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洲是世界最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之一,研究入境中国的欧洲旅游流对于国家开拓欧洲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入境中国的欧洲旅游流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该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特征,和网络的个体结构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结果显示:①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②北京和西安是入境欧洲旅游流的发散中心,上海和香港是旅游流的集聚中心。③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的密度低,中心势高,网络结构紧密程度低,旅游城市之间的欧洲旅游流联系不密切,并呈现围绕核心城市集散的特点。④入境欧洲旅游流网络是核心-边缘网络,网络中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结合旅游流流向关系和节点位势指标分析,网络核心区节点可划分为核心节点和重要节点两大类型,边缘区节点均为边缘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张红 《人文地理》2000,15(2):56-57,14
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等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和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境外游客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征,为旅游热点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实验,归纳,演绎推理,行为意象图,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从游客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文化行为切入,研究中国热点城市日韩、北美、东南亚、欧洲客源市场游客的行为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构建主要群体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发现了入境外国游客旅游选择偏好、时空动态规律;探讨旅游决策的主导模式、范式和影响决策的可控因素;研究"文化边际域"中的跨文化冲突特征和旅游认知预期衰减效应模式;揭示了旅游意愿评价、旅游感知评价数量模型和四种不同群体游客文化交互模式。并提出了适应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流的研究及旅游"双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宇杰 《旅游科学》2005,19(1):6-11
在市场经济下,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通过旅游者、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的行为,形成旅游者流和旅游业生产要素流,后者包括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二者的合流统称为旅游流。本文首先对旅游流的相关研究作了综述,然后结合各种示意图,阐述了旅游流的结构,并在旅游流的概念基础上构建旅游“双流”系统。旅游流的概念有助于人们理解旅游活动,而旅游“双流”系统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5.
何琼峰  李仲广 《人文地理》2014,29(1):154-160
入境游客感知的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入境旅游规模、衡量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历史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基于入境游客感知的中国旅游服务质量演进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990-2012年入境游客对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呈现"初步改善-大幅提升-提升趋缓"的趋势,旅游服务质量仍滞后于入境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服务质量不高是主要制约因素。从内在影响机制看,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比国内游客更为敏感,对入境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各行业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此外,旅游地形象对于入境游客的感知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旅游地形象、游客感知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最终将影响入境游客的忠诚度,但旅游价格并不是影响入境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陶慧  刘家明  罗奎  朱鹤 《人文地理》2016,31(2):153-160
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但现今尚存旅游开发失当、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问题,亟需展开对这类新镇域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区。本文从三生空间相互关系出发,确立旅游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进行三生空间分区。结果表明:该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为11.5:32.3:56.2,其中旅游生产空间应以北部山重村为核心,呈现局部区域集聚、全域沿马洋溪河相对延展的边缘模糊状态;城镇生活区布局于南部十里村,为配套服务与居住空间;生态保育区以中部天柱山为核心,承担区域生境质量保障功能。该研究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提供了科学的空间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区域影响研究--以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泰  张捷 《旅游科学》2006,20(2):18-24
本文以旅游流为立足点,深入分析了旅游区域影响的机制(细分出3种基本环境机制)及空间模式(归纳出3种基本空间影响模式),并进一步将机制(Mechanism)、模式(Model)进行组合,形成旅游流区域影响分析的“M—M”基本效果矩阵,从而树立了基于旅游流及空间视角的旅游区域影响分析框架。最后对淮安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其在目的地区域旅游开发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问题,而旅游流空间模式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则是旅游流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法,本文将旅游流空间模式基本理论梳理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研究中存在的"区域视角"和"旅游者个体视角"混淆的认知问题、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在区域视角下如何界定的问题、空间模式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二元陷阱"问题、区域间旅游职能分化及其分化程度尚无科学分析的问题等。文末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从理论意义上深化旅游流基本问题的建构。需指出的是,旅游流作为"非工作流"的一种,其"流现象"、"流空间"和"流效应"同样可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流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间路径的旅游流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流是旅游现象的基本表现,目前其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分析法、计量统计法、空间分析与数理模型结合法、社会网络法以及其他方法5种类型.这些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理论上无法解释时间要素对旅游流的影响机理,实践上无法指导景区客流的动态管理.以时间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强调“时间”维度的引入,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基于时间路径的旅游流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以时刻为横轴、以移动时间为纵轴来建立坐标系,以此对特定游览空间内旅游者时间使用分配情况进行可视化表达,可为旅游流宏观群体研究和微观个体研究的整合提供可能,并对景区客流的动态管理实践产生直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市场,对该市场进行细分可依据多种变量,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旅游动机是非常有用的市场细分变量。本研究以桂林、阳朔的入境旅游者为例,以旅游动机为变量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因子分析提取出四个动机因子:梦幻/身体的、放松、文化、娱乐,其中文化动机是入境旅游者的最主要动机。以这四个动机因子为基础对入境旅游者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发现存在三类具有不同主导动机的入境旅游者:放松型、需求多样型和文化型,三类旅游者在年龄、婚姻状况、国籍、旅行组织和旅行同伴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发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提高营销效率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吴晋峰  王鑫  郭峰  李蕾 《人文地理》2013,28(4):20-26
旅游流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总结我国旅游流研究成果,找出我国旅前流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1987-2010年我国旅游流文献进行了梳理。我国旅游流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可划分为时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特征、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和规模预测等六类研究主题,但我国旅游流研究也存在六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要深入挖掘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以推动我国旅游流研究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为依托,通过绘制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对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进行演绎研究。结果发现,高斯分布型和指数分布型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的基本类型,旅游系统中客源地结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类型的决定性因素,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是曲线形状的修饰性因素,距离衰减曲线的绘制方法不同,距离衰减曲线的类型也不同。最后,以井冈山和庐山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汪丽  曹小曙  胡玲玲 《人文地理》2021,36(3):157-166
景点可达性是实现游客流动的先决条件,受到旅游可利用时间的影响和制约,游客流动亦表现出明显的出游时间异质性,探讨出游时间制约下景点可达性如何影响游客流动,对于进一步深化厘清旅游目的地发展机制,完善旅游交通配置和布局,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西安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百度出行实时数据、网络游记数据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境旅游业时空变异机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瀚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7,22(3):56-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是中国各个省域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却存在着很大的时空差异。本文针对1978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5个阶段,用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回归分析方法来判定造成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惯性因素和优惠政策五个定量指标,构建了两组定量模型:CSM1和CSM2,分别对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五个时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时空变异,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区位因素驱动的,在1990年代是由政策因素驱动的,而在新世纪开始则是由资金因素驱动的,模型较好地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入境游业的时空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5.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宏盈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09,24(4):124-128
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动态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扩散转移态、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指数及转移密度等的计算,对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刻画。结论显示: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呈现随距离递减的特征,其动态扩散年际间变动不大,但空间集中性日益增强并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相应地这些省区入境游客的转移密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全国321个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间汽车、火车和航空班次联系测算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位序-规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多元交通流视角下城市间交通流强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提取和解析。研究表明:在整个城市体系中,高位次城市规模凸显,中小规模城市有待于进一步发育。基于公路和铁路联系的城际交通流分别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减弱、以国家铁路大动脉沿线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航空联系的城际交通流表现出高度极化和点状镶嵌特征。  相似文献   

17.
闫闪闪  徐红罡 《人文地理》2023,38(1):181-192
以洛阳牡丹花节为例,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运用社会网络、因子分析方法,探究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影响表现为协同、弱化及蜂聚三种效应,不同效应影响机制不同。其中,节点的等级和知名度优势非常明显的态势下,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节庆游憩区内的低等级节点出现轻微的节庆弱化效应,区域外节点主要受到空间交通距离限制产生了显著的节庆弱化效应;旅游等级很强且旅游承载量优势非常明显的非节庆旅游节点,以及等级、知名度或地理区位较强的节庆旅游节点呈现出强蜂聚效应,以上条件均不强的节庆旅游节点仅发生弱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