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巫-玉-神泛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玉、巫、神的内涵分析,探索玉、巫、神的互动以推动史前社会的发展.巫为核心,玉为巫觋事神的神物,神是血缘与地缘的超自然力量.到了文明曙光期,巫觋地位下降,终于成为神职人员.通古斯语系萨满祭神与玉无关,因时代、族别不同,也不能用萨满对应巫觋.  相似文献   

2.
黄帝受命有云瑞 夷巫事神琢瑞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山文化墓葬发掘出土的上百件玉器中,玉箍和玉勾云形器是重要的玉神器,尤以玉勾云形器为最最重要之事神用巫玉。其表面器形构架由(?)三种图案组合成复合勾云纹造型,反映了红山文化群体对"云"、"雨"的崇敬和期盼。其深层内涵则是云上有天、天上有神,天神是至高无上之神,具有权威性和震慑性,也为红山文化群体视为保护神加以膜拜。玉勾云形器、玉龙、兽面饰块形器等红山文化玉神器均以云纹作结构框架并普遍应用,说明其群体以崇敬云天为己任,并创建了高度发达的东夷玉文化板块。此一玉文化或可能与"黄帝受命有云瑞"、"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的记载有关联。而"玉勾云形器"之名称不甚准确,经考证古文献,应为"吉云饰玉神器"、"玉吉云形器",宜定名为"玉瑞云纹饰"。  相似文献   

3.
玉傩面考     
良渚文化"神微"图案中的"神面纹"经考应为"傩面",即最古的魌头画,并非巫觋之真面目.这种戴面具的巫覡形象早已见于法国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上,其具代表性的有"鹿角巫师"、"羚羊人"等壁画.我国堪当玉傩面像者始出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6号棺,它以人面獠牙为特征,确为非人、非兽、非巫、非神的傩面具--魌头.继之,商、西周墓各出一件玉傩面,经考,其年代属夏至商前期(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5世纪).外国尚有由若干件玉傩面组成的系列化玉傩面像群.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中晚期,天地神灵信仰获得了普遍发展,同时也形成了巫、觋集团。巫、觋集团操控着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他们沟通着人神之间的关系,具有崇高的神权地位。形成了红山文化中晚期以巫觋为最高领袖的神权社会。  相似文献   

5.
杨立民 《华夏考古》2013,(1):34-40,46
古代先民有着根深蒂固的石崇拜,玉是石之美者,以玉飨神成为必然选择,玉钺就成为巫觋者事奉各式各样自然神灵的法具。随着人类智力的开通,理性逐渐增强,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后,巫觋者事奉神灵的行为演变为"礼",玉钺作为法具演变为礼器,成为王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尚玉的根源在于玉器是古代沟通天人的主要礼器。基于专事天道吉礼这一基本社会功能,玉器可分为祭玉、瑞玉和重器配件三大类。玉器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由史前巫觋者流事神的灵物或法具演化而来,而“绝地天通”、实现三代文明之后,在随之生成的礼和礼器系统中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殷墟五号墓的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妇好",所以又称为"妇好墓",本文通过对"妇好墓"位置、墓形、随葬品以及器物铭文等现象的分析,对"妇好墓"的定性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器物符号和纹饰的分析,指出"妇好"画符和龙虎纹在先民看来都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是祭祀礼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  相似文献   

8.
笔者不赞成<也谈"妇好墓">一文,把青铜器铭文"妇好"解释为精魂借助的托魂树,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武丁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的学术观点.从青铜器铭文解释、商代青铜礼器判定标准、祭祀者与受祭对象、甲骨文中的妇好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带"妇好"、"司辛"、"司母辛"的青铜器铭文等方面看,妇好墓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妇好.  相似文献   

9.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金沙遗址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遗址、十二桥遗址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它可能是在三星堆遗址衰落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又一古蜀国政治、经济、化的中心。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是一个最为显的特征。这些玉器磨制精细、器形繁多:有玉琮、玉壁、凹刃玉凿形器、玉斧、玉钺、玉戈、玉凿、玉矛、玉人面、玉镯、玉贝及大量磨制过的“玉石器半成品”。这对研究金沙遗址出土玉器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及制玉工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慧群 《江汉考古》2005,(4):52-58,68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玉鸟饰是对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鸟崇拜传统的承袭和发展.这些玉鸟型饰有单体鸟型饰和组合型饰,亦即直接用玉制成鸟形饰或鸟与其他动物的组合型玉器,或将鸟纹和以鸟为部分构成单元的组合纹饰刻画其上.它们主要分布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以及凌家滩玉器中,既体现了各种文化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征,又表达了社会化人格化功能差异性与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中原文物》2006,(6):77-83
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现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数目可观,种类繁多。大量的玉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上都留下了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其中更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这就为我们研究古玉制作工艺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对汉代玉器进行综合考察时,发现在丧葬、佩饰、日用及陈设用玉中,有许多玉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有一定的辟邪厌胜之意。本文通过对这类玉器的研究,试图从玉器角度分析看待当时社会流行的辟邪厌胜思想,辟邪厌胜意义也是汉代用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考古文化类型 ,以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 ,尤以大型玉制礼器著称。礼器 ,通常指用于祭祀、丧葬、宴飨、朝聘、婚冠等礼仪活动的各类器物。考古研究发现 ,礼器的应用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不过当时只用于祭祀和丧葬等活动。玉制礼器的产生大约在距今 6 0 0 0至距今4 0 0 0年间 ,多发现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浙江反山、瑶山、上海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新沂花厅、赵陵山等遗址…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史前时期的墓葬中发现的人形雕像,大小不同,小的数十厘米,大的如真人,最大的高达3米,或直立或呈行走状,保存完好的人形雕像,身上还穿着衣服,佩带用具。这些人形雕像与生殖崇拜无关,它是当时人们灵魂的替代物,是早期萨满教中的神偶。  相似文献   

16.
由热处理法可制得软玉的仿古效果,为古玉的科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使用拉曼光谱对三组不同颜色的软玉原料及经不同温度热处理所得的样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经热处理法得到的仿古玉样品的拉曼谱图同未经热处理的软玉原料的拉曼谱图相比在位移上有显著差异。未经热处理的软玉原料在252~395cm~(-1)拉曼位移带的数个谱峰在经热处理得到的仿古玉的谱图中会集中显示为324~327cm~(-1)和389~395cm~(-1)处的两个拉曼峰,在666~668cm~(-1)和1019~1027cm~(-1)处的谱峰会稍向低频方向漂移至662~665cm~(-1)和1007~1010cm~(-1), 510~526cm~(-1)处的拉曼峰会变钝,926cm~(-1)处的谱峰几乎消失,而1304~1310cm~(-1)处的拉曼峰则是经热处理法得到的仿古玉才具有的。因此,1304~1310cm~(-1)处的拉曼峰可作为鉴别经热处理法得到的仿古玉的特征峰。  相似文献   

17.
“鬼”玉考     
“鬼”玉是最近提出的中国古代玉材及玉文化研究中的新课题.是指《禹贡·冀州》所记的冀州属地及其北部包括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周边地区所产的玉材。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游牧、耕作、生活、繁衍的“鬼”部族及其近亲部族曾被载入史册。该地东萨彦岭和外兴安岭维季姆河等玉产地为其玉器制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石峁出土的126件玉器就是龙山文化时期鬼玉的珍贵遗产,其中的黑玉圭、璋等玉器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玉器。鬼玉(即石峁玉器)与所见贝加尔湖西南古文化玉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源头可能不在贝加尔湖周边,而在其附近或距其不太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饰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集中出现于两汉时期。该种纹饰原是北方地区特有的纹样,常见于牌饰等金属器物的装饰,具有强烈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而其传入中原地区,则与汉代贵族强烈的猎奇心理密切相关。此类马具同时出现于地理跨度极大的南、北方地区,是汉王朝民族政策与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汉代王侯、贵族墓的不断被发现、发掘,大批珍贵的随葬品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镂玉衣,[1]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丝缕玉衣[2]。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