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夏地理》2006,(10):18-18
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多了。最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态学家梅里特图雷茨基和同事对加拿大西部森林土壤和植被中的汞含量进行的调查表明,由于气候变暖而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正在使土壤释放封存于地表下的汞,其水平约是估计的15倍。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12,(42):58-59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像一只喝醉了酒的大象,将海地和古巴踩得满地狼藉,然后又奔着美国而来。10月28日,飓风在大西洋城登陆,此时,万众瞩目的美国大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奥巴马和罗姆尼进行了3场辩论,互有胜负,飓风的到来打乱了二者的竞选计划。  相似文献   

3.
周蕊家 《神州》2013,(5):28-28
科学印证气候变暖的最好方法是研究指示生物。乍看标题,读者或许质疑,诗词名句与全球气候变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该标题的拟定有何意义呢?难道有些诗词名句能够从某些方面佐证古今对比全球气候变暖现实的参照呢?  相似文献   

4.
今之气候变暖,冰山溶化,林草减少,沙漠扩大;沙尘暴严重,凝冻灾害,严重旱灾,特大洪涝,大风暴雪,连连发生。城市温室效应显著,低氧环境影响市民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增加。故有专家建议,关注气候,关注环境,用到医院治病去痛之钱,用买保健品护健康之费用,通过国家投入,为保护气候买单。  相似文献   

5.
韩艳 《神州》2010,(3):79-79
2010年的初冬,京、晋、冀、豫的大地上均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凶猛”的暴雪天气。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入冬时间早。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吉林东部、辽宁东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出现明显雨雪天气。与此同时,10月中旬以来,与我国北方同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一些国家也提前进入了冬季,多次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部分地区打破最早下雪纪录。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到政治:全球变暖问题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再荣 《史学月刊》2003,(4):114-120
国际社会在对待全球变暖问题上经历了从科学回应到政治回应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全球变暖科学理论的发展为国际气候科学界达成有关共识提供了基础,同时为政治家的政治决策提供了相关的科学背景知识,从而为全球变暖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政治回应过程反映了更为复杂的国家集团间的利益矛盾,主要包括南北矛盾和北方内部的矛盾,它们的妥协和合作是确保温室气体减排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华夏人文地理》2005,(11):15-15
绿色和平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黄河源区土地退化面积已经达到三成以上。气候变暖造成了冻土消融、湖沼疏干等环境问题,近15年间,黄河源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8米。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徐影表示,虽然现在说黄河会断源的结论太早,但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的影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文史月刊》2010,(9):10-11
##正##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很多环保主义者扮着北极熊,用伤心的泪水希望引起与会各国代表或政要的注意,希望大会通过严格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指标,拯救脆弱的地球。这段时间,一幅北极熊残食幼子的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成为北极熊的数量生存环境因人类活动而不断减少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位于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以其千姿百态的冰塔林闻名于世。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绒布冰川正在逐步消融,也许有一天,她将最终消失,那时,我们只能从照片中凭吊她的美丽和雄奇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气候是20世纪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的领域。自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问题已开始予以关注,但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且缺乏深度,研究水平大体仍处于发轫与起步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在研究方法上,除继承前一阶段依靠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归纳之外,还拓展了资料范围,对资料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引入了同位素、孢粉分析以及模拟方法等全新的研究方法。20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对资料的重新解读以及新资料的发掘,涌现出一些突破性研究成果,区域研究呈现出更加活跃的局面,相关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央行不提出建言、不坚持原则已是错误,为不负责任的货币体制辩护,更是大错特错  相似文献   

12.
《华夏人文地理》2001,(3):22-23
昆明巫家坝机场除了是飞虎队的主要基地和司令部外,也是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机场。据史料记载,驼峰航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当时各种运输机载重量分别为4吨、6吨和8吨,如果计算一下,人们就可以惊奇地发现,当年平均每天都必须有100多架驼峰飞机在如今比较寂寞的滇西上空飞越穿梭!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改革。除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外,改革的重点趋向是加大与相关学科研究的联系,走出国门,拓展研究空间,注重教学建设。本文拟从全球史研究视野出发,探讨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及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物周刊》2012,(8):15-15
汇丰近日公布的一份贸易展望报告显示,中国的贸易将于2014年开始加速,超越美国的增长步伐,并住2016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汇丰环球联系贸易展望》预计,在未来5年中,中国贸易按年增速将达到6.61%,远超3.78%的全球平均水平;美国与日本仍将保持作为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地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是一部通史性质的世界城市史著作,该书具有显著的理论色彩,对于城市的本质要素、城市发展的阶段与规律等问题提出明确认识,其特点还集中体现在对于世界城市史研究所持有的全球史视角。该书对于宏观研究与理论研究的重视,值得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加以倡导。中国城市史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应积极拓宽和深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领域,积极开展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旭鹏 《历史研究》2020,(1):155-173
全球史旨在超越民族国家叙事,但对某些非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来说,民族叙事依然有其价值。具体到中国的语境中,民族国家依然是历史编纂得以展开的重要框架,全球史的目标因而不是超越或消解民族国家,而是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重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全球史与民族叙事的这种辩证关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提供了可能。它要求中国历史学家在立足本国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作出新的理解和认知,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内部诸种力量协作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国际性乃至全球性因素合力形塑的产物。这种在民族叙事内部而不是之外发展出来的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将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前提,也是中国史学对于全球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日益关注全球变暖和矿物燃料利用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的今天,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而备受关注。本月,《华夏人文地理》特地邀请Fridleifsson教授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十一座旅游名城避寒疗养气候旅游资源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人体健康与气候环境作了分析,阐明寒冷气候与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对应关系。运用生理气候舒适度指数,对中国南方11座旅游名城的避寒气候作了横向分析比较,得出中国最佳避寒疗养地的区域格局,为开展中国冬季避寒疗养旅游提供了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变暖,格陵兰岛的冰原和冰川消融得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靠打猎和渔业维生的因纽特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赵宣 《收藏家》2014,(5):72-72
<正>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峰值后,2012年成交额下跌甚剧,2013年缓慢调整恢复,仍然稳居全球艺术品市场第二的位置。根据欧洲艺术品基金会最新发布的《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4》,2013年中国占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总额的24%,美国占38%,英国以20%排第三。中国艺术品交易额较2012年有8%的提升,也依然是艺术品纯进口国之一,中国买家在美国拍卖行和欧洲市场支出分别超过19%和13%。这说明,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