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17,(9)
正占梦是《汉书·艺文志》数术略杂占类之下的一个小类。《汉书·艺文志》在概述杂占类数术时说"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易》曰:‘占事知来。’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而《诗》载熊罴虺蛇众鱼旐旟之梦,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凶,盖参卜筮"~([1])。可见,占梦是杂占类数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当时记载占梦这类数术的文献,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籍中就有两种,即《黄帝长柳  相似文献   

2.
梦因生理、精神心理或病理诸因素而致,是人体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生命活动,通常在人的睡眠过程中发生,为人类精神生活范畴中的一种运动形式。人对梦的思索,本质上属于对自身认识的一种“反观”[1]。这种“反观”,又每为时代的思维认识所左右。上古时期人们受限于对自身构造及梦景梦象的不解,遂至有了与鬼魂信仰相系的梦魂观念,把梦视为人的灵魂的活动,视为神灵鬼魂对做梦者吉凶祸福的示兆,由此产生出梦兆迷信,进而有寻求如何致好梦及根据梦象预测做梦者在未来吉凶善恶的占梦行事。梦的迷信与占梦行事,由来邈久。今本《竹书纪年》云:“尧……梦…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左传》所载春秋时人的占梦、占星活动进行了剖析。占梦、占星是春秋时期流行于社会上层的重要的预测方式,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神秘的预测,尽管不具有科学性,却反映了时人对梦的认识、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反映了时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水平。一些有识之士对占梦、占星预测表示怀疑、否定,并且进行有效地抵制,表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4.
岳麓书院所藏秦简《占梦书》简2-3的"必顺四时而豫其类"的"豫"理解为"顺"于传世文献有征,或许不需要破读为它字;简5的"囗山"当释做"分山",其义可能指"开山";简44背面残文当为"梦书"二字,与此篇篇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是在古人宇宙观的指导下,把万事万物纳入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体系之中,且力图以此动态之关系把握整个宇宙间的秩序。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五行说体系的逐步建立进行了历史考察,在其起源上,区分了五行说中因素的出现及其体系的建立;在体系逐步完成过程中,有三大子系统及两次重大的整合。三大子系统分别为地上之五行、天上之五行及人之五行。两次重大整合为地上之五行与天上之五行的整合,及整合后的体系与人之五行的再次整合。文章还利用新出土材料,对人之五行纳入五行体系做了详尽梳理。整体而言,五行体系在商代晚期开始初步建立,西周春秋时期得到大力发展,且在春秋晚期趋向成熟,完成于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繁露》所收与"五行"相关的九篇文本中,除《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基本可定为董仲舒所作,《五行变救》尚难考定以外,其他六篇都不同程度地与《管子·四时》《淮南子·时则训》《淮南子·天文训》、董仲舒《孝经解》以及时代晚于董氏的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等存在互见关系。通过对这些互见文本的比读,可发现《春秋繁露》"五行"诸篇包括董子原作、后人续作及二次续作三个层面,展现了后儒将董子"五行"生胜思想与秦汉时月令思想、《洪范》五行学乃至《孝经》学思想进行融合,构建新的"五行"学体系的尝试。这些衍生文本来源驳杂,常无法消除多源论述逻辑之间的抵牾,显露出"文本嫁接"的痕迹,其文本生成方式在早期著述传统中具有代表性,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五行"与"四时"是《月令》类文献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命题,实际上,先秦的五行时令是一种不同于四时节令而独立运行的体系。《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对五行时令的描述,由于杂糅四时令的相关内容,已非五行时令的本貌。剥离开四时化及数术层面的因素,五行时令的真实含义应当是:木行首日始于冬至日后36日的水行之终,亦即三十时的"作春"节;每行为五分之一年长,五时连续运行。与此同时,先秦五行时令具有观象授时的特点,其土行之日的排定与龙星天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太平御览·咎徵部》所引"史记"之不见于司马迁《史记》者,论者谓其来源大抵有二:其一为《纪年》之误;其二谓"史记"自为一书。通过考察刘向《洪范五行传论》及《汉书·五行志》,可知《御览》所引的这些并非出自《太史公书》的"史记",可能来源于《洪范五行传论》,其本附着于《洪范五行传论》中五行、五事、皇极各条之下。故而,这些"史记"既非《太平御览》误引,亦非自为一书。而《咎徵部》之外所引的"史记",或与《洪范五行传论》有关,或为《史记》佚文,或为《史记》注文。  相似文献   

9.
董鑫 《黑龙江史志》2015,(1):154-155,157
关于我们习惯上提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顺位由来的解释,清人俞樾提出了依附帝王学的"相生倒误说"。然而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顺位表述的产生与成型的阴阳五行理论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另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方面最早为五行定序,即"木-火-土-金-水"另一方面却同时提出"金—木—水—火—土"的顺位。这一矛盾或可佐证通行的五行顺位与以帝王学为首的五行理论的分离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五行元素脱离理论概念而从汉语成词规律出发。可被分为"水火""金木两个双音节词,及"土"这个单音节词。通过追溯原始五行思想的发源时期元素含义,或许可以给"金—木—水—火—土"这一顺位带来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秦汉政治史观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共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为尧后说,以及董仲舒所创三统说。秦到汉武帝时,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占政治史观的主流,汉昭帝以后则被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代替,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在汉武帝时形成,此后便和五行相生政治史观平行发展。这三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利用睡虎地秦简《日书》证明先秦时代已经形成了五行三合局和五行纳音说,这是饶宗颐先生《秦简中的五行说与纳音说》一文的重要发现。拜读之后,笔者觉得该文尚有需要补充和订正之处。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丁亥年正五行属性为火,以年份的年干“丁”为主。民俗中所谓的火猪,土猪、金猪其实指的是出生之年年命纳音的五行而已。如:丁亥的的纳音是屋上土,五行属土。  相似文献   

14.
藏历阴历历法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每年都以十二地支属相配以五行来纪年。 十二地支属相: 1、子鼠 2、丑牛 3、寅虎 4、卯兔 5、辰龙 6、已蛇 7、午马 8、未羊 9、申猴 10、酉鸡 11、戌狗 12、亥猪 五行: 1、土 2、水 3、火 4、金 5、木 星相学家可以详细地解释十二地支属相及与之对应的五行的意义,但是任何一位藏族老人都能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标志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标志法主要分为五行体系和八卦体系两种。五行思想直接来源于古代五方观念,所以在理论上,五行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都可用来反映和标志方位。八卦和五行虽然都是古人关于宇宙构架的学说,都具有模式化和全息性特征,但两者在体系的具体展开形式上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梁韦弦 《史学集刊》2003,(3):1-3,12
史家所记西汉孟喜、京房之学来自“《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和“隐士之说”,汉易卦气说是以阴阳五行家的五行运数说和天人感应论为理论支撑,借用了天文历法知识,将《周易》占术与秦汉间的五行杂占之术结合的产物,那种认为卦气说源自孔子易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藏医药学与天文历算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例如五行学说的提出,五行学说是藏医历算理论的基础,是藏医与历算的总体性理论,藏族有一句民谚“要想成为顶级的医师,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学”,因此,藏医与历算被认为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姐妹”。  相似文献   

18.
石宁 《文博》2013,(5):75-78
西汉时期五行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人们用五行来解释一切,在重要的帝王陵墓设计中,五行思想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通过汉阳陵帝陵陵园的南阙门和东阙门的发掘,对汉阳陵帝陵陵园的设计有了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将春秋称霸的国家限定在“五”这个数字中,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战国至秦汉盛行五行学说,将万事万物都套在五行之中,如五方、五时、五兽、五色、五器、五德、五神、五帝等。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些概念吗?实际上也是讨论不清楚的。如五时:春、夏、(四方)、秋、冬,“(四方)”在字典上都查不出来。把人们的思想局限于封闭的、狭小的五行框子,此不足取。宋人郑樵反对这种研究方法,他讲:“《洪范五行传》者,巫瞽之学也,历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间,灾祥万种;人间祸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虫之妖、一物之戾皆绳之以五行!……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相似文献   

20.
毋庸置疑,五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顾颉刚先生所言:“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它不仅曾活跃于民间,亦制约着帝王权贵和博雅大儒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