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陲文库———《长白丛书》宫兵由于文献湮没,典籍无征,因而长期以来即有“东陲无文”之说。其实,肃慎、氵岁貊、挹娄、勿吉、沃沮、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朝鲜、汉等众多民族很早就活跃于白山松水之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夫余是我国东北古民族之一,对夫余的研究尚有异说。本文认为对夫余的研究从秽开始,秽与貊连称始见于《诗·大雅·韩奕》。秽之古称为夷,秽是从夷中别出以义称秽。秽与貊有历史的融合过程,并发展为语言相同的语族。史书中称夫余者不同部,亦不同地。作者认为《后汉书·东夷传》的夫余在辽东郡北的鄣塞外;北夫余即北沃沮,在今图们江北至兴凯湖以及今延吉、和龙一带,属貊,亦称白民;东夫余即东沃沮,在今朝鲜咸镜道地;南夫余是就北夫余而言,指原北夫余南部之地与北夫余为同属。作者是从诸夫余之地望、社会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并认为在神话传说中保留氏族的真实,不能因为是神话而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3.
正濊貊是古代广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族系,同东邻的肃慎系民族、西邻的东胡系民族,以及南邻杂居的汉(华夏)民族共同组成古代东北的四大民族系统。~((1))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是濊成为古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治下的主体民族,然后随着貊东迁而来,濊与貊融合为一个民族集团,再逐步衍生出夫余(扶余)、达末娄(豆莫娄)、高句丽、沃沮等分支,并且夫余和高句丽成为濊貊中建立政权并先后雄强于东北亚的古代民族,  相似文献   

4.
2015—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共揭露西团山、夫余及高句丽三期遗存。明确了东团山遗址平地城南城墙、东城墙南段的走向及结构。城内发现了夫余时期的大型建筑。确认了东团山遗址平地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汉中期。为进一步探讨夫余早期王城问题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在高句丽原始宗教中,隧神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手文献和音韵的考证,揭示了隧神便是秽神,亦即高句丽后来奉祀的夫余神。传说该神名曰柳花,系河伯之女,其实,柳花本身便是河泊。高句丽史中出现的隧神、夫余神、柳花、河伯,名虽繁杂,不过一神而已,追其根本,乃是高句丽的母系祖先。通过诸多迹象分析,这位高句丽的母系祖先,实际上就是华夏古史传说中的人类共祖女娲。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北史·高丽传》《三国史记·高句丽传》对毌丘俭征高句丽的战争过程皆有记载,将具体事件逐一比对,三部史书依次在随俭出征将领、毌丘俭是否有败绩、魏军行军路线、俭征高句丽时间及次数等问题上存在不足和差异;此外,中国史书《魏志·东夷列传》所记之王颀正始中至夫余征粮、古朝鲜史书《三国史记·百济本纪》所记之百济正始七年攻乐浪二事,《毌丘俭传》《高丽传》《高句丽本纪》皆无记载,发生时间亦有待考证。本文对以上六个问题进行探讨,以考证补充战争过程。  相似文献   

7.
外来移民在高句丽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嬗变是理解外来移民与高句丽社会关系的关键要素。夫余人迁入并与桂娄部结成联盟,塑造了共同的祖先记忆,奠定了高句丽族兴起的基础。沃沮、东夫余、北夫余、韩秽等族裔政治体成为高句丽藩属,经过城邑建设、政治体离散,在语言相通和文化相近的助力下,完成了族群融入,为高句丽疆域扩大和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大量进入高句丽的中原流寓民,以边疆族团、聚族而居、妻以游女、与高句丽人错居等不同方式融入高句丽社会,其融合速度和程度均呈现不同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伍弱文 《文史春秋》2013,(10):60-61
集安,吉林省的边陲小城,在这里古老的石头下,竟沉睡了一个古高句丽王朝!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续于汉唐期间,前后历经约705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祸南逃到卒本川(今辽宁桓仁),在卒本川建立卒本夫余称王。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琉璃明王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5里的山城子)作为卫城。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与夫余是我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在东北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曾留下了他们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高句丽与夫余建国神话的研究一直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在高句丽与夫余建国神话叙述与对比的基础上,阐述其建国神话包含的史料线索及对当今我国东北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夫余国是今吉林省境内建国最早的奴隶制政权。从玄菟郡代管夫余王葬用玉匣、玄菟郡二次调派夫余军队征讨高句丽、夫余对玄菟郡的叛附三方面解析了玄菟郡对夫余的经略,意在阐明夫余自立国伊始即为隶属于中原中央王朝的东北古代地方民族政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东夫余的地望以及馀城所在,作初步探讨。金毓黻先生曾指出,所谓东夫余,即是《晋书》之夫余,也即是《后汉书》、《三国志》等书中所记的古夫余国。  相似文献   

12.
书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范恩实著《夫余兴亡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之一种,已于2013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字,充分利用考古材料系统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族群夫余的兴亡历程。第一章讨论夫余兴起的过程,并与高句丽勃兴史做比较研究,论证华夏文明在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关于古朝鲜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些意见分歧 ,有人认为箕氏朝鲜西界从未越过今清川江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汉代的沃沮、东氵岁、高句丽及辽东其它古部族的先人在箕氏朝鲜强大时都应隶属其政权 ,古真番郡应在乐浪郡之北 ,其方位应在燕辽东郡的鄣塞之外、乐浪郡之北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史学集刊》2002,(1):71-76
朱蒙所部南下之初,受夫余人影响,将旧有的部族组织转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具有很强的军事移民性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五部制与城邑制并形发展的高句丽特有的地方统治结构.因受中原影响,高句丽晚期实行的是与郡县制类似的地方统治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由“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办公室与延边大学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高句丽历史问题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9— 1 0日在延吉市召开。来自北京及东北等地的 5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延边大学的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论文 1 5篇 ,另有报告书及发言提纲 4份。高句丽的历史地位、归属及其对外关系问题为本次研讨会的探究主题。首先 ,关于高句丽的历史地位问题 ,孙进己、朴真先生着重予以检讨。关于孙氏之观点 ,其文章标题《东北亚各国对高句丽土地、人民、文化的继承》已表露无遗 ,即“东北亚各国都在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6.
沃沮、东沃沮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沮、东沃沮,是公元前后主要生息在我国东北东南部的古代民族。朝鲜半岛东北部,苏联滨海地区也是这一民族的活动区域。我国先后成书的《三国志》、《后汉书》均将此族列于东夷传之内,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逸事》,也有关于沃沮、东沃沮的记述。沃沮、东沃祖地方千里,户有五千,虽然未建立国家,但是,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多与活跃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夫余、挹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壁画提供了丰富的发式、首服、身衣、足衣图像,依据四者不同搭配可将高句丽壁画服饰分成十型。高句丽壁画服饰含四种服饰文化因素——高句丽族服饰因素、汉服因素、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胡服因素和上述三种混搭式服饰因素。中国高句丽壁画服饰与朝鲜高句丽壁画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高句丽壁画服饰的民族性差异、地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差异直观而生动地反映了公元一至八世纪高句丽族、高句丽社会及高句丽国家的沧桑。  相似文献   

18.
将唐朝对东北边疆经略政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贞观十七年之前,该时期的政策主要为加强与东北各民族的联系限制高句丽的发展。第二时期为贞观十七年至唐罗战争结束,这一时期的政策为联合东北各民族征服高句丽,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第三时期为唐罗战争结束至安史之乱,这一时期唐朝的东北边疆经略政策逐渐转向消极,主要表现为息事宁人、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19.
渤海的王都和管辖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集团割据的地方。公元3世纪,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到沿海南部有沃沮,在今江原道至咸镜道的广大地域有秽人居住。西边的鸭绿江中游有高句丽,其北有夫余,东北千里有挹娄^①。挹娄又称肃填、或勿吉,当中国北魏、北齐时,曾派使朝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乐浪郡治朝鲜县初址并不在今土城洞,而是在卫氏朝鲜故都王俭城的旧址之上,而王俭城位于清川江之南,这从<史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随着高句丽势力的扩张,浿水之名亦由北而南,今清川江由"浿水"更为"萨水",而浿水所指亦变为大同江,约在太祖大王执政之初,即公元1世纪中叶,乐浪郡的统治中心南移至大同江南的土城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