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38年1月下旬,中外慈善家在上海成立了"南京国际救济会"。该会为遭受日军涂炭的南京难民募集善款,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世界红卍字会等组织精诚合作,指导了南京的尸体掩埋、难民救济等工作,其功绩理应为历史所铭记。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开始把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统计的目光,集中到对遇难尸体的掩埋和处理上。笔也曾就此发表过若干论。当时推出的主要埋尸单位为:世界红 字会南京分会、崇善堂、中国红 字会南京分会、同善堂等4家慈善团体,城西、城南、回民等3支市民掩埋队,伪政权第一、下关两个区政府和伪市政督办高冠吾,以及日俘太田寿男供认的日军部队。近年来,随着对档案资料的深入挖掘,又有一批极具价值的埋尸珍贵资料被发现,从而使参与埋尸的慈善团体增加到8家、市民掩埋队提升到4支、伪区政府增至4个。这些最新资料的发现,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统计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统计数字更加科学、扎实,进一步揭穿了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谎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对南京大屠杀暴行关注的焦点之一,即是大屠杀的规模与死难的人数。在屠杀现场上,被屠杀的同胞是受害,即使有人侥幸存活下来,也因恐怖地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无法说清较为准确的数字;日本侵略军是血腥屠杀的执行,他们当然不愿也不会给历史留下什么可靠的凭证。如将当年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定的各起集体屠杀的人数相加,也只是整个南京大屠杀中屠杀规模较大的那一部分的总和,但面广量大的分散、零星屠杀中,遇难的人数则很难求证。后来,人们逐渐将目光移向对遇难尸体的掩埋和处理上。因为人死了,总有尸体;有尸体,就需要掩埋和处理。而在掩埋和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又必然要涉及到人力、时间、经费、工具等各方面的因素,这就会自然地形成一批档案和字资料。事实证明,从对遇难尸体的掩埋和处理入手,是对南京大屠杀规模与死难人数进行实证研究的最佳选择。虽然依据现有的资料,尚不能得出遇难尸体的精确数字,因为并非每具尸体的去处都有字记录,即使有字记录,亦每有模糊计数的情况,但毋庸讳言,通过大量对遇难尸体掩埋、处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们将逐步接近弄清死难人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存在。他们诬指,"30万"这一数字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中国没有相关的记录"。但人死了会留有尸体,而在掩埋和处理尸体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形成一批档案和口述资料。这些掩埋和处理尸体的国内外资料,足以还原30万以上遇难者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的历史真相,是击破日本右翼势力谎言的铁证。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屠杀是抗日战争初期,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举世震惊的大惨案,是侵华日军无数暴行中最凶残的一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杀、烧、淫、掠暴行,我被害同胞惨遭杀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其中,被集体屠杀并焚尸灭迹的有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15万余具。日军其屠杀手段极为残酷,除用机枪扫射外,有砍  相似文献   

6.
褚亦农 《文史天地》2004,(12):13-15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被日军重兵包围,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身取义,尽忠职守。左权殉国后尸体三四天才得以掩埋,之后又被敌人挖出照相登报,一时间山河失色,大地举悲。  相似文献   

7.
威尔逊(Robert O.Wilson,中文名韦如柏)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即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外科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留在医院,救治了许多遭受日军暴行的难民。在此期间,他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及金陵大学附属医院对难民的救治情形。威尔逊1938年3月6日的日记(节录)曾发表于美国《读者文摘》1938年10月号上,《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收录了该日记的部分内容,而未全文收录。海伦·丹尼尔斯(Helen·Daniels)是金陵大学附属医院美籍院长霍顿·丹尼尔斯(J·Horton·Daniels,中文名谈和敦)的夫人。她于1938年11月回到南京后,经常以日记的形式致信家人,其中1938年11月4日、11月9日和11月15日三天的日记,记述了她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及亲身感受。信中还揭露了南京大屠杀后日军仍对平民施暴,以及南京城内鸦片毒品泛滥、市民生活困苦等社会现状,同时对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师魏特琳在南京开办实验学校救助难民表示高度赞赏。上述信件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克(Burke)图书馆特藏室霍顿·丹尼尔斯与海伦·丹尼尔斯的私人档案中。  相似文献   

8.
1930年4月16日深夜,11个农民不顾伸手不见五指,冒着倾盆大雨,抬着一具红军高级将领的尸体,掩埋在一块名叫"垛子口"的地里,来不及立碑、做记号,又匆忙离去……那位高级将领是谁?他因何而死?为何被如此仓促落葬……一连串的谜,直到35年后才被解开:  相似文献   

9.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是1938年10月23日在现团风县杜皮乡张家山成立的,到1939年9月1日“夏家山事件”时止,共经历了10个月零7天,即313天。这是不平凡的313天!於杨岗接头铁冶於杨岗,旧时有几间小铺子,如屠宰、豆腐、杂货、面铺等,是原黄冈县东西乡接合部。当时铁冶一带党的负责人叫高山。高山,当地人称“高大婆”,是黄冈老三区区委委员。从大革命开始,在老三区坚持革命斗中有“三大”:即漆大爷漆先庭、林大先生林少怀和高大婆高山。1938年在铁冶一片有老冲、东冲、南冲、徐家河4个党小组,我当时与高大婆同在老冲党小组,随后参加了鄂东挺进队。1…  相似文献   

11.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7,(4):103-111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后,为"恢复社会治安,矫正难民依靠欧美的弊风,确立自立自治的规范。"日军当局决定成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取代由西方人士组成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从而建立亲日自治傀儡政权。在日军当局的操纵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通过全面侵蚀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行政、治安和救济权力,迫使国际委员会更名为"国际救济委员会",从而使其成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救济机构。尽管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在救济难民、掩埋尸体、清扫城市卫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却无法改变其"汉奸"和"二鬼子"的形象,更无法取代西方人士在难民心中的"活菩萨"地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1937 is a historical tragedy that is hard to erase from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Nanjing residents. Since 1982,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other monu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a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Japanese revision of thei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se facilities have opened a mnemonic channel for the Nanjing people to link history to reality. In the Nanjing people’s traumatic memory,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stic sentiments are entangled and symbiotic. Many survivors have profound factual memory of the massacre, yet they have shown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to the victimizers. While their memory has transcended the primitive stage of retaliation,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mankind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in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human endeavor to pursue peace.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前后留宁欧美侨民的内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前后,留在南京的欧美侨民建立国际安全区,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南京难民的尊敬。本根据新近出版的一些留宁欧美侨民的档案史料,对当时留宁欧美侨民的内心世界试作分析,将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深入到欧美侨民的思想,从而力求深刻全面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及意义。由于史料的限制,本主要分析留宁欧美侨民群体中典型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张生 《民国档案》2006,51(4):76-82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相似文献   

16.
奚可桢 《东南文化》2003,(11):89-94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为中国带来的欧洲先进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影响了当时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科学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传教。  相似文献   

18.
论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无疑。30万以上同胞被屠杀,是这一暴行的主体。但是,大量档案、口述资料证明。成千上万妇女被强奸、蹂躏。同样是这一暴行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重视。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性暴力问题。也愈益引起人们和学术界的关注。那么。“南京大屠杀”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占有何种位置?南京大屠杀暴行中的性暴力又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真正可以说是的擢发难数、馨竹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