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仰韶村和仰韶文化--纪念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志敏 《中原文物》2001,2(5):15-18
河南渑池仰韶村是仰韶文化所从取名的地方,发现以来已有80年的历史.安特生和袁复礼的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萌芽,后来的一系列田野工作,更加深了对仰韶文化的认识.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连续发展,终于形成以商周文明为核心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石耘 《文史精华》2002,(5):57-59
2001年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纪念大会,在仰韶文化的发现地——渑池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界、历史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隆重纪念考古史上这一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盛事。瑞  相似文献   

3.
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曾一度是考古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而且已经达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也有个别同志认为当时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要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吴汝祚同志所说的,应该探索当时社会上是妇女还是男子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从家庭婚姻形态方面去了解谁是这个社会组织中的主要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许顺湛同志在《文物》一九六○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几个问题》一文后,一九六二年又在《考古》第五期上发表了《‘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一文,两文的一致论点,都是认为“仰韶”时期的人们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我国原始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个人不揣冒昧,就有关的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鱼化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分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存较为丰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的发展阶段.其中的一期一段遗存,过去曾有不同认识,在本遗址中,内涵丰富、地层关系明确,通过分析其文化面貌,本文认为其仍未超出仰韶文化的范围,当属仰韶文化的最早阶段.  相似文献   

6.
试论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豫北、冀南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面貌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仰韶文化有所不同,故考古界一般把豫北、冀南视为仰韶文化发展的一个区、系。但是,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又有不同类型之分,各类型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古界亦有...  相似文献   

7.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其年代距今约六千多年至五千年左右。由于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域广阔,延续时间较长。其文化面貌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许多差异,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又将仰韶文化区分为半坡、庙底沟以及马家窑等诸多类型。仰韶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六十多年以来,对于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国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一千多处,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重  相似文献   

8.
魏继印 《考古》2012,(12):59-69,1
宝鸡北首岭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其仰韶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庙底沟类型期、半坡类型期以及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北首岭遗址最主要的一类遗存,可称作"仰韶文化一期北首岭类型"。它发展为"仰韶文化二期半坡类型",年代在公元前5100~4500年。  相似文献   

9.
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作者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将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大体区分为37个聚落群,并根据每个聚落的大小,分别区分为特级聚落、一级聚落、二级聚落和三级聚落.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宏观考察,对黄帝时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郑州和洛阳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据调查,在河南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大约有500余处,其中郑洛地区就占有二、三百处。在这两个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面积都比较大,文化堆积层厚,内含的文化遗存也比较丰富。遗址的上层多压在龙山文化堆积下,仰韶文化层亦多可分期,而且也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面貌特征,因此这两个地区从仰韶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的线索非常清楚。然而,这两个地区的仰韶遗存、文化  相似文献   

11.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灰坑,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将以骆驼墩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吴文化研究中,吴文化发源于太湖地区还是宁镇地区,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根据太湖与宁镇地区印纹陶某些特征的一致,认为西周后期两地区的文化面貌已“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吴国由宁镇地区东进到太湖地区的论据。笔者认为全面准确认识太湖地区周代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临潼区(原为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境内山、塬、川地由南向北接连分布,地上地下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自然条件相当优越,自远古以来这里就是最为适宜人们聚居繁衍的上好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文物普查,已查明史前遗址近30处,驰名中外的姜寨聚落遗址乃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山文化更早,二者同时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9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主要遗迹有壕沟、房址等,基本搞清了遗址的范围,仰韶、龙山时期的聚落规模、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情况,对该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发展演变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18.
岳石文化在山东以北地区的发展态势,学术界向有歧见。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认为岳石文化在渤海西岸持续北上至唐山一带,在东侧则是从胶东半岛渡渤海海峡北进辽东半岛南端。其北扩态势既有历史渊源,也因中原地区强大的二里头文化的挤压和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崛起。岳石文化这种北向扩展的态势收缩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当与夏末夏桀东征东夷有关,而与中商时期的仲丁东征东夷无涉。  相似文献   

19.
济南大辛庄遗址是一座自商代前期后段至商代后期的大型文化遗址。该遗址包含典型的商文化和传统的岳石文化两种因素。自商代早期后段商夷联盟解体后,大辛庄一带始终是商族和东夷族政治、军事活动频繁,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深刻的重要地带。大辛庄一带极有可能为商朝经略东方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相似文献   

20.
良渚文化的聚落级差及城市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级差是指聚落之间规模尺度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环太湖地区的聚落级差始自崧泽文化晚期,其扩大化过程在良渚文化中期达到顶点,聚落级差作为一种现象一直持续至良渚文化晚期。良渚遗址群反映出良渚文化中期聚落级差的极端化,已经超越了一般聚落遗存的范畴,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城市。城市萌芽是环太湖地区聚落级差扩大程度的标志性结果,聚落级差扩大化过程本身也蕴含了城市萌芽的催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