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关研究敦煌变词汇的章已有六七十篇。但敦煌变中的词汇就像无尽的宝库,总是有挟发的地方。本选择其中数例词语,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料、词汇、语音和语法四个方面对整个 2 0世纪的敦煌变文语言研究作了简单地总结和评述 ,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屏风画是敦煌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兴起于盛唐,经过中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归义军时期发展成熟。盛唐后期,变文由中原地区传入敦煌,到了归义军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屏风画的发展过程中,与敦煌变文逐步形成了比较紧密的关系,尤其表现在创作题材方面。莫高窟屏风画由于所处石窟中的位置、采光等因素,是不太适合直接配合变文讲唱。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是唐代文学的新兴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为文学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变文直接继承我国诗辞歌赋的优良文学传统,积极借鉴讲唱佛经教义的宗教文学的表现手法,多方吸取民间说唱和绘画、音乐等艺术特点,兼有文学和艺术两方面的特征,为后代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敦煌变文对凉州宝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凉州宝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本文就敦煌变文与凉州宝卷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固有的赋和诗歌骈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敦煌变文,以韵文、散文交错的形式,以讲唱为特征,阐述佛经故事、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力图融通儒释道,认同世俗政治,积极彰显孝道,其中所蕴涵的文化融通与政治认同价值,亦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初在敦煌汉简中发现的“田章简”,早已引起学界关注。近一个世纪来,不仅对该简的释读更为科学准确,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和最近几年,又在居延地区发现了“田章简”和与之相关的《晏子春秋》佚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旧出土汉简,对简文内容的源流进行了考察。认为:敦煌变文中的有关故事可以在汉简中找到源头,而汉简中的这些记载又可追溯至《晏子春秋》或更早的历史故实,它们有着一脉相承而绵延不绝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变文》的创作年代虽然没有定论,但是通过史料可以推断其创作于敦煌被吐蕃占领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昭君故事进行改编创作,并赋予昭君悲剧性女性像色彩。作为一种庶民文学形式,变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敦煌普通民众的生存形态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李玉林 《丝绸之路》2020,(3):140-143
敦煌《降魔变文》舍利弗与劳度叉的斗法,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斗法,从斗法主角、斗法方式、斗法的语言表达、斗法的心理刻画、斗法的主题等方面对比,剖析两部作品乃至变文与后世神话小说间的传承关系.中唐时期变文的基本特色和优点都被后世神话小说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如广泛地使用斗法情节、想象极其丰富奇特、善于铺陈场面、情节起...  相似文献   

9.
由敦煌文献的统计来看,有关讲唱文艺的作品的数量,在九、十世纪的写本中突然明显地增加了,比如,故事略要本、讲唱体写本大概都集中在10世纪的文书里.在此笔者将探讨发生这种情况的理由.笔者认为,讲唱文艺的发展与唐代佛教的演变有一定关系,唐代的通俗讲经等讲唱,可能是在安史之乱后开始的佛教通俗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敦煌以外的文献记载里能够看到的通俗讲经的记载都集中在九世纪中期.这样一来,敦煌与中原的佛教界似有几十年的时差.这点与敦煌地区的政治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因为敦煌与中原之间有两次(787-848年、905-914年)交流中断的时代.笔者在本文里,把这些敦煌的历史、地区的佛教特征以及民间佛教活动结合起来考虑,来探讨故事略要本、讲唱体等文献的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有扫墓祭祖与游艺娱乐并行的风俗,追念先灵与休闲娱乐的情感得以同时释放.唐人的这一风俗在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有所体现,通过对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有关寒食、清明游艺活动资料的爬理,以饮宴踏舞、扫墓春游、球戏娱乐以及斗鸡等活动为切入点进行讨论,藉以探究唐代寒食、清明节日中的游艺风俗,进而窥视唐人的社会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1.
明初攻取敦煌,后以归附的蒙古王子为指挥使设置了沙州卫,使沙州成了明代的一个羁縻卫所。其后为经营西域,明朝设置关外七卫,敦煌成为明代西陲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瓦剌和吐鲁番等部族的侵扰等诸多原因,明朝弃置了整个敦煌地区。本文欲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力图对明朝弃置敦煌之原因作出分析,并探讨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净土宗与祥宗是佛教中国化最为成功的宗派,这些宗派的发展主要在唐、五代。净土教从善导、慈民到法照,净土礼赞风行全国;不但流传于西北边陲的敦煌地区,甚至不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13.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榜题为"守护于阗国"的八位神祇以一种固定的配置方式出现在前室的盝顶甬道两披,并且其样式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不变。八位守护神按照样式可以分为天王形、力士形、以及女性神三类。通过与长安、西域等地图像的比对可以发现: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形守护神与开元、天宝年间的天王造像非常接近;力士形守护神、女性守护神的身上则杂糅了多地、多种的图像因素,显示出他们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多种文化要素的借鉴。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汉化倾向,可能与初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在于阗的经营有关,这一时期汉地文化、佛教被于阗人了解、认知,从而以汉地的造像样式为蓝本创造属于自己的守护神。此类图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的习俗,另一方面则是《牛角山授记》、《于阗教法史》等经典中记载的佛法衰微,是一种护国、护法思想的产物。这或与吐蕃占领于阗前,于阗乃至西域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敦煌诗歌残卷中,特别是敦煌诗人的诗歌中抽绎出关于敦煌风貌的线索,力求更加客观地分析敦煌的地理环境、风云变幻、异域风光、民族风情等,从而对敦煌的地域文化风貌获得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重点介绍了蚌埠双墩遗址的自然环境、植物类刻划符号的类别与内容。并尝试解读这些刻划符号在双墩先民生产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古敦煌地区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及中亚各国往来的交通要道上。汉胡杂居现象十分明显。晚唐五代宋初,净土寺与敦煌地区粟特、龙家、吐谷浑、铁勒等胡姓居民之间往来频繁,尤以经济关系最为普遍。其寺僧日常生活受胡风影响深远,呈现出胡汉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Headmen, chiefs, kings, and emperors, the titled leaders of numerous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sub-Saharan Africa and lowland South America, wear necklaces of large canines from the most powerful and ferocious animals in their respective environments. These formal badges of office symbolize their power, leadership, rank and authority in society. This generalized theme is predicated on the thesis that a leader's power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animal from which the teeth were extracted; that is, cultural man has borrowed a model from nature on which to base his power. The fact that humankind uses this same conceptual model in numerous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indicates that the human mind functions in much the same way everywhere. Regarding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work, in each example presented, the presence of a visual image is considered fundamental to the overall process of gathering documentary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is thesis. In each instance too, published data are used to confirm the title, culture, place, and, where possible, the name of the individual wearning the tooth neckla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it was worn.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姜涛 《敦煌学辑刊》2004,(2):159-164
2003年,敦煌学界取得了丰硕成果,论颇丰。为反映是年的学术成果,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收集工作,同时鉴于已有《2003年敦煌学研究论目录》的发表,我们希望做一补遗工作,以便于学界资料查询。  相似文献   

20.
安毅  张景峰 《敦煌学辑刊》2007,1(1):150-157
郑炳林教授与沙武田博士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以下均简称《概论》)一书于2005年8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作为敦煌学两大主体之一的敦煌艺术研究与敦煌文献研究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