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李扬 《沧桑》2010,(2):104-105
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们在建国初颁行了一系列政令,这些政令对于刚刚经历了明末战乱的清初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本文从圈地令、迁海令到赋役政策的转变和屯垦移民政策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清初的一些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恶果。这些政策措施的弊端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长远的恶劣影响足以让后人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3.
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们在建国初颁行了一系列政令,这些政令对于刚刚经历了明末战乱的清初社会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本文从圈地令、迁海令到赋役政策的转变和屯垦移民政策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清初的一些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种种恶果。这些政策措施的弊端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长远的恶劣影响足以让后人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4.
土尔扈特蒙古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其经济状况可以概括为:传统游牧经济由盛而衰;以互通有无为基础的对俄贸易往来不断;为俄国军事战役出兵助战获得战利品和报酬成为特殊的收入来源;突袭其他民族和控制贸易路线是增加财富的渠道之一;捕鱼成为相当一部分生活贫困的土尔扈特人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作者认为经济状况恶化是促使土尔扈特蒙古东归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4年出版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以下简称《巴州志》)是新疆第一部反映民族自治州的地方志书,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新疆地方志暂行规定》提出:“在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新方志应充分反映民族特点”。作为一部民族自治村怕勺志书,应该充分反映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放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说,《巴州志》应充分反映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这还因为南路旧土尔扈特为汗旗所在,东归的土尔扈特及和硕特成员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安排在巴州境内。土尔扈特的东归,在十八世纪是轰动世界的壮举,其结果是十六万余人行程数千公…  相似文献   

6.
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 ,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额尔齐斯河中游以西一带 ,17世纪 30年代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畔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长期受沙俄侵略和奴役 ,远离故土 ,处境艰难。因此 ,他们的首领渥巴锡汗率领大多数部众历经艰险 ,于 1771年返回了祖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土尔扈特东归。土尔扈特东归后 ,清政府用治理蒙古民族的办法设立了盟旗来统治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的大小封建主在清廷册封下 ,保住了他们世袭的贵族地位 ,依然是土尔扈特人民的直接统治者。十七世纪初 ,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或黄教 )传…  相似文献   

7.
英国近代著名学者德昆西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象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的无垠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和那样激动人心的了”。德昆西在这里称誉的那个“轰动于世”而又“激动人心”的伟大事业,是指一七七一年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土尔扈特蒙古,在其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重返祖国的动人事迹。早在明末清初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的我国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蒙古,之所以能够胜利地重返祖国,一方面是由于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身居异域,但始终怀着一颗“恒归向中国”的“积诚”之心;另一方面,则由于乾隆帝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执行了正确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整个过程中,乾隆帝先后下达了近三十道谕旨,从  相似文献   

8.
清初满洲贵族对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进行了军事征服和政治招抚两手政策和措施。清代"新满洲"基本概念应该重新界定,特别是清朝晚期,"新满洲"主要指地域而言。通过探讨赫哲族大批内迁宁古塔、盛京和北京,并不断融入满洲的旗籍化过程和规模,旨在研究清初东海赫哲族融入满洲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有清一代历史上,满汉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尤其在清初的一段时期内这个问题越发显得突出。对清初的统治者采取合理而正确的手段,积极调整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居于东北的这一少数民族能够长驱直入山海关,迅速占领北京,入主中原,逐步统一全国等一系列问题,清史和满族史专家多有论述.本文试就在这一过程中,从满汉关系的另一个角度,即清初历史上归降汉宫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尝试性概述。努尔哈赤是清朝大业的奠基人,他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其祖、父十三副道甲起兵,开始了征伐战争,逐步统一散乱的女真各部。…  相似文献   

10.
郭梦頔 《神州》2012,(26):192-192
清朝柳条边的设置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清初对于关外的经济开发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清初流民政策发展起来的。虽然,清初流民政策对于柳条边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流民的存在也成为关外经济发展的负担,加重了柳条边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为核心史料,考察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在土尔扈特东归中所起作用,分析阿布赉率领左部哈萨克积极履行藩属义务,参与清朝重大边疆治理活动的史实。针对学界以往普遍低估或否定土尔扈特东归过程中哈萨克首领阿布赉所起积极作用的传统观点,认为阿布赉以清朝忠诚藩属身份出现,并对清朝治理新疆和中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探讨了土尔扈特东归取道哈萨克草原的真实原因,阿布赉遣使通信及其"密报"所起关键作用,清廷接报后得以更加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俊颖 《沧桑》2014,(2):28-30
与汉族传统的束发不同,满族的传统发式是又剃又辫。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更是赋予这种发式以"削平四夷,定鼎中原"的政治意义,颁布"剃发令",强制汉人剃发垂辫,由此引发了大江南北的抗清浪潮。对民族自尊心极强的汉族人来讲,衣冠发式承载了太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优越感,清初统治者强行剃发,无疑是要变我风俗、毁我文化。因此,清朝初年,汉族人反剃发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维护民族文化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唐代时期是中国同意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者采用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客观上使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统一,促进了唐代的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昌盛,政治局势上的安定和睦。中国历史上唐代的民族政策理念"和"的概念对后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对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原因、清朝对土尔扈特部的政策以及清朝和俄罗斯因土尔扈特部东归而产生的交涉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土尔扈特部族东归乃是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为了该族生存的空间而做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康熙年间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商谈清政府与阿玉奇建立反对策妄阿拉布坦的联盟和劝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迄今悬而未决。本文主要利用满文档案,从清与准噶尔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关系、清向准噶尔和土尔扈特遣使的情由和俄国对清使节团的认识等方面,说明图理琛使节团肩负上述秘密使命的可能性极小,文对进一步研究清与准噶尔、土尔扈特的关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承德是一座风景幽美的历史文化名城。清初,避暑山庄建立后,这里成为北京以外清帝处理重大民族问题和边防问题的陪京重镇。康熙皇帝玄烨(1662—1722),在民族团结的历史潮流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对蒙政策,完成了清初国家统一的大业。现就通过溥仁寺的建立,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玄烨的六十寿辰。他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庆典后,于五月初十出巡塞外,十六日到达避暑山庄。这时蒙古各部王公贵族也纷纷齐聚这里为玄烨祝贺,并请求建立寺庙纪念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蒙古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教育制度的演变,得出了"民族发展是民族教育的根本条件,民族教育反过来促进民族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必须依靠民族本身的努力和正确的教育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初西学输入的成就与局限宝成关一由于清初统治者,尤其是顺治、康熙两帝,对传教士及西学相继连续采取了优容礼遇及吸收引进的政策,使西学东渐的势头并未因明清鼎革而中断,西方科学文化在清初得以进一步传入中国,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1、天文学。1644年...  相似文献   

19.
加强辽宁省民族政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结合辽宁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这些政策通过几十年的落实实践,使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对民族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民族工作部门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近年对辽宁省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仅就部分民族政策的落实情况、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加强有关民族政策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元明清时代是实现整个中国的大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清初,在中央王朝内部,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各民族由于地域、族源和文化等因素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联系,并确立了宗主关系,清王朝通过联姻、赏赐、编设八旗等政策不断强化东北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在外部,清王朝和东北各民族面临着外敌入侵。正是在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东北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激发,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保家卫国的朴素爱国主义塑造着东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也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自觉发展”,近代中国疆域意识和领土意识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