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魏巍在当代文学创作上最著名的作品是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当时原计划准备将《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在作协刊物《文艺报》上,由于考虑到《文艺报》出版周期较长(半月刊),可能会影响文章发表的及时性,《人民日报》首次在头版头条刊发文艺通讯。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这篇只有3500余字的通讯特写性质的文章,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毛泽东阅读后做了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也称赞魏巍宣传了志愿军。据相关回忆,"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  相似文献   

2.
隐功埋名几十年英雄原是河南人──记“活烈士”李玉安曹怀之,王桂荣,赵杰您若读过著名作家魏巍在50年代发表的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您一定还会记得这篇通讯时松骨峰阻击战那惊心动魄的壮烈牺牲场面的记述,那么,您也许能记得起文中一一列举的带火扑敌...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魏巍曾3次奔赴朝鲜深入一线采访,其代表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泽东主席随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称为"最可爱的人"。魏巍曾在北京军区担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作者在他身边工作,做他的秘书,故而在魏巍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别撰文,为读者再现他眼中魏巍的风骨与情怀。  相似文献   

4.
<正>《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著名作家魏巍采写的一篇报导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优秀通讯。文章主要写的是1950年至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通过3个真实而又典型的故事,热情歌颂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该文发表后,在广大人民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后来,该文长期被中学语文课本所录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思想,“最可爱的人”由此成为志愿军战士最响亮的称号。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猛然看到一则标题《魏巍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成遗作》。看着这则标题,我在震惊、落泪的同时,不由回忆起2004年魏巍为我的书《狼牙山壮士宋学义》写序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6.
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走了。8月24日7时18分,因肝癌医治无效,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魏巍在解放军301医院去世,享年88岁。这位老人为我们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国人对此文耳  相似文献   

7.
薛立永  文勇 《文史月刊》2009,(12):50-51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35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性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  相似文献   

8.
在曹聚仁生命的72个春秋中,最火红的年代是在上海。从1921年到1937年的16年里,他得到了陈望道的信任、邵力子的提携、鲁迅的友谊、章太炎的赏识;他带着泥土的芳香踏上大学的讲坛,以青年人的敏感妙手著文章,用乌鸦为记掀起《涛声》,与朋友一起播下《芒种》,为"大众语"运动推波助澜,策划"南社"演变为"新南社"。在激烈的淞沪战斗中,他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留下了无数的战地通讯……1950年夏,曹聚仁只身离沪赴港。1956年开始频频回内地观光,留给人们的是一个神秘的问号--  相似文献   

9.
这天,应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靳军同志之约,我有幸拜访了 95岁的民和籍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王华堂,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让我深刻体会到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我近距离认识了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10.
魏巍以38军"松骨峰阻击战"为题材刨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8集团军是我军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在各集团军中兵力最多,兵种最齐,武器装备最优良,其突击力、快速反应能力、防御力、独立作战能力、纵深打击能力、作战保障能力、后勤技术支援能力都在全军首屈一指。38集团军现隶属北京军区,军部位于河北保定。前身都是英雄部队38集团军的前身是1946年编成的尔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948年11月,1纵改称解放军第38军,下辖的第1师改称112师,第2师改称113师,第3师改称114师。可不要小瞧这3个师。112师的前身,是彭德怀领导的湘军独5师第1团,它  相似文献   

11.
二战期间,《大公报》社记者吕德润曾从缅北战场发出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战地通讯,表现中美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的实况,在大后方拥有许多读者。时过境迁,这些战地通讯的史料价值和广泛影响还往往被人们提起。吕先生有感于此,联想起一些当时不能说,也不宜说的“内幕新闻”,作为原战地通讯的补充,也有发表的必要,相信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当年发表的《中美训练军区巡礼》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中先后涌现出"四大名团"。这就是1937年7月在卢沟桥英勇抗击日本军队的吉星文团,8月抢防南口的罗芳珪团,10月中旬在忻口会战中夜袭阳明堡敌机场的陈锡联团,10月下旬在上海孤军八百壮士苦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当时,《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他采写的《血战居庸关,抢防南口》的战地通讯中,赞扬了罗芳珪团官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罗芳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周年,10月17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行了座谈会。宋平、黄华、马文瑞、邓力群、王诚汉、王政柱、熊向辉、凌青、柴成文、刘玉堤、吴庆彤、袁木、魏巍、马玉祥等老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首先讲话的是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力安,他指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四个字讲的是行动,后四个字概括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并且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之所以用这个当年最通用、号召力最大的口号,作为我今天发言的题…  相似文献   

14.
曹聚仁     
《纵横》2000,(9)
曹聚仁(1900—197 杰出的爱国人士。浙江浦江(炎的《国学概论》演讲而崭露1935年,他力主抗日,与邹韬奋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投笔 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溪)人。22岁便准确笔录了章太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儒、李公朴等成为抗日救国会的成为战地名记者;1941年受蒋经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记者与“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共同铸成了抗战的史诗卷册.但长时间里,却没有一行文字记录新闻人在这场抗战中做了什么. 在抗战爆发75周年的纪念日将临之时,著名新闻人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依旧在与他的同道们致力于挖掘和保存那些默默无闻、却是最早记录历史之人的资料. 《卢沟桥到漳河》收集战地通讯10篇,跨度从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10月28日,是中国记者们最早发出的一批来自最前线的对于卢沟桥事变过程及其后进展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李庄(1918-2006),河北徐水县人,当代中国著名记者,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采写了大量广为传诵的著名新闻通讯。他是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除了采写通讯稿外,还留下了72篇从未发表过的日记。以下是《李庄朝鲜战地日记》一书的编辑哈若蕙对这位老新闻工作者那段战地岁月经历的悉心解读。——编者  相似文献   

17.
文武全才的战地女兵作家谢冰莹,1926年冬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员,后被编入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战中,担任"妇女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服务团参加淞沪战役,谢冰莹不仅要指挥做好战地伤员救护、后勤运输等工作,还担任了《大公报》《救亡日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及时撰写战地消息,历尽坎坷的谢冰莹在抗日烽火中演绎自己的人生传奇。  相似文献   

18.
我和怪愚的友谊将近半个世纪,在许多日子里曾同甘共苦,休戚相关,怎能不写呢?我知道我写怪愚,一定也是在写我自己,因为无数的战斗,我们都在同一战壕里,同一哨所中,他中有我,我中有他,又怎能分得清楚?因此一提起笔,不仅为了悼念怪愚,也是为了回忆自己。只有在这样的回忆中,才能更真实地看到怪愚的风范。 (一) 我最初知道怪愚是1938年。 那一年春天,我从江南的沦陷区突围出来,到长沙去找唯一认识的朋友——金家凤。因为在此之前,我是上海《大公报》的战地通讯记者,这时上海的《大公报》已在汉口出版,我途经广州的时候,就向汉口《大公报》的范长江发了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夏三虫》,指出夏天到了,会有跳蚤、蚊子、苍蝇三虫出来作恶,危害人类,其中最“可爱”的是跳蚤,最可恶的是蚊子.他其实是借虫作喻,批判类似三虫的某些人.  相似文献   

20.
红色战俘营     
本刊上期发表了贺明同志写的《中朝与美军在遣返战俘问题上的斗争》一文,是《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待出)一书中的一章。《红色战俘营》一文是该书的另一章。该文详细地记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战俘营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