘吉尔战时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战后初期工党执政后,在外交政策方面摒弃了过去的理想主义,把现实的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工党政府推动美国参加欧洲防务,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起欧洲均势,满足了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在非殖民化问题上,工党政府同样从现实主义出发,撤出了印度和巴勒斯坦。从战前的理想主义到战后的现实主义,工党外交理念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外交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功能张笑梅一问题的提出13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是新教激进派同天主教保守派之间,为争夺欧洲经济利益、政治特权和基督教大一统世界霸主地位而进行的非常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尔后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内容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东亚岛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1896年3月15日,日本"土佐丸号"邮船途经神户、下关、香港、科伦坡、孟买、塞得港、伦敦等地,最终停靠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由此,日本加入欧洲航路,开启了近一个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本书通过日本遣欧使节、船员、文学家、艺术家们的航海纪行,讲述了近代日本欧洲航路的发展演变与消亡的历史。一次次驶向新世界的航行,一场场异文化体  相似文献   

18.
常帅 《黑龙江史志》2013,(19):61-62
19世纪后期,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在欧洲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在前期俾斯麦作为首相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是谨慎的保持着"大陆政策",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对德国不利的局面出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德意志国内国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俾斯麦被解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出台,德意志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扩张欲强烈,海权欲也极度膨胀,最终将德国送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旨在考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即1871—1919年间德国的崛起与其海权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德意志海权在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为何仍没有带给国家繁荣与安全,却送入了战争最后被埋葬。  相似文献   

19.
一、欧洲统一 :欧洲人世代的梦想欧洲统一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欧洲人一般把欧洲统一的思想源头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一时期 ,欧洲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邦 ,尚无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互之间隔绝、闭塞 ,但欧洲统一的思想萌芽已经出现。从公元前 1世纪起 ,罗马帝国兴起 ,经过多年的战争 ,疆域不断扩大 ,逐渐发展成一个包括欧洲南部及北非、西非在内的庞大帝国 ,于是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和日耳曼人的古典文明同时并存 ,成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共同源头。后来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 ,两种文明逐渐汇融在一起 ,形成所谓基督教精神 ,或称欧洲精…  相似文献   

20.
在16—18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界,一些基督教学者援引《希伯来圣经》,认为古代希伯来社会就是上帝为以色列人设计的完美共和政体。这股绵延近三个世纪的"政治希伯来主义"思潮发端于意大利,随后向北蔓延,尤其在荷兰与英国达到高潮,甚至一度被纳入政治实践中。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希伯来主义是套用希腊罗马的古典政治概念来理解形态迥异的古代希伯来社会,目的是借助所谓的希伯来理想先例为近代早期反抗王权、确立共和的话语构建提供合法依据,希伯来因素从而以这种被异化甚至被歪曲的方式参与到近代欧洲政治文明的创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