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丝绸之路》2011,(16):13-13
2011年7月28日,“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索南方丝绸之路的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2.
尊老养老制度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逐渐得到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尊老文化礼仪和保障尊老施行的制度措施。先秦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是很重要的时期,对先秦两汉政府的尊老养老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政府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章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多条古驿道探索的基础上。针对西南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使用上的模糊与混乱。指出不能将这一概念等同于“蜀身毒道”,提出西南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大的时空涵盖性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立体的交通网络。而且在秦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都有不断的开拓和变迁。具有多功能的显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兴起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开始的中缅印交通研究,20世纪40至7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过专门论著进行讨论,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个具有国际学术意义的重大课题没有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古代交通与贸易问题,开始受到相当的重视。一批学者考察了从四川成都到云南腾冲的交通线,明确了这条线路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28-29日,“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隆重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  相似文献   

6.
方国瑜与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是方国瑜先生史学研究的起点,并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方先生不但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奠定了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坚实基础,还广泛深入地研究了中缅、中越界务问题,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民族联系与政治关系,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及南亚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关系,是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7.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早期床的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的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的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的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的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和礼俗。  相似文献   

8.
“民族语言是民族化的形式。”看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化发生、发展的历史,民族语言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数代人的不倦努力,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为一批批后继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语言学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还是有大量未经开垦的“处女地”的存在,尤其是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譬如医学。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南部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中段,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反映明显.我们从内蒙古中南部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对仰韶文化早期至两汉时期的遗址数量、规模、海拔高度和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和研究,借以探讨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中国出版通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近400万字,共分九卷,分别是:《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上)》、《清代卷(下)》、《中华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优秀成果,《中国出版通史》全面阐述古今出版业的兴衰及发展规律,在面世后获得了各界的共同关注,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巍 《考古》2008,(11)
四川地区曾发现较多东汉时期的大型石兽,多为陵前石兽,也有城门石兽,造型特点是均有多重双翼,应属于有翼神兽。这类石兽与东汉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于说明南朝石刻的源流及其流传路线也有重要意义。从出土和分布地点上分析,这批石兽为探讨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先秦两汉"女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乐是中国古代贵族阶层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先秦时期是指宫廷中的舞伎,而到汉代,不仅指掖庭材人,而且还用于称呼祭祀天地活动中歌唱的童男童女。女乐的拥有者从先秦到秦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由宫廷所有,到西汉后期出现了私家畜女乐的现象,东汉以后私家畜女乐则更为普遍,并且有时还被称之为女倡。这表明私家女乐自东汉以后开始向倡伎转变。  相似文献   

13.
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建正 《文博》2010,(3):3-8
汉唐丝绸之路的开凿和繁荣与当代国际国内宏观的历史环境紧密联系。汉唐的都城建设、经济发展、军事扩张、文化交融与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前提与条件,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和多民族人口构成以及文化风俗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两汉时期的皖南属于丹阳郡,丹阳铜以质优量多而闻名全国.两汉时期皖南铜矿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同时兴起了铸钱和铜镜制造业,从而扩大了皖南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增强了皖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推动了皖南的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皖南铜在皖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的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认为,中原王朝与乌孙、鄯善、高昌、西突厥、宁远、于阗等政权的和亲以及辽与大食的联姻,拓展和巩固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匈奴、柔然、突厥、回纥等政权的和亲,辽与西夏、阻卜、回鹘的和亲,蒙元与高昌、高丽的联姻,以及满蒙之间的联姻,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等政权的和亲以及以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矛口亲圈,开辟或拓展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和亲对丝绸之路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丝绸之路创造了相对安定的边疆环境;二是和亲双方积极通商;三是和亲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带动了西域植桑养蚕业的发展;四是和亲公主努力协调双方关系,不断清除丝绸之路上的障碍;五是和亲公主对丝绸之路的监督;六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丝绸之路的保护;七是部分和亲公主从事商业活动;八是与和亲相关的使团络绎不绝,活跃了丝绸之路;九是中原王朝的大量赐物丰富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6.
董艳 《丝绸之路》2009,(12):41-45
从商代我国最早的驿站类设置形成起,在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就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也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承载者,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路沿线的驿站就有了固定的设置和专门的管理机构,驿站不但成为当时的交通枢纽,也是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之地。  相似文献   

17.
Islam came to China via the Silk Road, the great trading route beginning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of Xian. Islam flourished during the brutal but religiously tolerant Mongol Yuan dynasty. Harsh repressive measures were employed against the rebellious Muslims of the Qing dynasty. Islam has survived the tumultuous 20th century and has experienced a revival in the new millennium. Following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including some of China's relevant history of insurrection, rebellion and reforms, the nature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China, along with pressing contemporary issues, will be outlin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辽西傍海道是东北通往华北的重要交通路线之一,以往学者认为东汉时期的傍海道难以通行,从而低估了隋唐之前傍海道的重要性。本文认为东汉的傍海道是一条季节性道路,其通行与否受制于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每年的通行时间大致为11月上旬到3月下旬以及5月和6月。由于人们会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傍海道在东汉时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地区就成为汉帝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300余年间,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内地整体发展的不断加强,从而使交趾三郡成为汉帝国不可分割的南部边疆。内地移民是汉代南部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是交趾三郡统一于汉王朝多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挖掘传统文献的同时,辅以汉简资料,论文对司马迁称之“畜牧为天下饶”的两汉时期凉州畜牧业,分少数民族畜牧业、其它民间畜牧业、官营畜牧业、畜牧业技术的提高等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认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少数民族的畜牧传统、官府和民间的重视、官营和民间经营并举,以及对畜种的改良和兽医药水平的提高,是凉州畜牧业成为其优势产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