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志远  刘昌敏  高玮 《神州》2011,(27):78-80
1989年,陶华碧开了个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作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陶华碧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以为缺少麻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她从此潜心研  相似文献   

2.
凉粉——这种用碗豆粉或红薯粉搅拌而成的小吃是何时传入西藏这块土地的我已无法考证了。但从记事开始,街头巷尾那一个个小小的凉粉摊便是令我这个馋丫头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是那些因父母工作的原因,生在西藏,长在西藏,视西藏为第二故乡的青年们中的一个。而每每回想在藏度过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那拌着红红的藏式辣椒,鲜辣可口的凉粉一种温馨就浮上脑海,这种便宜又好吃的小食品曾给我和伙伴们带来多少欢愉和满足。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里,孩子们甚至没见过冰淇淋,不知何为香蕉,一碗几角钱的凉粉便已是最喜爱的零食了。记得小时候作文,我还曾写道:“我最想做的事是长大后摆个凉  相似文献   

3.
我有时去一家有点著名的店吃烧烤。它著名是因为它能用谷歌搜到。我输入生蚝,然后它就时不我待地跳了出来。夏天对于烧烤店的挑战是,你要花很多钱,买一个春兰空调,向潜在的顾客证明你们店是反季节的.是夏天里的冬天。  相似文献   

4.
攀比     
女儿自懂事起就喜欢攀比。在家里,她和大人比。我买了一套所谓高级西服,妻夸了我几句,她的小嘴马上就噘得老高;我买了几本书,她也要买几本。在学校她和同学比。见人家的书包比她好,学习用具比她漂亮,她马上要求父母给她买更好的,达不到目的不罢休。为这事妻没少发脾气,甚至还有过棍棒“教育”。然而,打骂过后,妻又心疼,又内疚,于是,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有一次,她匆匆跑回家,开口便问:“爸爸,科长大还是主任大?”我干了几年的社会工作,还真头次听说这个问题,想  相似文献   

5.
带病工作     
《风景名胜》2014,(9):174-174
说来惭愧,身为导游,我至今还没有去过西藏,所以总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对于西藏,我多少是有些顾虑的,不知道高原反应会有多厉害。有一年我自己开车去甘肃、青海玩,在兰州的那天早晨,我一起床就觉得天旋地转,心想这下坏了,赶紧跑去街对面的药店买红景天。卖药的女孩听说我是为了对付高原反应,完全不顾及我的面子,笑得岔了气:“兰州的海拔才1500米,从来没听说有人在这里会有高原反应的!”  相似文献   

6.
不知何时起,堂妹瑶瑶突然改了面貌。出门时必定描眉画眼,把小脸涂得惨白,连衣服都穿得层层叠叠如松塔般。和她对话简直让我头大,“听说张佑赫要参加这期‘X-MAN’(韩国综艺节目)哦”;吃饭一定要吃《大长今》里的韩国菜;买衣服一定要到网上选购韩国原版服饰……就连见人打招呼也变成了“阿尼亚鞋油”(韩语:你好),弄得楼下阿姨直嘀咕:“这丫头什么时候开始推销鞋油了?”  相似文献   

7.
尹凉粉 凉粉是青海的传统名优 小吃,“尹凉粉”是其 中的佼佼者。 “尹凉粉”的创始人是尹光祖,他祖籍青海互助沙塘川。尹光祖原为清朝营伍士兵,营伍解散后,定居在西宁香房巷,以经营小本生意卖凉粉为生。他拜邻居孤寡老人宋奶奶为师。尹光祖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聪明好学,吃苦耐劳,深得宋奶奶喜爱。宋奶奶将制做凉粉的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他  相似文献   

8.
过些天就回国了,这两天开始转悠,想着给亲戚朋友买什么礼物。昨天去了Loehman’s,一个名牌打折店,过了季没卖出去的名牌,也就是名牌中的半老徐娘,在那里荟萃一堂。其实我这人平时买东西,最不讲究牌子,觉得牌子这种东西,一是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一个朋友,去年买黄金,赚了27%。""我的一个朋友,前年把买房的钱全买了一只股票,翻了十几倍,1间房变成10间房了。""我的一个朋友,买那个XX理财产品,去年有9%的回报呢。""我的一个朋友,把所有积蓄都做了P2P投资,每年的回报率有18%。"我猜,你也常听人说起"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吧?这个朋友,投资经历惊天地泣鬼神,可是,你总是听说他赚钱的故事,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亏钱的故事。当然了,投资赔钱的故事再普通不过,谁也不稀罕听,只  相似文献   

10.
幽默三则     
包得好病人:售货员同志我上次到这里来旅游买 的这种感冒药我按时按量吃了一周多时间, 怎么感冒一点不见好呢?售货员:您买的是什么药呀?病人:就是您向我推荐的“包得好”!售货员:是呀!我一开始就告诉您了这药叫“包得好”。病人:“包得好”的意思不就是保证能把我这感冒治 好吗?售货员:您这是“包”“保”不分,我们这是“包得好”不是  相似文献   

11.
毛蕊 《旅游纵览》2012,(1):16-17
<正>去台湾之前我在网上做功课,搜索此行买什么回来最好,答案是:凤梨酥。等我在去购物店的大巴上,吃了导游送上的尝品后才豁然明白,大名鼎鼎的凤梨酥不就是那种叫做改良月饼的菠萝馅糕点嘛。实话说,我对这种黏糊糊的馅很抵触的,但仍然大老远的买回来不少送给亲友,当然这是后话。  相似文献   

12.
征服瀑布     
暑假中,我有幸去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次旅行,不仅使我欣赏了桂林优美的风景,还使我从中知道了许多道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问你,这是诗仙李白用来描写什么景物的?对,就是瀑布,我们桂林之行的第二天,就去了古龙瀑布景区。在热带雨林般的丛林深处,传来了隆隆的声音,那是大自然的召唤。突然,一道树障挡住了去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转溪头忽视”。在拐了一个弯后,眼前一亮只见一道瀑布飞流直下,沿着陡峭的山壁奔腾而至脚下,溅起的水花如一朵朵白莲盛开,好险哪!我望着这瀑布,叹为观止。“光赞叹可不行,你得从这瀑布上爬过去。”妹妹指着一家古色古香的店说:“去买双草鞋,穿上咱们好去爬。”我望着那瀑布,心想,上面的  相似文献   

13.
刘裕黑 《南方文物》2006,(3):140-141
江西省高安市有两处风景名胜点,即吴有训科教馆和大观楼。科教馆里陈列有吴有训的“博士匾”。大观楼有“状元台”,“状元台”与“博士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状元台”究竟为何物,这还得从头说起:吴有训还在六七岁时,他的父母请了一位私塾先生吴起瑞专门教吴有训读“三字经  相似文献   

14.
好者是加法     
买肉的柜台前。“买多少?”“七八元钱左右。”营业员割了一块,过了秤,说道:”15元钱!”“太多,我只要七八元钱的!”“七加八,不正是15元吗?”  相似文献   

15.
状元趣事     
吴昆 《文史月刊》2014,(1):80-80
中国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总共出了592位状元。 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是个农村汉子,身材较胖,很能吃,虽然脑子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因为考试时间长,李蟠带了36个馒头上了考场。无奈李蟠写字非常慢,馒头吃完了,李蟠还没有写完。李蟠饿得受不了,只好向监考官要馒头吃。监考官见他可怜,便又给了他几个馒头。康熙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赞扬李蟠的苦学之心,又看看李蟠的文章还行,就破例让他当了状元。这件事马上传外了,有诗云:“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20,(1):I0001-I0001
有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是那次在马尔内战役中,当时我的胸部负了伤。”另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是在横滨遇上大海啸,当时幸亏我躲到一家油漆店的屋檐下才奇迹般地得以生还。”又一个人说:“我生命中的坎儿曾经在我极为孤独的时候出现。”  相似文献   

17.
奇趣站     
《文史天地》2008,(5):72-72
白捡的状元 明朝洪武18年,会试后的前三名依次是黄子澄、陈子宁、花纶。殿试时当朝皇帝朱元璋却发出话来“我昨夜做了一梦,神仙告诉我,本年的新科状元姓丁。”这下主考大臣赶紧翻阅考卷,找了许久,总算找到一个名次较后而叫“丁显”的人,上报皇帝后,朱元璋说道“此人姓丁名显,自然应‘显’,状元就该他做。”结果黄子澄屈居探花。  相似文献   

18.
杨艳云 《神州》2013,(20):145-145
“阿姨,买本作文书”。这样的话经常在书店里回响。是啊,写作文真是愁坏了好多同学。他们总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于是便买本作文书,或者找篇范文照猫画虎,应付老师的差事。听说有的老师还挺鼓励,美其名日: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并且认为,学生抄多了,熟能生巧,写作文也就不难了。这些种种“奇谈怪论”,真让我这个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感到很惶惑。学生怕写对作文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下面通过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怕写作文到逐渐喜欢写作。  相似文献   

19.
抽陀螺     
儿子小学毕业升初中,吵着要电脑。哪有十来岁的孩子就玩电脑。我工作二十年了,还不是靠一支钢笔写文章,报刊上可没少发表?谁知儿子振振有辞:“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家都有电脑,你大小也是个干部呢,难道连电脑都买不起?”小小年纪竟用起了“激将法”。最后还是妻出面协调:“买就买吧,只当给孩子买一件玩具。”“玩  相似文献   

20.
漫步日内瓦     
孙大姐和她的丈夫老李是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听说我来了瑞士,便几次打来电话请我到日内瓦玩。我们相约周末九点钟在日内瓦火车站碰头。从我的住地洛桑到日内瓦只需半个钟头的火车;但因为我是第一次去日内瓦,人生地不熟,便早早来到了车站。车站上冷清清的,大概刚走了一趟车。我徘徊了一会儿,找了一张长椅坐下,取出刚买的报纸,翻阅起来。“小姐,这里没人坐吧?”我抬头一看,前面站着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赶紧挪动一下身子:“没人,你坐吧!”“谢谢!”小伙子是个乐于言谈的人,坐下不一会儿,便耐不住沉默了:“你是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