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整个唐代,淮南道共兴修水利工程16处。从时间上看,这些工程绝大部分是中唐以后兴修的,唐前期所修仅有3处。唐前期所修的三处工程为:贞观十八年,李袭誉主修的雷塘、勾城塘工程,可‘溉田八百顷”。证圣年间修筑的白水塘、羡塘。永徽四年,裴大觉  相似文献   

2.
海门濒江临海,初名东布洲,公元958年建县.因屡遭江潮、海潮袭击,县境涨坍无常。自宋至和年间(1054—1056)修筑“沈公堤”后.北部沿海的坍塌已基本停止,但南部沿江地区江潮侵袭却愈演愈烈,自明代中期以后。坍塌特别严重,至清康熙年间,本是一个大县的海门(时有土地1556顷),由于坍塌土地已所剩无几,只得于康熙十一年(1672)裁县为乡(时仅剩土地39顷)。  相似文献   

3.
从出土的战国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成都,是今四川省省会的所在地,也是历史上古蜀国曾经在此建都的地方。她位于川西平原的中部。自秦并巴蜀置蜀郡,“蜀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作都安堰,穿二江成都之中,溉田亿万顷……,”“於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此乃说明秦汉之际的成都,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之后,遂有誉为“天府之国”的美称。后来的汉代,因织锦业的发达,曾有“锦城”之称;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提倡城内遍植芙蓉,又有“蓉城”的称谓。这些名称是秦汉以来的“成都”在不同时代的几种名称,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史书多有记载。除此之外,在这里我们准  相似文献   

4.
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南海盐步老龙与广州泮塘龙舟因一次大型龙舟比赛而结缘,因对比赛结果的谦让而结契:根据两条龙船所造时间之先后、历史之长短来划分辈分,盐步老龙因时间久远被尊为“契爷”(干爹),年轻的泮塘龙舟甘为“契仔”(干儿子),并择日簪花挂红,举行隆重的结拜仪式。在以后的每年端午节期间,“契爷”、“契仔”互相探访,仪式隆崇,场面壮观,彰显和重塑了南海盐步老龙厚重的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5.
丁日昌(1823~1882),是活跃在晚清政坛上的一员干将,不仅精于吏治与洋务,在治水方面亦颇有建树。自同治四年(1865)实授苏松太道起,至同治九年十二月于江苏巡抚任上因丁忧离任,丁日昌在六年时间内先后奏请并亲自主持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影响较大者当属疏浚浏河、修筑华亭海塘、开白茆河等三大工程。  相似文献   

6.
明朝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廷机(1541—1616年),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新门外(今属鲤城区浮桥镇)人,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于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在泉州民间关于李九我的传说非常多。值得一提的是。李九我与永春有着很深的因缘。他是永春锦斗林家的女婿.曾在永春生活四年多.留下不少诗文。  相似文献   

7.
祁建 《文史春秋》2014,(11):36-38
湖广会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1573—1619),首辅张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会馆”,后来成为私人住宅。据现有史料可知,最早住在这里的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进士,浙江盐运史张惟寅;次之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的刘权之;再次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加太子太傅的王杰;最后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的叶继雯。叶氏祖孙三代世居于此。  相似文献   

8.
从1939年至今,泉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其辖区内的安溪县、晋江市、丰泽区、惠安县发现了10余座墓砖上印有“武吕”等铭文的古墓葬。从这些古墓葬纪年铭文来看,它们为唐高宗李治时期(650-683)的古墓葬,且在泉州之外的地域尚未有发现,故学术界一般称其为泉州唐“武吕”墓。由于此类墓葬显示为泉州早期高等级贵族墓葬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由于文献资料有限,时至今日,文史界围绕“武吕”墓的许多谜团仍未解开,是为缺憾。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墓主并非刺史,而是刺史的族人。它是唐初氏族制度改革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9.
张曙,晚唐著名状元,祖籍河南南阳人(一说成都人),唐尚书右丞张之侄,亦是其门下从事。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进军长安,信宗怆惶逃蜀,曙和叔父张、神策兵都头王建等,是扈从僖宗入蜀的重要臣僚。不久,黄巢被平定,但其溃师仍四处犯州,加之宦官田今孜弄权,在成都的流亡小朝廷,号令所行,唯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州。为牢牢控制山南西道诸州,僖宗除今尚书左丞卢渥充山南西道留守,遣王建戍守三泉(古利州之绵谷今宁强之前身).并遥领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晋晖领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张造领万州(今四川万源)刺…  相似文献   

10.
秦臻 《文史月刊》2024,(2):52-54
<正>裴宽(681—755),中唐时期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严明祖训和敦厚家风的教育熏陶,历任润州参军、户部侍郎、蒲州刺史、太原尹兼北都留守、范阳节度使、御史大夫、户部尚书等职。他生性通敏,工于骑射,尤擅文词,更是以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留名青史,唐玄宗褒奖其:“德如岱云布,心如晋水清。”  相似文献   

11.
水利类孙叔敖与芍陂孙叔敖(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庄王时安徽淮南霍邱人。公元前597年左右,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芍陂水利工程。《淮南子》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类之田”,即根据自然地形,运用水平原理,从今河南固始县西北部把发源于大别山之水,引到芍陂(今安徽寿县境内的安丰塘),形成一座“陂径百里”(《通典》)的大型蓄水工程,而且“陂有五门、吐纳川流”(《水经注·肥水注》)。即相度地势,开凿溢水和泄水口道五处,用以调节水量,又开凿子午干渠多处分  相似文献   

12.
越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富中大塘,因一直未能找到实物遗存,成为越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憾事。然而,在今绍兴县富盛镇却静卧着一座称为塘城的大型堤塘,因部分人士认为是宋六陵风水坝,故学者们从未对它加以更多的关注。近来,塘城上部意外发现了一批汉六朝古墓葬,更在塘体内部发现了膏泥叠海畈泥、黄泥叠膏泥的奇特结构。经对塘城所处地理环境、属地地名、相对时期的历史背景等综合考察,并结合结构雷同的吴塘建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塘城建筑正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勾践治以为“义田”的富中大塘。这一发现,不仅弥补了富中大塘研究中缺乏实物遗存的遗憾,更为深层次研究越国时期的水环境演变、水利发展、农业进程、水利和农业的密切关系等,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自古就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宋时便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早年太湖南岸频遭水患,后经不断地开塘修堤,并凿数十条溇港贯通太湖,形成“水傍太湖分港流”,“散作千溪遍万家”的格局,湖州成为典型的水乡泽国。人们逐水而居,因水成市,沿河设街;居民出门见桥,  相似文献   

14.
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先祖,是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人,后徙居淮安城南之灌沟(今属石塘乡)。吴承恩生于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左右,46岁才成为“岁贡”,又十多年后为长兴县丞,因“不谐  相似文献   

15.
西夏文献中的"城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考察了存世的西夏文献,发现《类林》和《贞观政要》等夏译汉籍使用“ ”(城主)直译汉文“太守”和“刺史”,而西夏原创作品《天盛律令》中汉语借词之“ ”(刺史),一般用以指称“府”、“州”、“郡”的首长,“ ”(城主)则沿袭西夏本语词,用以指称西夏境内各边地“郡”、“县”、“城”、“寨”的长官。由此可以联系到敦煌、吐鲁番文献里的“节儿”,这个吐蕃职官的品级和职掌范围与西夏的“城主”颇为一致。正如王尧先生所考证,“节儿”是藏文rtse—rje一词的音译,其本义是“一寨之主、一城一地的守官”。而西夏文献说明,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城主”实为吐蕃官名rise—rje“节儿”的意译。  相似文献   

16.
马戴,字虞臣,唐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人。其诗清丽劲峭,被誉为晚唐之冠,但诗集却不易寻。近年由杨军、戈春源整理的《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唐诗小集》第二辑),使马戴诗集有了第一个注本,为深入研究这位晚唐诗人打下良好基础。两位先生治学谨严,用力甚勤,有关名物典章、地理沿革考证精当,注释简切。所断马戴里贯更是独创新见,令人钦服。但正如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一样,该书也有一些疏漏,尤其存在于人名注释方面,这一方面主要是资料缺乏等缘故,而也有一些是疏于稽察所致。因诗中人名是了解其交游和创作背景的第一手资料,不容忽视,故笔者在研究姚贾诗派(马戴与之有密切关系)时,对《马戴诗注》失注之若干人名作了考察,或许能为其起一点补苴拾遗之功,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一、田使君 《马戴诗注》(以下简称《诗注》)25页载《送田使君牧蔡州》一诗,注云:“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州郡长官的尊称。田使君,事迹未详。” 案:田使君,田群也,乃元和时名将田弘正之子。检《新唐书》卷148《田弘正传》:“子群,会昌中历蔡州刺史。”可知其曾牧蔡也。其入与马戴及诗友如姚合、无可等早有交往。元和末姚合曾为田弘正魏博节度使府从事。大和八年,田群以少府少监充入吐  相似文献   

17.
一、黑河均水制度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河西农业,全资灌溉,所谓“水至为良田,水涸为弃壤”,明嘉靖、隆庆年间大量荒地的开垦,无不是建立在水利设施的修复与兴修之上。在明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兴修了一批工程量大、难度高、技术复杂的水利灌溉工程。例如,甘州左卫梨园堡新开的渠坝,为隆庆六年(1572)巡抚都御史石茂华议行,分巡副使杨衍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国农耕民族开发新土地的过程中,“圩田”作为一种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通过修筑圩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范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里下河地区的圩田是我国南方最具规模的一例。数千年来,江河湖海的交错作用、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农业开垦及人居活动造就了里下河地区典型又独特的圩田景观,更创造出无可替代的里下河文化。里下河“兴化垛田”还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双遗产”名片。其实,圩田并非我国独有。现代的“圩田(polder)”概念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polre”。  相似文献   

19.
关于泉州与台湾血缘关系的研究,是闽台关系和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通过清代泉州施氏民间族谱及相关史料,试述泉台之间这一血肉至亲的历史渊源,及对两岸人民的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泉台关系。泉州施氏康熙年间迁往台湾据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施钰著《续修房谱序》记载:吾宗先世,自固始入闽,迨宋绍兴进士大理寺评事公,分福清县高楼乡,来居晋之十八都,遂为浔海族祖。……传至十五世……居本部犬仑乡。……兴朝定鼎以来,又该谱云“十六世太高祖鹿门公(讳秉,字国侯)方徙安平”,后施秉任职台湾,家居台南镇北坊。该谱又云“高祖澹亭公(讳世榜,字文标),娶安(平)之墩黄,继配曾姓,遂家焉”。自此,南浔(衙口)施姓一派定居安平港。  相似文献   

20.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县塘唐乡横山村人。清雍正元年(1723)举进士第,人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职;两年后改授史部郎中。曾任陕西、江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巡抚以及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人阁,后以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太子太傅致仕。乾隆三十六年(1771)病重辞归,途经山东兖州韩庄于六月初三(7月14日)病故舟中,享年7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