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玉琪  田园 《文献》2018,(6):170-177
钦定《词谱》作为奉敕编纂的大型词谱著作,对唐宋词调所属宫调进行注释的做法本身颇值得称道,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涉猎文献较多,而在金元明三代文献中多用散曲、戏曲曲牌之宫调为唐宋词调作附注,其中有的曲牌从语文形式角度来看确实与词调相近或相同,为我们考察词曲的音乐流变提供了线索和参照。然而编撰者并没有将词调与同名曲牌的语文形式详加考察,常常根据名称相同就将它们罗列在一起,有的并无意义,并且在罗列时还出现变改现象。而对唐宋词调宫调的注释分析,有部分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主要编撰者未能清晰地辨别宋代大晟乐雅俗乐调名称合流的情况,也没有考察唐宋词人所用词乐宫调律名与俗名的源流变化,以致在注释及分析唐宋词宫调中屡屡出现失误。如将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注为"正宫",并不是编撰者的偶然失误,而是对唐宋词乐宫调错误认识的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8,(6)
钦定《词谱》作为奉敕编纂的大型词谱著作,对唐宋词调所属宫调进行注释的做法本身颇值得称道,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涉猎文献较多,而在金元明三代文献中多用散曲、戏曲曲牌之宫调为唐宋词调作附注,其中有的曲牌从语文形式角度来看确实与词调相近或相同,为我们考察词曲的音乐流变提供了线索和参照。然而编撰者并没有将词调与同名曲牌的语文形式详加考察,常常根据名称相同就将它们罗列在一起,有的并无意义,并且在罗列时还出现变改现象。而对唐宋词调宫调的注释分析,有部分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主要编撰者未能清晰地辨别宋代大晟乐雅俗乐调名称合流的情况,也没有考察唐宋词人所用词乐宫调律名与俗名的源流变化,以致在注释及分析唐宋词宫调中屡屡出现失误。如将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注为"正宫",并不是编撰者的偶然失误,而是对唐宋词乐宫调错误认识的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4,(5)
<正>明人张■编纂的《诗馀图谱》自嘉靖十五年(1536)刊行初刻本以来,对词坛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词学界理解和讨论词体格律的基准。在《诗馀图谱》版本的流传过程中,万历、崇祯两朝就留下了不下五种刊本~①。各刊本以"增正"、"补遗"、"重刻"为名,反映了晚明词学家普遍认可张■以图谱解说词律的方式,成为普及词体知识的重要书籍,为晚明词学的兴盛提供了文体学支持。有趣的是,《诗馀图谱》的各种明刊本渡海来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汉语填词爱好者的注意,在江户时期留下了两种抄本。对于词谱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新世纪以来始有较大发展,而仍存在诸多空白。张  相似文献   

4.
高颖  兰倩 《收藏家》2023,(9):72-8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新发现的明刊本《记纂渊海》一百卷应为四库底本。本文从版刻特征、作为四库底本的依据、底本中留存的校勘痕迹和文献价值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藏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记纂渊海》一百卷进行了论证和考述,阐述了其作为四库底本的直接依据和相关佐证,揭示了该底本在四库学研究中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文欣 《文献》2023,(1):153-168
《匏庐公日记》为康熙朝内廷词臣陈邦彦的日记,其中多言及作者所亲历的书籍编纂校刊事,为洞悉康熙朝钦定书成书过程中参与人员的组织动员、官员私人力量的采用吸纳、皇帝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信息,对了解康熙朝中后期钦定书纂刻事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匏庐公日记》可知,康熙朝中后期的钦定书生产模式为适应现实需要,在以皇帝作为权威裁决者这一前提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广泛且有效调动了地方的文化、经济资源作为宫廷出版力量的有力补充,使得一系列大型钦定书在短时间内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翻译的《中国经典·春秋》以康熙六十年(1721)刊刻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为底本,并将其作为译注的重要参考,但理雅各的《春秋》译本与封建帝王的春秋学格格不入。理雅各视《春秋》为史书,他持"真实性"原则否定了《春秋》的褒贬之义及书法、义例,又因"真实性"原则消解了康熙《春秋》的编者在褒贬之处寄寓的经世之用。理雅各与康熙《春秋》编者的激烈冲突,反映出19世纪西方史学与东方经学两个学术体系的扦格难通,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窒碍。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4,(5)
<正>关于《明词综》的编者,一般认为是乾隆、嘉庆时期著名诗人王昶,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其实,《明词综》在康熙时期已编成初稿,直到嘉庆五年(1800)才由王昶访得旧稿,并重新启动编纂工作,经过二年多的补辑和完善,终于在嘉庆七年(1802)刊刻行世。那么,《明词综》的最初编纂者是谁?为什么会等到一百年以后才被刊刻行世?这事还得从《词综》的编纂说起。清初康熙年间,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1629-1709),因不满《草堂诗馀》对明末清初词坛的不良影响,想着手编选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方志》2010,(2):12-12
2009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聘请顾介康等8位同志为第二轮《江苏省志》责任副总纂。一年来,各位责任副总纂十分关心志书编纂工作,积极为各分(专)志的编纂出谋划策。为进一步加强对省志编纂工作的指导,2010年2月8日,省志办在南京召开省志责任副总纂座谈会。  相似文献   

9.
琚小飞 《文献》2022,(3):132-146
《四库全书馆校档残本》为纂修《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期间形成的签讹档册,是复校官核查分校官签改书籍及誊录官誊抄讹错的记录,呈现了《四库全书》早期编纂的相关史事,揭示出四库馆纂办书籍的细节过程:先由分校官于底本上校改粘签,然后将这些签条移录至校档,同时也有大量校签在改后被直接省去。随后复校官稽查校签内容和缮本抄写情况,如有讹错就直接于校档中增补、删改。馆臣摭取四库底本和校档中的校改记录,汇编成《四库全书考证》和缮录为《四库全书荟要》的按语。《校档》中有两份《新唐书》的校改记录,应分别属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可以明晰荟要处与全书处既密切相关又彼此疏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傅梦秋(1898~1961) ,遵义市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系。曾任贵阳民众教育馆馆长、贵阳师范学院讲师、贵州大学教授。解放后任遵义市图书馆馆长。毕生研究词谱学,著有《词调汇编》,前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其芳、吴世昌认为“较清人万树的《词律》为完备”。《词调辑遗》,1990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将读《词调辑遗》札记整理成文,以求匡正。  相似文献   

11.
龙冬梅 《丝绸之路》2010,(10):61-63
孙默活跃于清初词坛,以刊刻词集闻名,存诗虽少,但仍可见其文学修养之深。孙默居扬州时汇编刊刻了以广陵浏人群为主体而兼及其外围的清初名家词之合集——《国朝名家诗馀》,他调动大批词家选录、圈点、评论作品,对词的创作与词学理论进行探讨,每集均有名家关乎文坛风气之序论,对清词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朝名家诗馀》因此而成为清代第一部大型词集。  相似文献   

12.
《黔诗纪略》是最为学界重视的黔诗选本.展贵州明代诗歌状况、取名能诗家之制和存文献是该书的三个编纂目的.三个编纂目的共存使《黔诗纪略》诗学批评功能和文献功能兼具.贵州文献散佚严重,莫友芝保留文献意识强烈是"存文献"编纂目的产生的主要原因.从《黔诗纪略》编纂目的的认识情况来看,其"存文献"的编纂目的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但《黔诗纪略》其他编纂目的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最初稿本。本文主要利用四库档案文献探讨此书之来历及编纂成稿时间,指出《总目》初稿是采取分次进呈的形式汇纂成书的,而该稿本则是截至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已进呈部分提要的汇编本。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该稿本与提要分纂稿的关系,进而分析两种四库进呈本提要稿以及翁方纲手稿中保留的两份校阅车,对於《总目》早期编纂史获得了若干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明政权的日趋稳定 ,洪武六年八月 ,朱元璋同意了翰林词臣提出的建议 ,从洪武六年九月到七年五月纂成了一百卷的《大明日历》 ,稍后完成了仿照唐代吴兢《贞观政要》之体的《皇明宝训》 ,使左、右史记言、事的史学传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一国史纂修的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也开启了明朝国史纂修史上《实录》和《宝训》连带纂修的重要修史制度。这一时期编纂的《日历》名称和体裁虽与唐、宋的日历相同 ,其实它只是利用了它们形式上的特征 ,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日所录事”。  相似文献   

15.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在清及以后的各类书目、著录和研究著作中,通常被描述为是康熙四十六年由翰林编修陈邦彦奉敕编纂、刊刻的一部大型题画诗文集。作者认为此书纂刻过程比较复杂,并非陈邦彦一人之力所成。先后有查慎行、陈元龙等数人经手此书,但最终只有陈邦彦得以署名。对这部诗集历史背景和成书过程的还原,可管窥康熙中晚期"内府刻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编纂,始于明代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继而有万历间何乔远《闽书》。清代则编有多部闽省通志:康熙间郑开极等人、雍正间谢道承等人,皆纂有《福建通志》,乾隆间沈廷芳等则纂《福建续志》,道光间有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福建最后一部旧式省志是民国五年至二十六年,由陈衍主纂的《福建新通志》,该书也简称《福建通志》。  相似文献   

17.
康熙十八年,汪琬与试博学鸿儒,入明史馆。与总裁官叶方蔼修史意见不合,在史馆仅六十日即移出。康熙十九年撰成列传一百七十五篇,后刻成《拟明史列传》二十四卷。作为《明史》纂修史上第一部刊刻问世的文字,《拟明史列传》集中反映了汪琬秉笔直书、合经史为一以求致用、裁剪得体兼求史笔有韵的史学思想,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康熙十六年(1677)《铁岭县志》问世,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清代东北地方志修成119种,其中亡佚11种,现存108种。在康熙年间编修《大清一统志》推动下,盛京地区修志事业兴起;乾隆年间成书的两部《钦定盛京通志》,由乾隆皇帝下旨敕修,于军机处方略馆中纂办,体现统治者对发祥重地编修通志的重视,是官方修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既对旧有州县志进行了重修,新设州县也开始编修方志,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清代东北方志的纂修历程,反映出清代东北边疆内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清光绪年间,桐乡严辰独纂成光绪《桐乡县志》。为纪念自己十余年的编纂生涯,他将编纂体会写成《墨花吟馆辑志图记》,并让人把书带往日本,请日本、朝鲜的文人学者予以绘图、点评。三国学者就此书相互唱和的诗文后来辑成《海外墨缘》一书,成就了清末中、日、朝三国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严辰所纂光绪《桐乡县志》体例精到,笔法独特,反映出作者对方志编纂独到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林阳 《古籍研究》2001,(4):122-123
《碎金词谱》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松滋人谢元淮,全书六卷,共计收录古代词乐乐谱一百七十余阙。它既是一部词集,又是一部词乐乐谱资料集,而其价值则更在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