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中期,英国进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并形成了以私人慈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但由于政府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私人慈善便承担起了大部分的社会责任,中产阶级成为私人慈善活动的主力。私人慈善尽管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它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润滑剂,发挥着政府救济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鲁迪秋 《世界历史》2020,(1):59-73,I0004
19世纪初期,受国内外局势的推动,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大量涌现。成立于1811年的波士顿科班社就是这股浪潮的产物。以科班社为代表的女性慈善社团在美国白人女性公民身份的初步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女性慈善社团的日常运作为白人女性提供了扮演美国公民的机会与训练。在起草与签署社团章程、向立法机构请愿并以法人身份行使法律和经济权利、通过选举和表决来解决社团事务的过程中,白人女性确立起公民意识。此外,女性慈善社团开展的活动进一步为女性成员提供了以公民身份行动的平台。通过参与慈善活动,美国白人女性能够把经济优势转化为公共影响力,关注家庭以外的公共事务,进入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公民身份的践行,为日后美国白人女性追求完整公民身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德谟斯提尼的公民大会演说中,演说与行动的对应关系成为一种修辞策略的主题。利用这一主题,他在激励雅典民众采取实际行动的同时,也对他们在公民大会场合的政治商议行为进行了批评,并且塑造和强化了民众作为一致的行动者的政治角色意识。这种塑造的关键在于它诉诸于希腊城邦体制的某些根本原则,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引导民众以一致的行动者角色参与公民大会的商议活动,让这些原则得到真切的认识与理解,使之体现在民众的政治行为之中,从而对雅典城邦政治的运作发挥一定程度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三元结构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军 《攀登》2009,28(1):54-58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和社会期望的提升,使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在现实中,它的推行却出现了困境。在社会三元结构视角下,地方政府基于GDP的压力易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达成合谋,而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很难形成三方的有效制衡。促进企业自觉履行合理的社会责任,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使地方政府自身运作规范,并充分理解和重视企业在我国社会中的角色和处境,企业应具有企业公民的意识,并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只有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互动合作,才能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普选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下乡的集中实践。针对乡村民众对普选的认知,政府在普选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宣传和动员。普选动员在贯彻国家意志中培养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在新旧政权的对比中引发了民众的民主参与热情,在彰显人民民主的意图中加深了民众对民主意涵的理解,在男女平等的宣传中激活了妇女对民主权利的主张。普选的政治动员推动了民主下乡的进程,成为后来农村基层民主勃兴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会现正着手办三十万个慰劳袋,组织慰劳团,分送给前线将士,同时预备在每个袋子里,都装上一封后方同胞的慰问信.一方面,表示后方民众对前线将士的关怀;一方面也可借此鼓励鼓励士气.但三十万封信,不是一人一日之力所能做到的,如用印刷品,又要减少了这件事的意义,现特登报征求,希望各界同胞,  相似文献   

7.
1933—1945年,纳粹党培训总局是第三帝国针对纳粹党党员干部进行"政治与世界观培训"的重要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培训总局主要着力塑造纳粹党党员干部队伍具有军事化色彩的"政治作风",普及纳粹党世界观的基础知识,实现意识形态的一体化,从而通过各级培训部门选拔出一支符合纳粹意识形态要求的干部后备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培训总局组织的"政治与世界观培训"扩大了培训范围和内容,将纳粹党党员干部打造成民众日常生活的"布道者",使民众奉行所谓的"民族共同体"生活理想,以达到监视与操控战时德国前线与后方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为此,纳粹党培训总局实施了各类特别培训,涉及民众节庆活动、国防军与德国侨民等方面。在纳粹党的构想中,"宣传"主要是一种公开煽动民众情绪的短时媒体手段,"政治与世界观培训"则是一种作用时段较长、主要针对纳粹党党员干部的特殊意识形态控制工具,其为宣传活动奠定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8.
16世纪中叶伦敦济贫改革是英国济贫改革的先驱,是政界、知识界与商界合力的结果,其主要成果是五所王室慈善救济院的建立与近代慈善救济院制度的初步形成.伦敦王室慈善救济院以政府主导和差别救济为标志,成为世俗政府化解社会问题、实现社会转型的有效工具.伦敦济贫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地方城市甚至国家层面的济贫改革,为英国济贫制度从宗教慈善向世俗公益的全面转型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吴玉林  尹正驰 《沧桑》2008,(3):34-35
1934年长达3个月之久的江南大旱灾,考验着政府和民众在应对灾害上的能力,更使官民关系在这场大的灾害面前经受严峻的考验。大旱灾中城乡民众进行的祈雨活动与近代科学的背离,使已逐步接受近代科学的官方人员与民众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地官员对祈雨活动的态度和应对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英国志愿医院主要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是慈善资本引入非营利性医院的典范。慈善资本主要来自个人认捐、社会捐赠和基金会筹募。志愿医院依托慈善资本的积累迅速发展为英国公共医院的核心。但慈善资本的局限性又影响到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性与稳定性,阻碍了医院现代化与医疗专业化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志愿医院出现了财政危机。民间医疗捐助计划、个人付费和地方财政等筹资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慈善资本的主导地位,同时削弱了志愿医院的慈善属性,使其运营传统备受冲击。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对志愿医院进行了国有化改革,并确立了以政府税收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与加拿大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建立责任政府的过程中,自由主义观念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自由主义思想对加拿大殖民地人政治意识觉醒的推动上,更表现在英国社会与政坛对英帝国与移民殖民地关系认识的改变上.由于美国独立的教训,维护帝国统一和防止殖民地与母国分离,曾是英国人心中一个不解的结.因此,旧观念支配下的英国统治集团,几乎一致地拒绝了达勒姆关于授予殖民地责任政府的建议.随着英国自身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和自由贸易的实现,新的自由主义帝国观开始形成,并直接推动了加拿大的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12.
陈日华 《世界历史》2007,33(1):98-105
中世纪后期,教区是英国最基层的行政单元,在济贫、道路的修建与维护、教堂的管理以及民众日常生活方面,教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区中,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教区居民,他们监督教区官员的行为,教区的生活体现着自治性与参与性,培养了地方民众早期的民主意识。教区也在国家政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英格兰“地方自治之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牛文琴 《沧桑》2009,(6):61-62
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办学过程中政府借助国民小学广泛地进行教育,体现了教育内容为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战争服务的特点,使民众逐步认同了中共政府的领导,政府也渐行达到对根据地乡村的资源控制,最终实现了民众力量与国家政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程中,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日臻科学、合理、有效,政府、社会、民众多方良性互动逐步建构明晰,权力与权力的边界日渐厘清、有序的系统动态过程。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为公民制度化参与提供了组织架构、机制资源。回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众政治参与双重需求,新时代统一战线应进一步拓展包容性,深化协商性,强化整合性。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7,(5)
流寓内地十四年的九世班禅,不仅用自己实际言行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还时刻惦记遭受自然和人为灾难摧残的民众,怀着慈悲之心,与社会各界一道,参与赈济水灾、旱灾、战祸等活动;资助慈幼、文教、医疗、佛教等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国难之际,组织息灾法会,带头为国捐献,共抗外侮。九世班禅的慈善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为大师一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谢素科 《沧桑》2008,(6):28-29
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英国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本文从危机爆发前英国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危机的爆发及其政府遏制危机的措施、危机对当时的英国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前后短时段的英国民众生活水平进行分析,以揭示危机对民众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透视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民众在战区和后方掀起了抗日高潮,相继出现了各种抗日团体和广大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抗日前线的热烈场面。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联合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及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中华慈幼协会”等以中国各界妇女为主的抢救和教育战争灾难儿童  相似文献   

18.
英法对北美整体性的认可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涛 《世界历史》2003,1(5):20-27
殖民地内部的整体意识乃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先决条件。本文作者通过仔细研读相关的历史文献 ,考察并比较了从“七年战争”结束到 1 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英法两国对北美整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尽管英国政府和英国民众强烈反对北美的独立运动 ,但英国政府法令的颁布方式、颁布对象、措辞以及英国民众的冷漠态度 ,从客观上刺激了殖民地的整体意识与独立意识。而法国政府与法国民众则出于历史因素、战略考虑以及国内社会文化形势而对北美独立运动给予了热情支持 ,并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地区塑造了美利坚民族崭新而独特的形象。英国的作用因此是客观间接的 ,法国的作用则是主动直接的。  相似文献   

19.
李江江 《丝绸之路》2011,(2):119-120
美国特殊的历史、国情要求其公民具备较强的公民意识,众多因素促成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领先局面。自强、自由与社会责任是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涵,贯穿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整个过程。本文从历史追述的角度论述了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缘起及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慈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方面。美国作为一个慈善大国,慈善事业的制度之完善、影响之深远是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同时,慈善事业为美国社会福利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不仅富人积极参与慈善,民众也乐善好施。按志愿者占总人口比例和慈善捐赠的规模来看,美国无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慈善国度。美国慈善事业能够如此发达,慈善家能够如此慷慨,这种伟大的成就与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个人主义和志愿与互助精神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