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路军与其他反蒋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长期的拥蒋经历。由于个人关系纽带的先天欠缺,尽管十九路军与蒋介石有过长期的结合,但基础不牢固。随着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等时局的演化以及国民党派系纷争加剧,内有陈铭枢急剧转变,外有反蒋势力助推,在抗日、"剿共"问题上与蒋介石分歧日益突出,十九路军最终走上反蒋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五十六岁) 1月4日罗文干抵港晤胡汉民。①1月6日张学良、陈策、简又文抵达香港。张等登岸后即访问胡汉民。①1月11日胡汉民就十九路军退守漳州的形势,提出闽局善后的三项主张:“一、宁闽双方即停止战争。二、十九路军应即驱逐一切叛党叛国之乱党份子,自承其咎,取消荒谬之党政组织,恢复党徽国徽。三、依照淞沪抗日时旧制,改编十九路军,以保存此有历史之国家武力。”⑧  相似文献   

3.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是奠定十九路军历史地位的两大事件。这两大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得到了华侨的积极响应和热诚援助。本文分析华侨对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爱国义举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华侨对十九路军入闽后的“模范省”建设及在福建事变中的影响与作用。作者认为,华侨对十九路军爱国救国壮举的热情支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它作为中国革命重要推动力量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21年(1932年11月28日,日军悍然向上海发起进攻。十九路军本着“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决心,奋起抗击。但是,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不顾大片国土的沦丧,继续奉行对外妥协、对内“剿共”的政策,对十九路军将士在前线英勇抗战不但不给予必要的支援,还下令十九路军开入福建,其目的就是要肢解和消灭这支抗日部队。  相似文献   

5.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9·18”事变之后,又发动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1·28”事变。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抗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可是这支爱国的抗日军队,竟遭到蒋介石的仇视,被迫调到福建去“围剿”闽西苏维埃区。在闽西的连城、闽北的将乐、南平等地,不断被红军打败,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具有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影响下,厌恶内战的情结越来越深,要求抗日的情绪越来越高。于是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和第三党黄琪翔等,在福州密商决定反蒋起事。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了。这一天,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州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收藏家王毅向笔者展示了一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血战图》。此图鲜明地展现了73年前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十九路军淞沪抗日血战图》是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音     
许远航(山东读者):贵刊2021年1期《鲁迅与一·二八事变》一文提到,事变爆发时,在上海驻守的中国军队为十九路军.可否对十九路军这支抗日劲旅的战史及主要将领作一介绍? 本刊编辑部: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系粤军精华,首任师长为邓铿(支持孙中山,后遇刺身亡),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  相似文献   

8.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左双文关召在广州市区东北先烈中路与水荫路北端交汇的地方,有一片闹中取静的绿洲,园内绿树掩映,庄严肃穆,一座座修葺工整的陵墓安卧其中。这里,就是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  相似文献   

9.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为了取得一个继续进攻中国内陆的基地,并转移国际上对东北的视线,又于1932年1月28日晚由上海租界向闸北天通庵、宝山路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事变爆发时,在全国抗日热潮的影响和推动下,驻守上海的蒋光鼐、蔡廷锴指挥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大义,不顾南京政府当局关于避免与日军冲突的命令,奋起抵抗。上海各界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和支前运动。工农商学各界群众,如风起云涌,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敢死队等,协同第十九路军和第五路军(部分兵力)作战,而上海市民义勇军就是其中佼佼的者。  相似文献   

10.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由于十九路军在军事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其迅速败亡。本文从十九路军与国民党军双方军事力量切入,进一步探讨十九路军败亡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十九路军,大多数人仅了解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辉煌,更多还知道它是"福建事变",即所谓"闽变"的主体。事实上,十九路军的番号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三年,却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历程的部队。十九路军部队及番号的由来民国初创,群雄并起。手无一兵的孙中山,深感军阀之不可靠。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  相似文献   

12.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京沪卫■司令蒋光图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在全国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向全国通电表示“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弹一卒,绝不后退”的决心,奋起抗日。2月3日,张治中请缨获准,率新编第五军赴沪增援参战。上海总工会、上海各界抗日救国会、学生联合会等组织抗日义勇军、敢死队等协同第十九路军作战,冯玉祥、李济深等原反蒋各派纷纷表示精诚团结,共同御侮。宋庆龄、何香凝等发动各界人民展开声势浩大的捐献、支前…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震惊世界的长征。关于长征转移的时机选择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迄今未有定论,某些涉及这个问题的文章也语焉不详。 1934年初,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失败,中央苏区第五  相似文献   

14.
蒋光鼐,1887年生,字憬然,广东东莞人。曾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1933 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反蒋政变。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建国后,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1967年 6月在北京逝世。  相似文献   

15.
1931年,应粤方保障安全之请,蒋介石令十九路军调至京沪线,陈铭枢也从剿共将领成为中枢要员。自此猜忌、矛盾即在蒋与陈及十九路军之间蔓延。淞沪战事期间,由于抗战观念对立,特别是察觉陈铭枢的异志后,蒋即将陈铭枢与反叛孙中山的陈炯明划上等号,调十九路军赴闽成为必然。蒋介石档案及蒋介石日记印证了回忆录资料关于蒋调十九路军赴闽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些后者所缺失的细节。  相似文献   

16.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震惊中外的“淞沪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十九路军将士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浴血奋战在疆场;而接近战区的苏、锡、常,在后方掀起了支持抗日的浪潮,尤其是苏州,在吴县县商会(吴县县商会原名苏州总商会,于1932年1月改称此名)的组织、领导下,苏州各界人民纷纷行动起来,轰轰烈烈地开展援助运动,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1、积极的抗日主张“一·二八”事变一开始,吴县县商会就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当国民党十九路军鼎力防守、痛击日寇的捷报传来,苏州人民无不欢腾,吴县县商会以苏州各界人民的名义当即于2月1日致电前方将士以示祝贺,并勉励全体官兵“再接再厉,歼彼暴力,由我正义”。3月5日,吴县县商会又发电祝捷,仍希望前方将士“保障国家领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1月,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以及由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等各派力量,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等主张,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另举义旗。  相似文献   

18.
石春娣 《百年潮》2005,(7):37-38
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著名导演张石川,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主持的明星影片公司共出品二百多部故事片、新闻片、科技片,而最值得骄傲的则是他冒死拍摄的十九路军抗日血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  相似文献   

19.
神州国光社是旧中国颇负盛名的文化出版机构,十九路军则是因淞沪抗战而扬名于海内外的军事组织,这一“枪杆子”与此“笔杆子”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在中国现代史上二者却结成了亲密关系,即十九路军出资接办神州国光社作自己的舆论工具;神州国光社则开动宣传机器为十九路军作舆论宣传,并在政治上为十九路军出谋划策,二  相似文献   

20.
蔡醒民先生的祖父——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当年率领十九路军奋勇杀敌的事迹,被聂耳、田汉作为素材,创作成《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