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代金银首饰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之水 《收藏家》2008,(8):57-64
金累丝凤簪(图1)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①凤簪为一对。其一通长23.5厘米,重95克;其一通长24厘米,重94.6克。它的制作,是先把撮好的花丝按照凤凰部位的不同而掐成不同的花式,复用边丝掐出翅膀、尾羽的形状与轮廓,继用各种小卷丝分别在轮廓内平填。凤身系堆垒成型,凤首则用两枚金片打造成形,然后扣合为一。  相似文献   

2.
扬之水 《收藏家》2008,(12):35-40
金镶宝珠梵文挑心(图1)金镶宝梵文分心(图2)北京右安门外彭庄明万贵墓出土把释道题材用于金银首饰纹样,是明代才兴盛起来的,——虽然辽代已稍用于妆点金冠,但究竟不曾蔚为风气。道教题材多取意于长生久视而每与 “寿”字相联,一般是选择带有符号意义的形象,如南极老人、西王母、八仙,还有历代传说中的仙人。佛教题材的取用,其意多在于祈福,而消灾免难,  相似文献   

3.
扬之水 《收藏家》2008,(6):45-50
金银首饰到了明代,也就到了它的发展高峰,当然此前的宋元已经为之铺平道路,不论工艺,还是纹样题材。就工艺来说,宋元时代流行的打造,明代依然沿用,不过不再置它于首要,而是把宋元已有的镶嵌与累丝发展到了极致。镶嵌乃显华贵,累丝则见工巧,二者的相辅相成,也把女子妆束的审美趣向由曾经有过的“闲花淡淡春”,而推至“鲜花著锦,烈火烹油”。  相似文献   

4.
扬之水 《收藏家》2007,(4):29-36
四、簪之二:满池娇荷叶簪前曾举出武汉黄陂周家田元墓出土韩娘子的一对金螭虎钗,除此之外,又有金瓜头簪一支,金二龙戏珠梳背一,又一支玉荷叶簪①(图1:1)。簪首的荷叶绿玉制,一对以金片两相扣合的鸳鸯用细金丝穿系  相似文献   

5.
扬之水 《收藏家》2007,(3):47-54
甲、样式宋元金银首饰的样式与工艺,是长期以来不太被关注的题目,有关的考古发现其实不算少,比如两个最为集中的古代窖  相似文献   

6.
扬之水 《收藏家》2009,(6):59-66
明代金银器皿以筵席用器为主。皇室用器之一般,可见礼书所举“供用器皿”中的金银器。如金器一项中的“壶瓶一对,酒注一对,盂子一对”,“盘盏二副”,“托里胡桃木碗四个”、“托里胡桃木锺子一对”;“茶匙一双”、“匙一双”、“箸二双”。又银器一项中的“壶瓶二把,果合一对,汁瓶二把,茶瓶一对,汤鼓四个,按酒揲一十二个,果碟一十二个,菜碟一十二个”。  相似文献   

7.
扬之水 《收藏家》2007,(5):51-58
八、耳环女子戴耳环成为普遍的风气,也始于宋。其时耳环的装饰纹样以蜂蝶花果为多,小文《明代耳环和耳坠》曾举出几个宋代的例子①。大致可以说,宋代耳环多很小巧,如浙江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金镶  相似文献   

8.
扬之水 《收藏家》2008,(10):51-56
瓜是雅俗、也是南北共赏的题材。所谓“瓜”,自古以来是指甘瓜、果瓜,亦即甜瓜,虽然在辽代壁画里已经出现了放在果盘上面的西瓜,但它是描绘生活场景,作为装饰题材,甘瓜几乎是一枝独秀的。  相似文献   

9.
首饰,宋代又俗称"头面",通常指女子的全副簪戴。稍稍扩展,也可以把佩饰包括在内。两宋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南方宋墓出土的金银首饰也大体如此①(附表)。  相似文献   

10.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定名入手,检阅、梳理晚唐金银酒器,又以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为例,为"力士"银酒器中的主要器物进一步定名,力求使今天对古器的命名更加贴近当日的生活用语和生活场景,以期揭示此中所包含的若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文 《史学月刊》2006,(11):44-48
在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等科举文献中,皆存在程度不等的官年现象。嘉靖以后,这一现象逐渐变得普遍且近乎公开化,虚报年龄者越来越多,虚报的年岁越来越大,至明末而流于糜烂。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历史上的官年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嘉靖以后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科道官限年制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中国古代金银钱铸造较多的历史时期。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资料 ,其时官炉金银钱由内府银作局与金银矿坑冶主管部门所主铸 ,民间金银钱则由金银铺或富豪私家铸作。一、明代内府银作局铸造的金银钱史述明官制设有职掌“打造宫廷金银器饰”的“内府银作局” ,为明代宦官十二监之一 ① 。万历朝任内府司礼监要职的宦官刘若愚在其所作之记录中 ,述内府银作局事颇详。其云 :银作局“专管造金银铎针、枝个、挑杖、金银钱、金银豆、叶。……以备钦赏之用”② 。明代用内府金银钱、豆于钦赏的史录不少。如明人记述正统间“英宗初开经筵 ,每讲毕 ,…  相似文献   

14.
明代"磁州窑类型"瓷器是对明代北方地区生产和流行的白地黑花、白地黑花褐彩、孔雀蓝釉黑花、白釉、黑釉、酱釉等器物的概括。本文以明代纪年墓葬出土瓷器为主要对象,对"磁州窑类型"瓷器进行了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金花银"银锭的专门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上海博物馆所藏表面具有"金花银"三字戳记的6枚银锭和6枚普通银锭进行了无损元素组成分析,以此充实"金花银"银锭的研究。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较高,各表面都测得铁、铅、铜、金元素,其金的含量也较非"金花银"银锭明显偏高,表面可能有粉末形态的腐蚀产物,部分"金花银"银锭表面有结合紧密的汞元素;而非"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具有个体差异,并且含金量均比"金花银"银锭的含金量低;此外,"金花银"银锭在形制上与同期的其他非"金花银"银锭有一定相似之处。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金花银"银锭成分组成和制作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明代延绥镇长城的"二边"和"大边"的修筑时间、地点、修筑者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二边"长城为余子俊督修,时间为成化九年(1473年)三、四月至次年的三、四月之间;"大边"长城则为文贵主持修建,时间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至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之间。"二边"长度为2013里(明里)195步,约合1183.4公里;"大边"长度为1087里(明里),约合639.2公里。延绥镇长城的修筑过程与明代西北边防方略的发展过程密切关联,也间接反映了边地卫所土地屯垦的变化,对研究历史时期陕北长城沿线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钱币》2009,(1):78-78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8年11月22日发行2009中国己丑(牛)年金银纪念币一套(封底)。该套纪念币共13枚,其中金币7枚,银币6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1/10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1/10盎司圆形金质彩色纪念币、1/2盎司梅花形金质纪念币、5盎司长方形金质纪念币、1公斤梅花形金质纪念币、10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1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1盎司圆形银质彩色纪念币、1盎司梅花形银质纪念币、  相似文献   

18.
明清史籍关于宣大总督驻地的记载含混不清,经详细考证,宣大总督在定设之初,总督驻扎朔州;嘉靖二十五年(1546)移驻阳和,此后阳和一直是宣大总督的固定驻地;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开始,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即需移驻怀来,隆庆四年(1570)之后,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也无须移驻;至崇祯十年(1637),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又需移驻怀来,崇祯十二年(1639)之后,宣大总督在阳和、怀来两地移动。宣大总督驻地的变动,体现出该总督之职责在“防边”与“卫京”之间摇摆,这种职责不清对北边防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6年7月,河北柏乡县出土明代"汉光武斩石人处"残碑。残碑的出土,明确了该碑的立碑年代为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之前,纠正了之前诸多观点中的错误认识,并可推知立碑者为当时即将离任的柏乡知县喻思恂。此碑产生的历史背景,既有悠久的民间传说因素,又受晚明崇古思潮的影响,还有高邑、柏乡两县争论汉光武帝即位处的现实需要等。明清时,此碑树立在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旁的柏乡光武庙前,为诸多文人、学者、官员等所瞩目,并挥笔撰文赋诗,可见其社会影响。此碑曾是柏乡历史文化名片和地理标志,体现了明代标志碑的款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祀天是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统治者通过祀天向全社会展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所认定的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并由此演绎出现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规范。这种活动透射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明人眼中的"天"是独一无二的至上权威,这种抽象之天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圣符号的形式,凌驾于一切自然与人世存在之上,是一切人间制度、伦理、行为的终极尺度。与此同时,在明人祭祀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天"之意象的复杂性,有时会显露出自然的属性或者人格的属性。明朝皇帝、士大夫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因身份和祭祀目的的不同而对祭天礼仪有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构成明人宇宙、社会观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