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莉 《神州》2012,(20):212
水墨人物画的学习离不开写生,在写生中需要对形象进行成功的"取舍",正确的取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合理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贯穿于水墨人物画写生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史志与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关系也是如此,道德素养较高的公民能够促进史书志书提高质量,高质量的史志又能提高更多人的道德素养,二者是相辅相承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虽然人们争论已久,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对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有关本质的区别 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只是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咱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理论探索廖学盛一多年前,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批评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是“题目旧、材料旧、观点旧”,话虽尖刻,却有部分真理。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通过全国世界史工作者的集体奋斗和辛勤探索,我国的世界史学科正在向“三旧”告别,面貌已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5.
甘地锐:“如果有人请我给印度教下一种定义,我就会简单明了地说:通过非暴力的手段以追求真理。……印度教是一种真理的宗教。真理就是神”。①他还详尽地多次阐述了非暴力就是真理,真理即非暴力的观点。 由于甘地如此热衷于“非暴力”,视非暴力为印度教精神;而且印度又是个宗教国家,独立前86%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所以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往往认为甘地的“非暴力”和“非暴力主义”  相似文献   

6.
“我会说佛教是理解世界的一种观点,而且是一种相当深奥的观点。但我不会说佛教所说的真理是惟一的真理,那样太自大了”  相似文献   

7.
生活的勇气     
孔庆东 《世界》2006,(4):63-64
生活是可怕的,但我们不敢说出这个真理。普拉东诺夫代表人类,看清了我们自己:“我害怕生活。”我们每天自以为在“生活”着,其实那不是“生活”,而是“躲避生活”。  相似文献   

8.
张广海 《神州》2012,(25):149-149
我们从小学习数学,但是高中数学和前面我们学的低年级数学知识有所不同,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4年南京市鼓楼区“一模”作文题是: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即将退休时总结出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四个字:“要是”和“下次”。他说,我有许多病人,把时间花在后悔上,他们总是说:“我那次要是能如何如何就好了。”矫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要是”改成“下次”就行了。一旦事情办糟了,应该对自己说:“如有机会,下次我一定要办好。”生活中,你有过“要是”和“下次”的经历吗?懊悔催我们反思,帮我们总结,但懊悔也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斗志。请以“要是”或“下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可以侧重于“要是”,也可侧重于  相似文献   

10.
陈曙光 《攀登》2007,26(1):125-128
近年来,人的本质问题研究一直是人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学术界进一步挖掘了马克思的思想,包括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重点研究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思想。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三个命题,对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出现了社会本质说、双重本质说、三重本质说、四层结构本质说、“社会性实践”本质说、整体本质说等不同观点。本文的结论是“历史生成”本质说,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历史生成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相似文献   

11.
2004年第10期的《纵横》杂志刊登了《解开“真理标准”文章作者之谜》一文(以下简称“谜”文),作者王强华从编者的角度提出了“真理标准”一文作者的问题,与我所了解的情况不一致。作为当年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和理论动态组的一员,我也算是一个当事人和见证人,又对此事作过调查,我觉得有责任从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角度提供一些史实。一“谜”文首先质疑邓小平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支持者”的提法。该文认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由邓小平发动、组织和领导的”,言下之意是,说邓小平是“支持者”,就贬低了邓小平对这场大讨论所作的贡献。对此,…  相似文献   

12.
孙卓丽 《南京史志》2022,(17):31-32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能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要让幼儿正确认识情绪、了解情绪、能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南非的《早期儿童发展服务纲要指南》中对于儿童情感的发展有三个关键词:我是(我自己有哪些特点)、我能(我可以做的事情)、我有(有哪些人可以提供帮助)。而大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越加丰富与清晰,自我的评价与体验也更加客观和积极。他们能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融入笔触中,  相似文献   

13.
蒋金陵 《南京史志》2022,(Z2):67-71
<正>教材原题以《那一次,我真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给我们阳光,有些事让我们成长,有些事助我们强壮。学会记事,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可以帮我们捕捉到生活的光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曾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让他坚信真理和正义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如何记事?  相似文献   

14.
王红艳 《神州》2012,(12):160-160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楼主方舟今天看到一件事,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孩哭着跑来告诉他妈妈,说自己被某某欺负了。他妈妈当即拉着小孩气势汹汹地说:"走,妈妈带你去打他。"我想做家长的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想请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较妥当呢? ◆醉笑西风瘦我记得我的孩子刚上2年级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我儿子说:“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我打不过。”我当时问儿子:“准备怎么办?”儿子说:“学跆拳道,打倒他们。”我说:“力量不在拳头,而在头脑。你动动脑筋,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儿子说:“那我只有告诉老师。”我说:“可以,还有吗?”儿子…  相似文献   

16.
孙建  花丽娜 《神州》2012,(12):337-337
刘斌曾同志指出:“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而是成长中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稚嫩脆弱,需要我们的呵护。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如此重要,那如何来加强呢?根据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相似文献   

17.
最近女儿同我说:“爸爸,丹卫的爸爸胡子这么长,像个野人!”我说:“丹卫爸爸是个书法家,字写得很棒的!”没想到女儿马上说:“我爸爸是个音乐家,我妈妈是个画家,比他们还厉害呢!”你看,我们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伟大”,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孩子,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偶像。  相似文献   

18.
余玮 《湖南文史》2013,(12):5-11
中央党校历史上有两度辉煌。一是延安整风,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二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后者既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起步,也是改革开放的发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起源于胡耀邦当总书记前指导创办的一本内刊《理论动态魏对于这本刊物,胡耀邦曾动情地说:“我死后,你们要写上一笔,生前办过《理论动态》。”  相似文献   

19.
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公共建筑而言,作为视听艺术展示场所的剧场和剧院,则兼具“建筑文化的具体表征”和“艺术表现的承载体”的双重特性。认识一件真正的建筑艺术品如同验证一个真理,需要的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1938年5月上旬,在武昌,我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看秘书长张厉生,没有经过通报,我就直接进了他的办公室。张穿着灰色花呢中山装,同另一个穿着草黄色军装的人,像似已谈完了工作随便谈谈的样子。张就把我向穿草黄色军装的人介绍说:“里特,他姓陈。”(我在留法同学中,年龄比较小,他们都叫我的名字。)张接着说:“他也是20年代的老加马拉的”(留法老同学之一),接着他又向我介绍说:“他是周恩来,政治部的副部长,他的名字是为我们老加马拉的所熟悉的。”我就同周恩来拉拉手说:“久仰,久仰。”周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去法国的?”我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