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晖 《史学月刊》2022,(12):5-17
从西周春秋时期的古文献、金文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天子诸侯宗庙遗址来看,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代代更替的近亲三庙是父考庙、祖父庙、曾祖父庙。周天子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之上加上周文武王“周庙”以及高祖上帝、后稷庙。西周春秋时期鲁国经周王朝特许,实行七庙制,是在近亲三庙制加上太庙周公庙、世祖伯禽庙以及郊祭上帝、后稷等四庙。云塘、齐镇西周建筑遗址应是西周后期修建起来的西周两座王室宗庙群,齐镇宗庙群是西周王室近亲曾祖父、祖父、父考三座宗庙,云塘宗庙群可能是王室重臣一座近亲三庙,这为周代近亲三庙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已实行多种制度对职官进行考核.如复事制、社会调查、巡视制、上计制等。春秋职官考核制度承西周之制,并有发展。春秋职官考核制度与西周最大的区别有三方面:一是考察的主体不同。西周担任考察百官的主体是周天子.而春秋已变为各诸侯国各自进行考核与管理了。二是考核的对象不同。西周考核的对象是各个诸侯与西周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属官.而春秋则变为各诸侯国的属官。三是考核方式的不同。春秋考核方式除沿袭、改造西周之制并有创新。除把巡狩与述职改为巡访与复事,叉实行上计制与社会调查、巡访与复事制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春秋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尚书》学家刘起釪先生有多篇(部)论著讨论《禹贡》的成书时代,反复论证《禹贡》成书不晚于春秋,提出的证据为《禹贡》写成必在春秋以前或不晚于春秋的一个"铁证",一个"要证",一则"史事",和两则"必早于战国的史实"。此后,刘先生进一步采信辛树帜、邵望平两人的《禹贡》成于西周说。本文认为,刘先生提出的证据存在诸多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也不尽可取,他对于顾颉刚先生的批评,尤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周礼·春官》中的"宗伯"一职,在以往著录的西周金文中未见记载。因而史学界对西周王朝是否设有宗伯之类的职官,多持怀疑态度。金文中的"宗伯",始见于春秋中期的洹子孟姜壶铭文,因而引起史学界对《周礼》中"宗伯"一职的颇多推测。斯维至先生说:"金文所见,宰的地位本不甚尊,司寇与司马同职,宗伯始见于春秋中叶之器,是以西周之时实仅司徒、司马、司空三事执政,固未尝有《周礼》六官之事实也"。张亚初、刘雨同志因"大宗、宗伯  相似文献   

5.
《■匜》是西周后期的重要彝文,多被认定为一件司法判决书。该文虽然涉及争讼,但其性质并非法律判决,而是周代权贵基于诉讼行为而对于"委质为臣"者(牧牛)的训斥。牧牛遭受重罚,并非无"理",而是违背了"委质为臣"者所应遵守之"礼"。此铭对于认识西周后期的法律观念以及礼法关系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朴民 《文献》2002,(4):38-43
何休(129-182),字邵公,东汉后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他在《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早期《春秋公羊》学的理论体系总结完成于他的手中,他所概括的"三科九旨"等一系列命题事实上已成为后世《春秋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清代著名《公羊》学家刘逢禄曾经指出:"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无《公羊》则无《春秋》."①揭示了何休在《春秋公羊》学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今天,考察这位有重大贡献于《公羊》学的思想家的著述情况,公允评价其对《公羊》学义例所作的总结,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汉代经学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西汉宗庙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为祭祀祖先而专门建立的礼制性建筑。《白虎通·宗庙》曰:“缘生以事死,敬亡君事存,故欲立宗庙而祭之。”又曰:“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尊貌也。”宗庙起源于何时,难以确述。据说在尧舜时就有了较规整的宗庙制度。郑玄注《礼记·王制》引《礼纬·稽命徵》云:“唐虞五庙,亲庙四,始祖庙一。”杜佑《通典》卷四十七亦曰:“唐虞立五庙”。夏代基本承袭此制,仍为五庙,殷商则增为六庙,至西周时又发展为更加成熟的七庙制,“周以后稷、文、武特七庙,后稷为始,与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2此后,七庙制基本上成为天子宗…  相似文献   

8.
导读     
正新年伊始,《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全体同仁恭祝老友新朋万事如意,盼请多赐佳作。本期刊发了20篇专题论文、书评和札记,主要涉及礼制、思想文化、政治和经济诸领域。《从大河口鸟形盉铭文看先秦誓命规程》依据新出西周金文资料和传世文献,考察了两周时代的誓命规程。《周代"籍礼"补议》对先秦时期籍田和籍礼制度的起源和程序提出了新的意见。《北魏太武帝庙号升格问题考议》考察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庙号变  相似文献   

9.
《史记》关于西周的记载,武王至厉王仅存世系,共和以后才有年数;从康王起,除了转录《国语》的资料以外,简直是一片空白.能否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尽可能地填补一些空白呢?这是史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人们的希望所在.郭沫若同志曾经说:"周代彝铭在能作为史料之前,其本身之历史尚待有一番精密之整理也."(见《两周全文辞大系考释序》)近几年来,笔者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三代的继承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孟子》主张三代传子说,而《礼记》则主张三代“大人世及以为礼”即实行父死子继与兄死弟及并举的世及制.汉儒对两说加以调和,提出殷礼传弟两周礼传子的主张.[清]万斯大宗信孟子的主张,提出父死子继为常,兄终弟及为变之说,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则进一步论证汉儒们的主张,都具有相当的影响.三说中唯独《礼记》之说似乎无人信从.主要是由于传统看法认为西周实行嫡长制,这与《礼记》的主张是有矛盾的.其实,西周是否实行嫡长制还是一个很大疑问.笔者十年前发表过一篇小文,认为西周也是实行世及制的.西周鲁  相似文献   

11.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2.
“世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孔子受世世祭祀、陈涉被明令置守冢三十家,因此他们均享有世世永祭之庙,他们都被列入了“世家”。  相似文献   

13.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声明     
本刊2010年第6期刊登的张利军:《释西周金文中服字义——兼说周代存在服制》一文,作者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到《春秋》、由考证史法而辨析经义的治经理路,以及力纠唐宋以来舍传求经、虚辞说经、附会穿凿之弊端的经学理念,是其《春秋》义例学说的主要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一统思想的补充,《公羊》家提出了三世说。他们认为,《春秋》是孔子应天为新王制义法,《春秋》即一王之法。“《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春秋繁露·玉杯》)。在《春秋》里,寄托了孔子治世的理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何休《解诂》说:“末不亦乐后有圣汉受命而王德如尧舜之知孔子为制作。”又解释“制春秋主义,以俟后圣”说:“待圣汉之王以为法。”认为孔子是为新王立法,此新王,即圣汉之王。当周之世,作新王之法,权假文王,最后落实到为汉代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汉考古》2021,(2):67-75
邓国是周代南土诸侯国之一,文献资料少,关于其地望学界争议较多。本文从考古学视域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邓国都城在襄阳邓城城址东南侧的周家岗遗址。西周早、中期的邓国中心区缺乏实证,境土大致在南阳盆地中南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化的核心是儒学思想和宗法化的结合,都以周代为其肇源时期,可以说周代明是两千多年封建明的渊源。在周代(主要指西周)明中,孝和友的道德习俗不仅贯彻于家庭、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且渗入到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的根本制度之中,因此,西周明是以孝友为核心的明,这是世界古代各国所仅见的。研究西周孝友明,对于进一步解剖西周社会性质和整个中国古代明的特殊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史学精粹     
正李建:《赵汸〈春秋〉"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说论析》(《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4期)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例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例"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例说。其《春秋》义例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例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从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例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  相似文献   

20.
<正>目次一绪论二西周葬钟制度三东周葬钟制度四折曲钟与乐悬制度五结语一绪论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即《周礼·春官·小胥》所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郑司农云:"宫悬四面悬,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轩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