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汉代,人们对狗的喜爱成了一种风尚,较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这种情况是不多的。汉人之喜狗,不仅表现在喜狗的社会阶级、阶层具有很大的广泛性,而且还表现在狗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 一、汉代社会各阶级普遍养狗成风 汉朝的创建者刘邦早在攻入秦都咸阳后,见“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就恋恋不舍。汉朝建立后,中央朝廷就设有专为皇帝管理“狗事”的机构—“狗监”,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亦曾在狗监中任过职,如李延年就曾“给事狗中”,《集解》引徐广曰:“主猎犬也”,《索隐》则称是“犬监”。 文学家司马相如得见汉武帝,与他有一位任事狗监的同乡杨得意有很大关系:史载武帝读相如的《子虚赋》,深为赞叹,很有见面之意,时“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趁机进行说项,后武帝召来了相如。可见,“为狗监”就能够“侍上”,自然狗监就是直接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方机构,又根据《史记》、《汉书》等文献分析,所饲猎犬主要是用  相似文献   

2.
李法惠 《史学月刊》2004,(8):115-118
汉代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川陕,南控荆楚,既受中原风俗的影响,又受楚风俗的濡染。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南阳提供了融会南北文化的空间优势,铸就出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从汉画看汉代辟邪风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金 《民俗研究》2000,(2):89-100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葬(祠堂、石阙)的建筑材料,是雕刻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全国共出土汉画像石六干余块,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陕北等地。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我们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本文主要根据汉画像石资料对汉代辟邪风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芬 《中原文物》2012,(3):78-81
游艺,即游戏的艺术,是各种游戏或娱乐活动的总称,是人们以娱怀取乐、消闲遣兴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汉画中的游艺图像折射了汉代游艺的内容与流变,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游艺风俗,反映了汉代人兼收并蓄、博大包容、崇勇尚武、重礼守节、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5.
汉代社会的饮食风俗,除了蒸、煮、煎等方式外,烧烤亦较为普遍。史籍中"燔炙"的画像表现,多见于陕北、四川、河南、山东等多地画像石资料,主要是以"簇"穿肉的串烤形式,未见《释名》所载"貊炙"的全牲烤法,因此尚无法断言中原地区烧烤烹饪的饮食习惯源于"胡俗"。汉代社会的炊用具从陶制向铁制的转化,构成了烧烤烹饪流布的技术背景。相关考古资料揭示,木炭"不烟不炎"的特性,成为"燔炙"的理想燃料选择,贵人富室更有"桑炭甚美"的偏好,这不仅显示了汉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总结,也为我们认识汉代社会风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经过汉初诸家争锋,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其移风易俗理论也随之进入实践层面。通过对汉代社会种种恶风恶俗的批判,儒家士人希望以礼正俗,从而达成强干弱枝、崇本节末等目的,使风俗淳美。而其关键则在于国君需以身作则,各级官吏当不兼二业、直言强谏。换言之,儒家的风俗理论不仅是要引导百姓,也要藉此讽谏君主。当然,在此过程中风俗概念及其理论也产生了一些转变:首先,先秦时人多以"乐"移风易俗,风俗意近,而汉人则以风为本,以俗为末,强调以礼正俗;其次,汉人对"俗"多有微词,视其为"礼"的对立面;再次,因对"俗"的否定,汉人进而对原生性风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最后,对地域性风俗的否定源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论需要与"中国"崇拜。  相似文献   

7.
从《风俗通义》看汉代的礼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风俗通义》作者应劭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应劭,字仲远(一作仲援或作仲瑗)。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境内)人,约生于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以前,卒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以前,年约六十岁。应劭是汝南新兴的士族之一,应劭的高祖应顺,为河南尹、将作大匠,曾祖应疊为江夏太守,  相似文献   

8.
越窑瓷器与越风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越窑瓷器与风俗的诸多关系 ,如越瓷尚青、敬鸟爱鸟、祭祀祈祷、尚五风习、喜狮、羊、鸡、蛙之风俗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卤簿是体现天子身份、地位和车马等级的一项重要礼仪,自汉以后卤簿亦用于储君、诸侯王,但各有差别。汉代储君卤簿是汉代储君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储君卤簿构成、乘车规格、储君卤簿出行限制以及车马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梳理和探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储君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国之根本"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 ,汉置鸾鸟城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六家之说 ,一一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确定其遗址在今甘肃永昌县水源乡的沙城子。  相似文献   

11.
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崔华牛耕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丰歉与雨水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自原始社会有了种植农业之后,勤劳朴实的历代先民们先后创造出了诸多与水旱灾害有关的雨水神话。而这些神话不仅有许多文字记载,而且在汉代画像...  相似文献   

12.
成玉玲 《史学月刊》2007,(7):123-125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作为一项重要国家经济政策至迟在秦汉就得以确立。小农经济作为立国的经济基础,尤受重视。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是汉代集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也是其政权巩固的重要基石。因此,  相似文献   

13.
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造就了特殊的农业信仰风俗,包括自然神和天象神、农业先祖神、龙王等灵物、畜力神、祈子神以及其他和农业灾害相关的神灵信仰及各种神灵报赛和庙会等习俗活动。这些神灵信仰从不同角度反映或影响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吉林省博物院藏有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铜镜260余面,其中以唐、辽、金铜镜数量较多,类别丰富,品质较好。辽金铜镜中尤以辽契丹纹铜镜最为大众所熟知。这些铜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情况。馆藏铜镜中,汉代铜镜有38面,可分为铭文镜、蟠螭纹镜、博局镜、禽兽纹镜、人物故事镜等,时代分布在西汉早期至东汉晚期之间,这些铜镜具有明显的中原铜镜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亮 《南方文物》2013,(4):191-193,196
玉舞人形象在战国墓葬中始有出土,在两汉墓葬中出土较多。这些玉舞人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再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发展.并为研究汉代社会习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汉代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红 《民俗研究》2009,(4):105-117
汉代,民间信仰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民间信仰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有强烈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在神灵观念的支配下,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客观强大的威慑力量,犹如道德和法律,能够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组织社会成员、整合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拜谒礼仪大量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俗习尚。汉代画像石刻以特有的图像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一些拜谒活动场面。文中对各类拜谒活动的渊源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作了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冀州风俗     
《三国志》载,曹操平定冀州后,专门下了一道整顿风俗令:结党营私,这是古代圣贤所痛恨的。听说冀州的风俗,父子分属两派,竟也互相诽谤。从前,一个叫直不疑的人本来没有哥哥,世人却说他与嫂子私通;一个叫第五伯鱼的人三次娶妻都是娶的孤女,却有人说他殴打岳父;王凤专权,谷永却把他比作申伯;王商忠正敢谏,张匡却捏造他搞歪门邪道——这些都是以白为黑,欺天蒙君的例子。我打算整顿风俗。以上四种现象不革除,我认为是耻辱。  相似文献   

19.
满族风俗     
李娜 《新疆地方志》2004,(3):42-43,56
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民族习俗及政治历史状况等因素,目前满族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市(区)和成都、西安、广州等大中城市也有分布。满族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形成的,随着时代发展,已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汉代的歌舞百戏十分繁荣,乐器种类繁多。关于汉代乐器,史书上有不少记载,但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仅靠文献资料是很难弄清楚的。汉画像则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我们描绘了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