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区域。无论是令世人眩目不暇的各种争端和事件,还是萦绕耳畔的建构"东亚共同体"的各种声音,都需要探究甚至"拷问"其深层次的缘由。回顾历史,有助于排解众多令人难以纾解的现实纠结和困惑;审视当下,有益于辨识悠长历史演变的旋律和节奏。对东北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尝试着在理论层面上建构新的解读东北亚历史的"路线图";对东北亚区域文人史观的考证呈现出微观实证研究"尺树寸泓"的细腻质感;对东北亚空间的历史透视凸显了中西古今相互比照的"力道";对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区域安全模式的分析扩展了东北亚史研究的空间和维度;对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剖析考验着东北亚各国在主观上如何抉择。历史的"筋骨血肉"俱在,历史学却"身姿百态",因而,东北亚的新"变局"需要新的"东北亚史研究"去辨识。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9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七期"中国近代史论坛"——"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多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在河北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近7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立足于广泛意义上的"区域",强调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联结与贯通,努力推进各区域史研究群的学术对话。会议研讨领域广泛,涵盖了区域经济、地方社会、边疆与民族、新文化史视角下的地方与区域、根据地与中共革命等多  相似文献   

6.
史妍嵋 《攀登》2010,29(4):19-26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演绎着新的进展;金融领域的合作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有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寻找有效的合作途径,这是摆在区域内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华北区域史研究取得了超越性发展,并以主题性研究和范围性研究为主导取向。这一取向产生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区域史学理或学科建构上的困境,它使得“华北区域史”的学术追求最终湮没在以“华北”命名的各类主题性研究或范围性研究中,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未来华北区域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日趋泛化的“区域化取向”遮蔽了真正的区域史学术诉求;一方面又造成近代史研究走向“碎化”的境地。突破既往的主题性研究和范围性研究在区域史学理建构上的困境,是华北区域史研究能否成功再出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赵祥博  张帅  旺旦次仁 《神州》2012,(33):226-226
中国构筑东北亚各国全新的合作体系,与东南亚区域战略相呼应,为中国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东北亚区域政治外交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构筑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尽可能避免区域纷争或冲突、遏制竞争势力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张家港市白鹿幼儿园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探索实践中,紧紧围绕健康特色品牌建设,将区域游戏与幼儿园的"四健"培养目标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四健"区域游戏活动,呈现四大亮点:亮点一:区域整合设置巧妙在区域设置上,有效利用空间资源,对原有区域进行整合:一些需要思维参与为主的区域整合成"健脑区";一些需要技能展示的区域整合成"健美区";一些以交往、合作能力为主的区域整合成"健心区";每个教室外的走廊设置成"健体区"。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致使已往的"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其结果是,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可以想见,立足于历史学传统,引入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运用数据库平台书写系统化的景观史,将使传统的区域史、城市史研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是李金铮教授较为关注的两大阵地。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取得了较多可喜的新成果。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传统与变迁》一书,更是以其独特的学术敏感性,在反思中建构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中国近代乡村史治史新门径。这个治史新门径(亦可称为方法论),主要呈现为四种视角:一是整体史视野,即由"碎片研究"到"整体研究";二是总体史目标,即区域的整体研究;三是考证与还原的求真路径,即"问题意识+多方论据+考证功夫";四是新革命史理念,即有效改进传统革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性指导。以上视角,均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意义,可谓对当今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全球史的争论,不仅考验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理解,同时也寻求非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思路。这在历史解释和研究设计两个层面上影响着历史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将科泽勒克的时间层次理论拓展到全球空间,以此反思全球概念史的多种可能性。为此,本文将引入"空间层次"概念。首先详细探讨历史化及其与空间化和时间化的关系和互动;其次思考全球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对比较史学和概念史的影响;再次引入一套全球史的三重张力框架——规范性张力、时间张力与空间张力,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通过全球概念史来具体展开历史研究问题。就时间和空间而言,以往的全球史所讨论的,要么是欧洲强国是否领先非欧洲国家的问题,要么是所谓西方的线性时间观与非西方循环时间观之间的对立问题。本文以时间层次为出发点,打破线性与循环的对立逻辑,转而强调一种基于(历史)人物的、多语言的、全球性的概念史,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时空活动。  相似文献   

13.
肃慎女真族系是中华民族和东北亚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民族历史发展和东北亚民族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肃慎女真族系的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研究和东北亚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外民族史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记忆史研究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幽灵,这就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这表明,中国记忆史研究已经对建构主义形成了路径依赖。正是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记忆的政治》对"大生产运动"的思想史意义进行了过度阐释,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从学理上说,记忆史研究至少有三条路径:建构主义、道德主义、证据主义。这三条路径源于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集体记忆是如何建构和传承的?什么样的记忆建构是合乎道德的?谁的记忆是合乎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在众多的国际关系史的著述之中,确实是一部艰辛的开拓之作。这部书稿所以是艰辛的开拓之作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我们知道自从本世纪始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著作,几乎都是以外国人的著作为兰本编译的。这部书稿不同,它是以立足于中国的视角,不将中国看作是国际关系中的被动客体、只叙述各资本——帝国主义强国的国际外交活动对中国的作用,而是研究阐明中国外交政策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注意东北亚国际政治形势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总之,这是一部中国的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这是第一层意义。我们还知道国际关系史研究向来是以西欧为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中世纪城市史研究的奠基者亨利·皮朗和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初提出了城市商业起源论和中世纪城市自由说,在20世纪里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后世学者们多遵循着两位先驱的阐释展开研究。直至20世纪末,西方的研究者们方开始注重从空间维度进行城市史研究,考察城市发展背后的权力要素。这主要是受到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城市空间与权力的关系受到重视,学者们着重挖掘城市景观的深层含义。权力对城市空间的渗透、景观塑造的内涵、节日仪式等,都成为21世纪以来西方中世纪城市史研究的主题。在宏观层面,出现了从区域角度对早期现代国家兴起和建构的研究,全球化带来的跨区域的、全球的流动性元素亦体现在城市空间中,本地的和全球的要素亦构成了城市空间中彼此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一对景观。本文试图阐述近二十年来从空间维度研究欧洲中世纪城市史的历程、进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通观",是一种注重综合考察的宽广的学术路径,其主旨在于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由此,他放宽视域,打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历史如何发展与融汇成为"世界历史"作了多层次的探索。同时,吴先生反对那种假象臆断、空泛荒疏的历史模式建构,提倡历史研究要从专门史的细致研究做起,一步步地走向科学的综合考察。他的"通观"研究及其丰硕成果所彰显的学术境界,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标立出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西方学界的国际关系史书写中的"欧洲中心论"元叙事,既包含对非西方世界历史地位的忽视和贬低,同时也遮蔽了人们对欧洲或西方历史的准确认知。它笼罩下的国际关系史叙事主要表现出三种偏好:即偏好于主权国家、偏好于体系、偏好于条约。冷战结束后,西方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英国学派,为破除"欧洲中心论"所付出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关系史叙事实践的问题上,应当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影响与作用;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注意国际体系内部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处理好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与宏观把握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在资料上片面强调条约和政府档案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地区史或区域史的研究应是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历史的研究,既应是跨区域跨文化的综合整体研究,同时又是各个地区或区域研究的深入。在地区史研究中,地理上的划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满意体系,一直存有疑窦,而中亚史研究中更突出地存在着地理划分的争议。事实上,每一部有关中亚的著作都有自己的地理界定,不同的界定又体现出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地区的理解和期望,划定地域界限,就是确定、分析、重建,从而选择和采纳某种历史哲学。国内中亚区域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大程度地受语言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一些具体研究领域上,与国际最高水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1980年布加勒斯特出版了一部新的史学著作《国际新秩序史学观》。作者铁图·乔治斯库指出,国际世界史学界在研究近代史时,传统上只注重研究欧美地区,很少认真研究其他地区;即或述及,亦多歪曲史实,模糊其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在古代史和中世纪史的研究中,史学家们又大都因袭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历史学家的观点。这些观点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代表着当时统治着欧洲及欧洲以外地区的大国的思想。而今,为大国政策服务的史学家更是大量编写本民族的历史,赞美其“光荣时刻”,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