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正>烹饪界最高桂冠,就是"中国烹饪大师"。这样的大师,苏州有许多。从乾隆三十年开始,苏帮名厨,便出现清"御底档"中。苏州大厨张东官,就是故宫的"江南第一名厨"。当代苏州,也有70多位"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尤薇《苏州名厨联盟成立70余人获"中国烹饪大师"称号》)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1988年,第3期《中国烹饪》杂志,推出"苏州专辑",上有40篇文  相似文献   

2.
<正>朱栋霖教授在《苏州,引领江南风骚500年》中指出:“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有像苏州文化艺术那样丰博全面,又独特而典型,具有鲜明的吴文化—江南文化美学特色。”在苏州文化艺术里,昆曲是解读诗意苏州最重要的钥匙之一。苏州诗意盎然的景与人的背后,是不同于北方文化“先质而后文”的“质有而趣灵”,是审美精神的自我觉醒、刚柔并济的文化底色、雅俗共赏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3.
<正>自公元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大城苏州于江南原野,这拥有独特地理和文化环境的苏州,就成为江南的一座文化重镇。苏州在晚清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十分特别,文人众多,考取功名的也多,多到可把文化优势转化成为政治优势。苏州出了不少朝廷高官,仅光绪年间就有潘祖荫、翁同龢和两位苏州籍军机大臣。还有苏州出  相似文献   

4.
1935年到1937年之间,我在苏州做新闻工作;1947年到1948年之间,我又在苏州做过一个时期新闻工作。相隔10年,一在抗战之前,一在抗战之后,但到现在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就现在的回忆,写下一点当时的情形,以响应征集文史资料的号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论历史,苏州要比上海早得多了。上海的兴起和南京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首都,这使得苏州相形见绌,她逐渐成为内地的一个中等城市。但是无论如何,她仍不失为江南的文化中心,闪耀着她特有的光辉。在抗战以前,除了上海、南京之外,在京沪线上,苏州的新闻事业也比较发达。1935年时,当时苏州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5.
潘裕钰男,1944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1962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工艺美术专修班。1973年起在苏州京剧团任舞美设计,1980年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搞创作设计、1984年起独立组建苏州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室,任副主任1992年成立苏州版画院任院长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潘裕钰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擅长版画制作。作戏剧人物画也有20余年的经历,他从速写入手,用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手法来塑造既有舞台气…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来苏州?苏州到底好在哪里?"相信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苏州。不管你对它的印象是姑苏城的小桥流水,还是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总有一点,是除了苏州其他地方都所给不了的。苏州的风景太美、名人太多、美食太难忘……这么多样的苏州、这么长历史的苏州,你根本无法以几千、几百的文字来把它描述完。苏州的一切像一幅绵延了几千年的画卷,写不尽,更画不完。所以,现在请你把苏州遗忘,走进春  相似文献   

7.
<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近我在从事地名普查中发现苏州不但环境优美,连地名都是美食,随便罗列一些苏州地名,就是一桌很好的苏帮菜。有荤、有素、有菜、有汤、有点心。苏帮菜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苏州地名静谧、安逸、文气、洁净。跟着地名去买菜在苏州,买菜有买菜的地名。南出坝上巷、北至潘儒巷的徐菜园弄,有徐家大菜园。白塔东路北侧的张菜园弄,有张家大菜园。  相似文献   

8.
<正>五代、两宋时期,苏州漆器已较为发达,考古发现的漆器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1])。明代漆工艺更加繁盛,苏州成为漆器的重要产区,并出现了一些技艺极高的髹漆名匠,姓名可考者有杨士廉、周翥、蒋回回等。至清代,我国漆器制造业已臻至鼎盛,皇帝对漆器的推崇导致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多处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乾隆帝经常将部分雕漆器和填漆器发往苏州收拾修补,苏州织造实际承担了御用雕漆、脱胎漆、部分填漆及少量彩漆、  相似文献   

9.
<正>清代,苏州"贵潘"自从安徽来到苏州后,便与苏州太湖之滨的光福结下不解之缘,营坟墓、筑丙舍、建园林,曾经留下很多遗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多年间潘氏家族先后有535人葬在光福,足见与光福的关系有多特殊。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其遗迹者越来越少。为了编写地方志,笔者查阅民国十六年(1927)《大阜潘氏支谱》,寻找其家族在光福的遗迹,还原其中许  相似文献   

10.
回眸沧浪     
苏州沧浪区以境内有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沧浪区秦属会稽郡吴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割吴县地置长洲县,境域分属吴县、长洲两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县治在十郎巷(今元和路),境域分属元和、长洲、吴县三县。宣统三年(1911)11月,裁撤苏州府和元和、长洲、吴县三县,设苏州,境域属苏州。1912年改苏州为吴县,境域属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烹饪协会会长华永根真是功德无量!他一直致力于苏帮菜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前几年,他率领烹饪大师工作室的大师们与苏州得月楼菜馆合作,一年中做了春、夏、秋、冬四季宴,至今令人难忘,并将永远载入史册。后来,华先生把美食战场转移,与吴江的同道一起做了一年"节气宴",记得有寒食宴、立夏宴、中秋宴、冬至宴等。今年,华先生又有了新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2.
<正>陆文夫,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苏州杂志》主编兼社长。五次获国家级文学大奖。第一位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的中国作家。中国"小巷文学"开创者,"美食家"一词的中国首创者。因一生描写苏州生活、宣传苏州文化,被文坛誉为"陆苏州"。2005年7月9日逝世,享年77岁。  相似文献   

13.
<正>大运河从燕山脚下一路向南,越江而过,便到了江南,从苏州望亭镇流入了苏州,至吴江而出,在苏州境内长达81.8公里。提及运河,苏州人特别的骄傲,中国早先的几条人工运河,都与苏州息息相关。胥溪、练渎、黄浦都是为了苏州的发展而开挖的。三千年来,苏州历经风雨沧桑,人们赋予它种种的称号,诸如鱼米之乡、文萃之帮、丝绸之都、工艺之市、园林城市、人间天堂等,文化底蕴深厚,愈加显示出它的精美。  相似文献   

14.
<正>走进苏州医学院旧址——苏州中学教育集团建筑工地的大门,一座清末状元张謇半身铜像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苏州医学院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始人。苏州医学院自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其建制虽然消失,门牌号如今也发生变更,由苏州市人民路48号变更为708号,校园亦由苏州市政府划拨给苏州中学,但其八十八年的办学历程,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正> 苏州,古称吴,早在春秋时,吴自曾在这里建都,然而苏州的得名,却要迟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取州西姑苏山为名,改吴州为苏州。明清两代苏州是府名,治吴县,现在的市区分属吴、长洲两县,后来又从长洲县分出一部分设元和县·民国废府存县,三县合并为吴县,民间习惯仍称吴县为苏州。解放后设苏  相似文献   

16.
水八仙宴     
<正>水八仙是江南土产,苏州名片。江南水八仙是:茭白、红菱、莼菜、莲藕、茨菇、荸荠、水芹、鸡头米。按说,从春天的茭白,夏日的莼菜、莲藕,到秋季的红菱、鸡头米,冬季的荸荠、茨菇和水芹,一时一物,不时不食,一年中,水八仙前后可以在苏州热热闹闹大半年。历朝历代,谁也没有想过去把水八仙整合在一桌上。当代苏州人这样想、这样做了。总设计者:苏州烹饪学会会长华永根。操作者:苏州得月楼菜馆厨师团队。时间:2014年10月15日中午。  相似文献   

17.
沈勤 《收藏家》2010,(8):63-71
关于苏式家具,在明清时期的资料有谈及明初苏州大木作香山帮的;有谈及弘治年间孔府建造调用以木雕石雕砖雕闻名于世的徽帮的;有明晚期谈及顾、宋两家公子从苏州买来黄花黎、瘿木、乌木、相思木、黄杨木家具的。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元一六二一年冬日的一天,著名肖像画家曾鲸(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年)为精通琴艺的苏州文人、诗人潘琴台(琴台意即"奏琴之台",是潘的别名)绘制了一幅全身像[图一]。曾鲸是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专业肖像画家,他将这位苏州文人描绘成一位身着白色棉袍、戴黑色便帽、穿家常布鞋的不仕者。画像周围有七首江南文人颂扬其乡野生活的题  相似文献   

19.
<正>元代存续时间较短,留存后世的文化遗存较少。考察元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只有一部分随葬有货币,其中大部分为方孔圆钱,多以唐宋时期的货币为主,而且又以宋代铜钱为大宗;少量随葬元代货币,有方孔圆钱,也有少量纸币。目前所见出土金银货币的仅苏州吕师孟墓一例。吕师孟墓是1959年于江苏苏州吴县黄桥乡(今属苏州相城区)建窑时发现的。从同出的《故宣慰嘉议吕公墓志铭》可知,这是吕师孟及其妻束氏的合葬墓。墓主人吕师孟,  相似文献   

20.
<正>《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创作三年之久,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完成。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原为一名监生,擅长人物、山水、界画,花鸟草虫亦生动有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徐扬与同乡张宗苍献上各自的画作,便得到皇帝的赏识,二人都被任命为画院供奉,后又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曾多次陪同皇帝下江南,对圣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