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阿根廷国家发展历程中,民众主义并不陌生.民众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有其自身发展成熟的阶段性.纵观阿根廷民众主义的发展轨迹,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历了"早期民众主义"、"经典民众主义"和"新民众主义"三个时期.在国内外学术界,对"经典民众主义"和"新民众主义"的研究比较多,对"早期民众主义"的研究就显得格外薄弱.本文①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民众主义理论进行一些试探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黑龙江存在"秽貊族系"说提出置疑.认为"吉里亚克秽貊先世说"、"白金宝文化秽貊系说"、"夫余建国黑龙江秽地说",都是不能成立的.作者提出,这些假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东明建国之地为秽地说"误导出的.然而夫余建国之地并非"秽地",秽人家乡在朝鲜半岛中部,东北大陆不存在秽人实体,秽与貊作为族系在东方并未形成,黑龙江更谈不上存在"秽貊族系"了.  相似文献   

4.
晚清教科之"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演化(1901-19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世纪之交,"科学"一词在中国初现,虽与教育相关,却不特指分科教育.新政时期,中国朝野皆以日本教育作为汲取"科学"的管道,使得晚清新教育与日本"科学"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教科意义上的"科学"概念.这种"科学"概念的生成体现了朝野各方"以日为师"方向上的同一性,但"科学"意义之上负载了不同的政治理想.清政府整体移植日本官办教育体系,以期巩固"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在野士人通过教育接引日本的启蒙思想,从中寻求改造社会的思想资源,二者在政治上的对立越演越烈.教科之"科学"的生成是"科学"概念在教育领域泛化的结果,它在学术与政治两方面都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5.
三年困难时期的“做饭技术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锴  蔡天新 《百年潮》2006,(12):35-38
"做饭技术革新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掀起,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减产.但在浮夸风的作用下,各地却瞒报、虚报粮食产量,民众被迫勒紧裤带多交公粮.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触目惊心.在坚持既定原则下(没收自留地、粮食分配到食堂等),各级党委政府发动了一系列的增产节约运动,如"低标准、瓜菜代"、推广代食品等.以"粮食烹调增量法"为主体的"做饭技术革新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创造和意义关系的交流.它因人们的交往关系而存在并运用于交往关系之中.关系总是同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假设无所不在.正是这些建立在通常假设意义的核心基础之上的"关系"理论造成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华人社会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因此,只有研究维系中国古代人际传播秩序的关系假设,才能正确诠释"仁"、"礼"、"忠恕"、"和为贵"等传统思想范畴在古代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月兰  柴云  李方 《百年潮》2009,(3):61-65
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 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对两场文艺风波的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庆全 《百年潮》2002,(4):34-38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就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对已经结束的历史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论界和文学界拉开了序幕.在理论界,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标志,开始了深刻的理性的思考;在文学界,则以"伤痕文学"这种独特的形式进行着反思.  相似文献   

9.
阎锡山的狡猾和奸诈是出了名的,被人称为"乱世狐狸".他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山西的"土皇帝",也是民国少有的"不倒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在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之间玩儿着"在三颗鸡蛋上跳舞"的游戏.妄图维护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但是.阎锡山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走马楼竹简所见"小口"称谓,透露出一些反映三国时期赋税史、财政史乃至社会生活史的新信息,对于认识古代未成年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有益的."小口"一语见于<魏志>管辂故事,可知"小口"是当时通行称谓."大小口有差"的制度,在战国秦汉已经出现,历朝有所继承.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尚无法确知走马楼竹简"小口"与"大口"的年龄界定.或许可以通过走马楼竹简所见"小女"的年龄分析,获得一点参考信息.当时"小女"与"大女"的年龄界点应当在十五岁左右,如果我们推想"小口"与"大口"的界定也是如此,或许不会有大的差误.这一情形,当是继承了汉代社会关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有不同社会责任和社会权利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绿"与"绿"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同形词.在这些同形词中必然存在异义词.本文所讨论的"绿"字,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同时存在,其基本义相近,引申又有所不同.本文将从"绿"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的解释和分析出发,试比较"绿"在现代中日两国语言中异同.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轻日"和"师日"两个阶段.初期,以日本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为主流,中国仍然视日本为"蛮夷之邦",国民存在浓厚的"轻日"趋向.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战败,导致对日本的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由"轻日"向"师日"转变.明确提出"以日为师"的思想的当首推黄遵宪;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将"以日为师"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并加以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全国性的行动和时代潮流.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梁红伍 《百年潮》2006,(9):19-22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味.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件.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他"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1978年,我曾在中央党校做"清查"工作,在整理"康生问题"的材料时,曾看到过康生揭发江青、张春桥的有关内容.现就我所掌握的资料,谈谈此事.  相似文献   

14.
上古时期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是后世历史记载的源头.在相关的历史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其某些影子.出现于早期历史记忆中的"人"多为"英雄"或"圣人",而非普通的人.逐渐剥落掉神的身影,而呈现出真正的"人"面貌,已经是野蛮与文明之际的事情.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人--神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记忆是古代文明出现上升的阶梯.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08,(8):58-59
当中国海军陆战队这支精兵劲旅,博得"天下第一旅"的称号.享誉世界的时候.1995年6月.在中国南海这块热土上建立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一支"中国海军女子陆战队"又让世界惊讶了一回。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们,肩负起"女子特遣队"的神圣使命.给海军未来的立体战场.披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6.
旅游     
《神州》2008,(6):15-16
遵义会议纪念馆新貌迎游客贵州省红色旅游圣地——遵义会议纪念馆早已游人如织.据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张小灵介绍.为让游客满意在贵州,展示遵义形象.遵义纪念馆新貌迎游客。为迎接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遵义纪念馆提前对展馆进行了维修和硬件建设.新增了多个历史多媒体演示片.游客可免费参观"长征与工运"、"胜利之师"等展览.推出讲解员"星级升降"管理制度.同时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实行专人负责.随时保洁,保证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相似文献   

17.
张春海 《安徽史学》2021,(5):121-129
在蒙古将征服高丽正式作为目标前,高丽人出于对"夷狄"的不认同,不承认"兄弟之盟"事实的存在,代之以"约和""和亲"的话语.在将征服高丽正式作为目标后,蒙古人亦不承认"兄弟之盟"的存在,而以"投拜"话语置换.正式臣服蒙古后,同盟史与高丽人在认同背景下建构的臣服史之间存在张力,他们又试图对之进行重构或覆盖.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高丽人又会将同盟史的记忆唤起,发挥其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18.
许善斌 《百年潮》2006,(11):76-79
博彩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大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的叙述,而真正意义上的彩票直到19世纪后期才在民间出现.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开政府发行彩票的先河,随后以"教育"、"善后"、"济实"、"慈善"等各种名义发行的彩票相继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彩票被取缔.  相似文献   

19.
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的演进,正是以"制度化"与"民主化"为目标的现代性在"国家/社会"这一权力结构中的又一展演.这一发展实现了现代国家在统治模式上的"理性化",从而成为德国现代化的一次尝试.然而"现代性的病态"却注定了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德国社会政策改革的这一历史将成为学界反思现代性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名实问题讨论中对"封建"概念的不同理解,说到底是承不承认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视西欧封建制为特例",氏族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模式只适用于西欧.列宁把"封建"拓展到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是"泛封建论"的始作俑者.把秦以后的中国定为封建社会,就是"泛封建论"在中国历史上的贯彻;它既不符合封建的古义和西义,亦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我曾经撰文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趁<史学月刊>组织笔谈的机会重申我的一些看法,并作若干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