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参与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承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至今)。该课题旨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量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为基础,依据保护经济学理论,探讨世界遗产地对其依托城镇或地区直接和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领域、作用模式、遗产地产生的长期效益及其未来发展情况,最终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对2万多个网站、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跟踪研究,梳理研判了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核心舆情信息10,210篇次。通过对核心舆情的系统分析,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的主要特点是:遗产地的展示利用工作、旅游与旅游管理和遗产保护管理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负面舆情较去年有所下降,人为破坏、游客活动和旅游管理是主要的负面话题;个别遗产地成为"网红",故宫、大运河相关的信息关注度高。  相似文献   

3.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地域分布广,管理难度大,其中部分遗产划定的保护区划面积较大,且地处城市中心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协调和管理困难。2018年,全面负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运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2010-2014年、2018年两期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比对,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遗产区、缓冲区内的地物变化情况开展遥感监测,提取变化图斑信息,并在总平台上发布了图斑比对结果,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图斑变化类型以人工地物、自然地物向人工地物中的房屋建筑区、构筑物转化为主。利用遥感技术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遗产地存在的建设问题,变被动接受处罚为主动开展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问题,成为地方政府、遗产地管理部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价值评估是我们认定文化遗产构成、开展保护工作的依据,全面、整体阐释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遗产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的概念强调了国际与国家层级的价值,较少顾及当地与社区层级的价值,可能造成价值阐释的不完整,从而带来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问题。以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例,陵寝机构在时代转变之中留存为守陵村庄,家族历史赋予守陵人后代独特的身份认同,村庄历史与当地民俗可以作为清西陵建造、管理历史与礼制文化内涵的生动解说。同时,遗产地居民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管理之中,重建他们与遗产的联系,从而赋予遗产地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是负责帮助人们保护、享受和弘扬英格兰壮观历史环境的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由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主办,经费主要来自英国政府。英格兰遗产委员会最近十年中在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边疆世界遗产地调查、发掘、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若干新认识和研究新成果,其中包括应用空中摄影、激光雷达和对博德瓦德罗马城堡周边地貌景观进行三维建模等创新技术记录和发现新遗址的成果,以及对博德瓦德罗马墓地开展抢救性发掘和对被侵蚀消失文物开展记录工作的最新成果。英格兰遗产委员会通过开展这些应用研究成果直接指导遗产地业主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有针对性的研究也促进和改善对包括哈德良长城在内的遗产地的价值认知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国外关于文化遗声"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相关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有关本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不仅有利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深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有助于揭示遗产对象的真实面貌、历史细节、年代特征、独特内涵和演变过程,进而提炼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助力申遗行动,也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明孝陵这一案例说明了考古发掘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及其保护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申遗成功后,考古发掘及遗产研究、遗产教育等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8.
近期关于世界遗产视觉完整性的讨论,鲜明地反映出当代社会不同群体在遗产保护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和取舍。伴随着当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其对城市景观的重塑,对历史的全盘保护是不现实的,而是需要一种有选择性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判断。在现有国际原则基础上,我们应注意到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概念已超越了物质性要素,而包含有多种非物质的内涵。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评估,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标准、遗产类型和遗产主题,深入探讨完整性可能的构成要素,同时,需要将保护策略和更广泛语境下的遗产地发展策略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除中国外,日本以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位居第二,韩国则以3项与印度并列第三。日韩两国与我国地域相近,农耕文化起源与发展联系密切,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视以及其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机构设置与技术支持日本建立了由每个GIAHS地代表组成的全国性网络(J-GIAHS Network),不定期轮流组织各遗产地之间的交流活动。每个遗产地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遗产推进协会。形成了政府制定遗产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遗产》2012,(5):30-36
正自1985年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公约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国各级政府及各遗产地为践行公约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或保护管理规划,划定保护区和缓冲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遵守承诺,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是我国履行世界遗产监测义务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内容和形式特点不仅继承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下的定期报告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需求,具有以保护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为定期报告提供信息支撑、是遗产地定期实施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模板、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提供重要数据来源、成为遗产地横向交流的重要工具等特点。随着世界遗产保护理念、视野的扩展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需求的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度报告需在保持内容动态更新、深化数据成果向保护管理决策的转化、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计划等方面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欧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关系为切入点,概括性地阐述遗产诠释行动的意义,并由此论述欧洲共同体和UNESCO在遗产保护与管理层面的内在联系。遗产管理规划作为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应用受到遗产诠释的影响。反之亦然,虽然欧洲遗产诠释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活动,但仍需要从UNESCO和欧盟两级加以考虑,以保证地方社区在这两个层面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给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旅游业对维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对社会、当地群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影响,也给当地遗产设施发展与保护带来机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始终致力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开创有前瞻性的旅游业,承认文化多样性原则,强调旅游业在促进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效作用。其创意城市网络主推的"善行旅游",严格遵循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历史建筑、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各类景区定期评估,提升公众关于新旅游产品及旅客稀少遗址的意识,提升参观者体验感受等多种行动,改善人群福利,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侗族村寨是中国西南山地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典型代表,需要人们以动态的过程和眼光看待这一人类与自然长期交融发展的过程产物。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采取联合式、捆绑式、扩展式的做法,在统一编制申遗文本时需要对遗产区内的文化遗产点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标准从文化遗产学的角度进行价值认定和数量遴选,重点梳理遗产区内能够代表该遗产所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并能够体现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文化遗产点。侗族村寨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应对遗产地的价值属性有清醒认知并制定有效的保护机制,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计划公众的参与程度,最终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陈瑞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145-150
<正>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发布,1985年中国加入该公约,目前我国已经拥有56项世界遗产<1>。在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理念和精神的工作框架下,如何消化和吸收源起于西方文化背景的遗产理论,使其融入到符合中国语境、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从而促进我国从遗产大国向遗产强国转变,日益成为遗产学界及相关学科、管理部门、保护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6.
监测是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保护方式,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文化遗产最早和最低限度的干预,最大程度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鼓浪屿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所包含的制度规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管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鼓浪屿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不仅为鼓浪屿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遗产监测融入地方管理、遗产监测需求研究、移动采集系统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为其他相关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农业文化遗产"是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的汉译概念。它是一个带有遗产价值的农业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濒危性"等特征。濒危性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一是遗产地濒危。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部分是不可移动的,是有着特定空间范围的田园设施。如果这个遗产地遇到侵害或污染,它具有的  相似文献   

18.
地理国情监测是指综合运用测绘、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监控、观测和统计分析,反映和评价地理要素现状及其变化情况的活动,其遥感影像和地表覆盖数据可用于遗产地保护区划范围内用地变化情况的监测。大运河(浙江段)的实践表明,地表覆盖数据精度高、覆盖广,可以对遗产保护区划内的建设活动和水域变化情况实现全面、准确的掌握,提高遗产监测效率,结合人工巡查核实,能够形成高效的定期监测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石林自然遗产地,不仅仅要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更要促进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部门严加保护遗产资源后,给保护区内村寨居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了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如何增加保护区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关系,为石林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地是备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旅游能为这些国家提供就业、有助于保护传统习俗和减少贫困。但是,目前许多世界遗产地缺乏资源、经验和受过良好培训的工作人员,从而缺乏妥善管理旅游业从而长期保护世界遗产价值的能力。几篇文章或从中国遗产整体,或结合不同遗产地的情况,对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遗产地的旅游管理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