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书源  张国梅 《沧桑》2009,(4):123-124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原同属国家干部队伍,而又分成为公务员阶层和事业人员队伍的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推进阶层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传统法文化多侧重人情。基于儒家文化,传统人情以礼为核心,和谐而又冲突:人情与法律的和谐,以不孝罪、留养制度、亲属相犯和恤刑为代表,《大清律例》中无相异的规定;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以复仇和赦免为代表《大清律例》的规定有些冲突甚至矛盾。基于儒家背景,循吏多因循人情,并多体现于理讼。人情与法律和谐时,循吏理讼因循人情即是遵循《大清律例》;人情与法律冲突时,循吏多曲法申情。  相似文献   

3.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符合人性的要求,亦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在协调法律的正义、秩序与效率三种价值冲突、平衡违约方、受害方与社会三方利益矛盾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选择“一般禁止而例外允许”的模式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社会,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重视人情是我国传统法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儒家文化影响,我国的传统人情有人之常情(以忠孝为核心)和人情世故两层含义。传统人情以礼为核心,和谐而又冲突:人情与法律的和谐,以不孝罪、留养制度和亲属相犯为代表,《唐律疏议》将之法律化,人情与法律相融合;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以为亲复仇、恤刑和赦免为例,《唐律疏议》中有相异甚至是矛盾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李志涌 《沧桑》2009,(2):82-83,85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合理性基础是人性的根本需求。当行为人面临道德义务租法律义务冲突时,法律是不能强人所难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论述重构亲亲相隐制度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家 《神州》2011,(11):18-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中的不公逐渐显露,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产权与正义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逐渐上升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产权与正义的矛盾是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权利形态与正义的矛盾,权利冲突频发使得对于产权和正义的分析显得更加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家 《神州》2011,(26):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中的不公逐渐显露,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产权与正义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中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逐渐上升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产权与正义的矛盾是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权利形态与正义的矛盾,权利冲突频发使得对于产权和正义的分析显得更加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蔡鑫 《神州》2012,(33):180-181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通(Stone)认为,研究冲突法可以很好的代替法理学的学习,因为讨论如何进行法律选择在实质上是在讨论正义如何构成。一本优秀的冲突法著作在阐述冲突法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引发读者思考这些基本问题。美国著名冲突法学家荣格(Juenger)的代表作《法律选择与多边正义》(Choiceof Law and MuhistateJustice)是对他于1983年在海牙国际法学会进行授课内容的修订版本。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6,(2)
法治建设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法律移植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走出法治精神与儒家法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继承儒家法文化中的"和谐观",以之调节现代法制中的不足;同时,对传统中的礼法不分、强调等级、忽视程序等非"正义性"因素保持警惕,并因势利导地加以改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正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伦理密切相关,法律的存在必须具有正当性。从伦理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法的定义,不仅能为其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提供伦理基础,同时,也能从伦理的层面去探讨我国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做到价值与目标的统一。从伦理的视角来看,经济法是为达到社会共同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为核心而对经济资源实行合理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通过实现经济正义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许祥云  除慧 《攀登》2013,(5):50-55
正义作为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解答。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正义理论的梳理、考察和甄剐,根据哲学家们思考正义与解决正义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民俗与社会治理存在的冲突为切入点,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殡葬民俗、婚约彩礼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祭祀祭祖民俗与法律、政策冲突的梳理,分析民俗与法律存在冲突的具体形态和纠纷类型。  相似文献   

13.
王禄 《神州》2013,(21):174-174
当前社会存在着众多的价值观冲突现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无疑会暴露出来。因此,加强价值观冲突调控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价值观冲突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对立;价值本位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为使社会处于和谐、稳定中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调控价值观冲突,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梦想。法治是人类自身建设的理性工具。通过法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对于人类社会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和谐社会和法治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特别是通过阐述立法与普遍正义、执法与分配正义、司法与校正正义来论证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邓彩霞 《攀登》2007,26(6):143-145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道德和法律是构成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高度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以劳动法律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更需要以道德为其提供更大范围与更高层次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6,(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结构,而受到农耕文化等因素的传承和熏陶,人们长期形成的习俗难免与现行的法规政策存在冲突。本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民俗与社会治理存在的冲突为切入点,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殡葬、婚约彩礼、民间信仰以及祭祀祭祖等民俗与法律、政策冲突的梳理,分析民俗与法律存在冲突的具体形态和纠纷类型。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既要维护政策、法律的权威,也应充分考虑民俗在居民中的重要影响,充分尊重民风民俗;主管部门应在公序良俗原则和合法合理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和推行具体措施,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何玲  徐格明 《攀登》2005,24(3):127-128
构建和谐枉会,其公平、正义的价值必须以完备有效的法律机制作为基础。我国民族地区由于长期的人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使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都深受民族习惯法之影响。笔认为,汲纳民族宗教法中的积极因素,形成完备而有效的民族地区的法律体系,对坚持国家法制的统一性、推动民族地区创建和谐枉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马华两大族群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切人,探讨了马亚西亚减少族群暴力冲突,维持族群相对和谐与社会相对稳定的深层原因。马来西亚在各种族群矛盾交织和冲突的情况下,得以维持族群相对和谐与社会稳定,一个主要原因,是马华两族,或该国大多数国民的经济生活和教育发展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袁静娜 《沧桑》2013,(2):85-85,100
道德与法律都作为社会调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在作用发挥上是相辅相成、协调共生的,但在实践中,彼此发生冲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本文将从法律与道德相冲突的视角,分析二者相互关系,简单阐述在冲突发生时,对服从法律和遵守道德的选择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来君 《攀登》2009,28(1):103-10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法律信用。法律信用是指法律严格遵守其所明示的、确定的规则和内容。以它对公平和正义的理性追求和坚定实践所赢得的社会主体对它的信任。法律信用是法律作为制度规范整体所具有的信用,法律既有信用又能够被信仰,是法治的美好前景与和谐社会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